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冷战期间美国的大战略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建才 《唐都学刊》2007,23(3):52-59
大战略是一战后西方军事理论界提出的新概念,二战后广为流行,并成为国家决策的重要内容。冷战期间,美国政府为了对抗、削弱并击溃苏联东欧集团,铲除所谓共产主义威胁,赢得冷战的胜利,制订并实施了以遏制战略为核心的大战略,形成了一个金字塔般的战略体系。在这个战略体系中,位于顶端的是遏制战略;其下是政治战略、经济战略、军事战略、文化战略等各领域的分类战略;这些分类战略的子战略或曰具体战略,诸如威慑战略、贸易管制战略、和平演变战略、大规模报复战略、灵活反应战略、现实威慑战略等,则为第三层次的战略。遏制战略以各分类战略及其子战略为依托,统领着众多分类战略和子战略;各分类战略和子战略则依据遏制大战略制订并以遏制大战略的目标为最终目标。该大战略体系在促使苏东裂变、结束冷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塞缪尔斯教授的《日本大战略与东亚的未来》一书结合国际体系和国内因素,全面、清楚、准确地梳理了日本近代以来围绕着大战略的思想论争和共识演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厘清塑造日本大战略的因果关系框架,是下一步十分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国际秩序是奥巴马政府着力倡导的重构美国世界领导力的对外大战略。这种大战略思想秉承了威尔逊自由国际主义的思想理念,强调规则在国际秩序中的突出作用。奥巴马政府国际秩序大战略思想的外交遗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奥巴马政府国际秩序大战略拓展与深化了美国对国家利益的认识。第二,奥巴马政府国际秩序大战略指明了后奥巴马时代美国通过掌控规则话语权从而更好地实现世界领导权的大方向,这种大战略思路可能会在未来的民主党政府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第三,奥巴马政府国际秩序大战略在实践中存在的缺陷为后奥巴马时代的共和党政府通过强调权力秩序观而更好地发挥美国的全球领导力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外交大战略是国家指导较长期内外交事务的相对稳定的总体战略设计和框架。对于一个大国而言,外交大战略的正确选择部分地来源于对世界政治的世纪性规律的某种遵循。中国外交大战略的选择客观上受自身国力、世界政治世纪性规律和国际体系状况的制约,主观上与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与外交传统有很大的关联。“伙伴战略”是中国新世纪外交大战略的理性选择,即中国应该成为世界“领导者”及其国际秩序某种程度的认同者和更大程度上的合作者,而不应仅仅是一个孤立主义的旁观者,绝对不能演化成现行世界秩序的挑战者。只有顺应合作潮流,融入国际秩序,才能更好地促进国家利益,变革国际秩序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城市及地方政府的外交活动就引起了学界注意.然而,围绕"城市外交"这一概念仍存在诸多争议,其内涵有待进一步明确.本文旨在厘清城市外交理论发展的脉络,明确城市外交的内涵,并在这一基础上,对当前东南亚城市外交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东南亚地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站,而沿线城市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路的重要节点.深刻理解东南亚城市和地方政府参与外交活动的利益诉求,大力开展与丝路沿线城市的城市外交,将对中国实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大战略形成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6.
徐蓝 《浙江学刊》2003,(6):131-139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美国的全球扩张大战略和苏联的保障国家安全大战略之间发生了直接碰撞。两国依据不同的大战略而实行的相互对立的外交政策最终导致冷战的爆发并走向高潮。 2 0世纪 5 0年代 -60年代出现的新形势使美苏各自的外交政策进行了有限调整 ,从而在东西方关系中形成了缓和与对抗并存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二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实施的是赶超战略,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片面追求高速度高指标,重积累轻消费。第二个阶段实施的是脱贫战略,其特点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强调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区域非均衡发展。两大战略的实施,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奠定了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和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8.
《太平洋学报》2010,(4):91-91
作者:杨金森 出版:海洋出版社 定价:68.00元 本书主要研究世界强国走向海洋、成为海洋强国的经验教训。这是大战略(grand strategy)问题,也是国家战略问题。因此,作者依据大战略(国家战略)的研究方法,研究大国走向海洋的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9.
2012年12月底安倍晋三第二次担任日本首相以来,大力调整日本大战略。他秉持政治右倾化的理念,将"夺回""强有力的日本"作为日本的大战略目标。在此基础上,安倍全面改造提升大战略手段:经济上通过内部增长战略和外部经济外交重振日本经济;政治上以转变安保体系增强军事行动力、以战略性的外交活动提升外部影响力;意识形态上以政治右倾化思潮取代和平主义的主导地位、为大战略调整提供精神动力。经过此轮战略调整,日本政治右倾化更加明显,对东亚地区的安全威胁进一步上升。  相似文献   

10.
韬略是一门关于策略运筹的学问,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素被视为绝学.当代西方学术界开创的"国家战略"、"大战略"等学科,与中国韬略的内涵接近,两者同属于运用国家综合实力以实现国家目标的艺术和科学,而西方这一领域的思想之源于中国古代,是有历史线索可寻的.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7,(12):5-8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同时,在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中央对农村工作提出的一个大战略,我们一定要全面实施好这个大战略。而要全面实施好这个战略,一定要高度重视农业发展,要努力建设现代农业。另外,还要深入推进脱贫攻坚行动,要全面解决好农村人口脱贫问题。  相似文献   

12.
进攻性现实主义认为,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大国内在的攻击能力、他国意图的不确定性和大国对生存的理性追求决定了大国必然为自己的世界权力份额最大化而相互竞争,因为权力是确保安全的终极手段.由于巨大水体的阻遏力量,各大国主要致力于谋求地区霸权地位,并努力阻止其他大国成为地区霸主.该理论既有极大的现实性,也有突出的非现实性.它可为中国的安全建设提供颇有助益的启示:正视大国间正常的权力-安全竞争,努力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重视复杂的地缘政治构造,并结合东亚的权力一安全分配现实来完善既有的安全大战略;构造必要的地缘安全机制安排,预防安全忧患恶化.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与部分周边国家有关海洋领土争端的爆发与升级,外界开始质疑中国的外交政策,刻意抹黑中国的形象。中国东亚政策的制定与发展延续着自身固有的逻辑,遵循着中国大战略—中国地区战略—中国东亚政策三段式发展脉络。文章认为,中国的东亚政策依然坚持和谐与发展的战略理念。尽管国内有学者呼吁对中国大战略进行适当调整,但原有"韬光养晦"的战略实质,即"谦虚谨慎"的精神并未改变,这是因为东亚政策与中国地区战略及背后的大战略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然而,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国内、国际两方面的挑战,其东亚政策难免会受其影响。所谓中国东亚地区政策的改变,这只是中国对外界的应然之举,是"转变"与"不变"的平衡体。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阐述地理战略论的分析范畴及相关的战略命题,并且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地理战略论对当代战略研究的重要意义。本文认为,作为一种大战略思想形态,地理战略论实际包含了两类不同性质的分析范畴,一类按照地理位置及相关战略取向来划分,即主导性海洋强国、心脏地带大陆强国、边缘地带陆海复合型强国;另一类按照(物质)力量的类型来划分,即海上力量、陆上力量、空中力量、太空力量、智能空间力量。本文指出,地理战略论的核心范畴应当是三类不同性质的强国,即主导性海洋强国、心脏地带大陆强国、边缘地带陆海复合型强国,另外还包括一个与边缘地带密切联系的较小范畴——滨外岛(国)。地理战略论作为一种大战略理论,其实质性内容是由有关这三类不同类型强国的一系列相关战略命题构成的。  相似文献   

15.
冷战后美国大战略的争鸣及其启示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大战略的演变过程实际上就是从一个相对次要国家成为世界第一大国以及如何确保其世界霸权地位的过程 ,是一个崛起大国及世界头号强国如何进行战略谋划的过程。目前美国政府的单边主义大战略框架已经确定 ,但在具体的外交实践中 ,美国并非完全遵从单边主义逻辑 ,而是强硬的单边主义和多边参与并存。美国确定中国是它的战略竞争对手。但是 ,美国政府对如何应对中国的崛起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对采取遏制战略还是接触战略尚未形成定论 ,而且美国不能做到为所欲为 ,因此中国仍然有充分的战略空间得以运用 ,中美关系保持稳定和建设性的发展并非没有可能。中国与美国不仅要长期共存、长期相处 ,而且还要长期博弈、长期竞争。中国不主动挑战对方 ,但也不能被动应对对方的挑战 ,应对美国既斗争又合作 ,一报还一报 ,和而不同 ,斗而不破  相似文献   

16.
贯穿世纪之交中国发展的两大国家战略是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本文以邓小平的有关思想为指导,对深入理解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及两大战略的相互关系作了论述。文章强调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包括“理性发展、三位一体、以人为本、能力建设”四个方面的思想观点,强调要从物质功能、精神功能、生态功能的结合上全面理解科教兴国对于中国发展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文章指出,实施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两大相辅相成的治国方略,是要建立两个互相促进的发展系统(发展水平系统和能力支撑系统),从而在新的高度上推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进攻性现实主义认为 ,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大国内在的攻击能力、他国意图的不确定性和大国对生存的理性追求决定了大国必然为自己的世界权力份额最大化而相互竞争 ,因为权力是确保安全的终极手段。由于巨大水体的阻遏力量 ,各大国主要致力于谋求地区霸权地位 ,并努力阻止其他大国成为地区霸主。该理论既有极大的现实性 ,也有突出的非现实性。它可为中国的安全建设提供颇有助益的启示 :正视大国间正常的权力—安全竞争 ,努力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 ;重视复杂的地缘政治构造 ,并结合东亚的权力—安全分配现实来完善既有的安全大战略 ;构造必要的地缘安全机制安排 ,预防安全忧患恶化。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在新世纪的崛起,既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同时也是民族复兴的主观需求。一个大国的兴起既需要从自身出发,制定理性的和长久的战略规划,更需要认真分析国家崛起所处的时代特点。笔者在文中提出“多重崛起”概念,结合历史与现实,分析中国崛起的国际环境的一个重要特征,并探讨在“多重崛起”格局下如何实现中国的国家大战略。  相似文献   

19.
卓泽林 《新华文摘》2022,(5):124-127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成为理解中国发展的"三新".为牢牢把握"三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以京津冀、长...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历史变化反映了国内结构国家与社会间互动关系的变化。笔者选取国家—社会关系的视角,审视和分析不同历史阶段中国与国际体系关系的差异性与连续性。当下中国已经完全融入到现存的国际体系之中,应借助和平发展的大战略推进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关系,从而成为独立富强的负责任大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