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认识效率是认识活动中所投入的时间、精力、信息等与认识活动目的或目标(内在目的与外在目的)实现的比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提高认识效率的有效途径,不仅有利于提高人们对认识效率的认识,还有助于深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这一新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认识效率就是认识活动中认识主体所投入的时间、精力、信息等与认识活动的目的或目标(即内在目的与外在目的)实现的比值。关于制约认识效率提高的因素,总括起来包括认识主体因素和认识客体因素两个方面,进一步来探讨制约认识效率提高的因素,不仅有利于提高人们在认识活动过程中的效率,而且还有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实践效率主要指实践主体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所付出的体能、智能、时间、信息等与实现的目的或目标(即,实践活动的产出)的比值。关于制约实践效率提高的因素,总括起来主要包括实践主体因素和实践客体因素两个方面,进一步来探讨制约实践效率提高的因素,这不仅有利于人们提高在具体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效率;而且还有利于深化对实践唯物主义研究。  相似文献   

4.
在人类认识发展中存在着效率因素和非效率因素,追求效率是人类认识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因。效率对于认识发展的推动作用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即效率作为认识目标的导引作用、效率提供认识条件的基础作用和认识本身的效率对认识发展的直接作用。认识的效率是衡量认识进步的一个重要尺度。提出认识进步的效率尺度的意义,在于它强调了认识过程与结果、投入与产出、付出与获得、代价与价值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认识的有效性是指认识在人类活动中发挥的功能、作用;有效率的认识(即认识效率)是指认识有效性在量上的多与少、高与低的规定性问题;从认识的有效性与有效率的认识(即认识效率)相统一的角度来研究人的认识活动过程,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信息科学和信息哲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认识在本质上是一个被多级中介着的信息活动过程,这为人们从认识的信息活动过程的视角探讨主体双重尺度的统一性问题提供了一个现实的切入点。在认识活动过程中,人对认识客体的反映是通过人对客体信息的能动的选择和建构活动实现的,所选择的信息同时具有真理性(与客观事实相符)和价值性(满足主体的目的、需要)的双重属性,主体的双重尺度正是在这一认识的信息活动过程中实现了具体的内在统一。从信息认识的视角探讨主体双重尺度的统一性问题不仅为我们在认识论上真正确立人的主体地位、避免认识上的混乱找到了一个有效途径,而且为我们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实现认识论的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关键的突破口和重要的理论支点。  相似文献   

7.
正高效课堂是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使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达到高标准和目标的课堂。具体而言,高效课堂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并达到较高、较好的教学效率,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课堂的高效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效率最大化,指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主要表现在课堂容量,课内外学业负担等。二是  相似文献   

8.
技术问题是技术认识活动的起点,它是指技术活动中某种未知的情况与已有的技术情境之间的不协调或者冲突,因此,技术问题是技术认识活动的关键要素。技术认识的过程就是技术问题的形成、展开和解决,因为技术问题所隐藏的信息为解题提供了某些必要的条件,而这些条件能够成为解决问题的线索和启示;技术问题的类型引导着技术活动的展开,无论是正方向的指引还是反方向的限制;同时,技术问题对技术活动起着调节作用,工程师通过分析和比较技术问题反馈回来的信息,不断调整原有的技术方案,保证技术活动的顺利展开。  相似文献   

9.
近二十年来,学术界关于“主体”范畴的讨论很多,但多是从静态角度考察,认为主体是人,是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能动的承担者。本文试图从动态的角度来分析主体范畴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并指出主体与认识效率之间的有机联系  相似文献   

10.
刑事诉讼审前程序快速进行有助于实现刑事诉讼的效率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促进公正价值的实现。但是刑事诉讼的公正价值与效率价值并不一定总是相辅相成的,过度的追求效率价值,也会导致公正价值受到损害。刑事案件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刑事诉讼是一种回溯性的认识活动,这就要求在审前程序中投入大量的时间来充分地认识刑事案件。但是,快速办案要求办案机关在短时间内完成这种认识活动,这与客观规律相违背。此外,审前程序的快速进行还有可能会降低办案质量、难以实现控辩双方的平等对抗、不利于辩护方行使辩护权,进而损害刑事诉讼的公正价值。  相似文献   

11.
邬焜先生“信息进化论”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邬焜先生在"信息本体论"、"信息认识论"的基础上,推导出"信息进化论"。行文的基本特点是:一是重复了以往的逻辑错误,使"实在"的物质成为没有实际认知内容的空壳,将"不实在"的"客观信息(自在信息、第三者)"定为人类认知的对象;二是用"第三者(粒子场)"代替物质本体,认定具有客观第一性地位的"客观信息(自在信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可以在中介粒子场(第三者)里演化,信息具有质和量,或者说成为"变相的物质",物质本体演化失去了可被认知和描述的内容(信息);三是夸大"信息生产和信息生产力"的作用,其实有悖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12.
在认识论中 ,在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中 ,除了主体的本身素质影响对客体的认识外 ,认识方法的转换在认识过程中也起重要作用。认识方法的转换包括 :环境的转换与变易、物质工具的转换、认识框架和意向的转换等等  相似文献   

13.
区域经济发展应该坚持效率和公平的统一。然而,在特定时期内,效率与经济公平虽是一致的,但效率与社会公平则是矛盾的。要实现效率与公平的一致性,文章认为,关键在于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科学发展观,不失时机地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强化政府社会公共职能,建立新的合理的利益关系协调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迅速提高落后地区的投资边际收益率。  相似文献   

14.
将认知逻辑、动态逻辑、时间逻辑与概率逻辑相组合来对概率进行研究,是目前国际上比较前沿的研究领域。利用组合模态逻辑的方法构造概率动态认知逻辑,可以用来处理信息、高阶信息和信息变化,同时也可用来分析一些哲学问题,如认知悖论等。  相似文献   

15.
“虚拟现实技术”正日益成为一个改变人类生活的新技术。其最大特征是给使用者带来一个混合现实的认知环境,以沉浸式感知体验突破了传统社会中现实环境的单一维度,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人类认知实践方法。与此同时,这种虚拟认知某种程度上模糊了真实与虚拟的界限,必然产生认知者在虚实之间转换的二元分裂问题,从而造成用户的认知困境。就如同“缸中之脑”,由于这种“代码”性的信息输入,在主体认知中形成一种碎片化重组的观念,而正是这种观念的存在,才会导致主体对虚实处境的混淆,给自身带来困惑。若将这种虚实倒置观念带入到现实生活中,则会对自身和他人带来危险。因此从认识层面进行深入分析及规范探讨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建立在信息加工范式基础之上的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认知过程比作是信息加工过程,这种简单地把人类心理进行自然化处理的方式受到了文化心理学的批判,特别是尼斯比特等人用实验证据证明了文化对认知产生的影响,即不同文化背景的思维方式对人们的认知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现代认知心理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对当前主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各心理学科之间进行整合,以谋求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统一、研究方法的互惠和心理学科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17.
认知效果是指认知主体认知目的的实现程度。在认知过程中,认知频率是影响认知效果的重要因素。纵向的认知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的认知次数,横向的认知频率是指认知主体某一时刻利用多方位的认知通道。虚拟认知是一种全频率的认知方式,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认知效果。本文给出了认知频率和认知效果之间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