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控制权溢价是指用来购买公司控股股权而支付的超过非控股股权转让价格以上的价格部分,其存在已为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所证实。控股股权交易(协议转让)原则上不需公司有权机关批准,包含控制权溢价在内的转让价格由交易双方商定,对公司和其他股东的权益产生重大影响。控股股权协议转让中控股股东的诚信义务可具体化为调查义务、信息披露义务,以及特定情形下的忠实义务,义务的违反直接导致与控制权溢价归属相关的法律后果。我国应针对控制权溢价存在的事实,对上市公司协议收购中的控股股东课以具体的诚信义务形式。  相似文献   

2.
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股票实现全流通,控股股东频繁争夺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且在接管事件中由原来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演变为对上市公司和股票价格的双重控制,从而有可能获取更多私人收益.对于控股股东"隧道行为"产生的控制权私人收益,可以从接管溢价收益、操纵股份收益和经营期间的转移收益三方面进行测度.规范控股股东的接管行为,需要完善所有权结构、法律、法规、媒体监督、产品市场竞争等要素.  相似文献   

3.
以往的研究忽略了对民营与国有上市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及影响因素差异的探讨.本文以2004~2008年的大宗股权交易数据进行回归得出的结果表明,民营上市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关键在于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委托代理,由控制权垄断性、控制层级及家族控制构成的控制权强化机制是影响私有收益的主要因素.股权分置改革有利于减弱控制权垄断性、降低控制者的私有收益,然而实证研究发现民营上市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水平随时间推移先降后升呈现"U"型趋势,终级控制者的利益取向在短期回归公司价值本身后又开始出现偏离,其原因在于大股东依然能通过对公司和二级市场的双重控制攫取私有收益.为纠正民营上市公司中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必须就控制权强化机制进行全面的治理.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7,(3):84-90
基于犯罪心理学的风险规避理论,融合信息不对称的分析框架,以我国2010—2015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媒体报道对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影响,以及在会计稳健程度不同的公司媒体报道对控制权私有收益影响程度的差异。研究发现:媒体报道越多,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越小;且媒体报道能有效改善公司的会计稳健性。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会计稳健性较强的上市公司,媒体报道与控制权私有收益关系不显著,而在会计稳健性较弱的上市公司,媒体报道能有效缓解公司的控制权私有收益。  相似文献   

5.
我们以市净率股票估值理论为基础,在对“资本利得控制权私有收益”概念进行界定后提出了控股股东资本利得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计算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建立了回归模型对2005-2011年间控股股东二级市场的套利收益率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有控股股东在利用大盘的波动进行高抛低吸的同时还会借助手中所掌握的控制权优势操控上市公司的业绩或利用提前预知业绩的信息优势进行套利,从而达到获取超额的资本利得控制权收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已有关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分析文献存在不足。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 ,控制权收益可以成为股权融资偏好的新解释。控制权收益是企业过度投资的直接动因 ,过度投资势必造成企业资金紧缺 ,在债务融资硬约束的情况下 ,首选股权融资是企业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 2007-2011年的 A股非金融类家族上市公司为样本,分别对利润表项目和现金流量表项目进行分析,并以行业为基准,衡量高管的额外控制权收益,分析其外部公平性与盈余管理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六种被广泛使用的盈余管理行为估计方法进行研究,本文发现较为一致而稳健的结论:在我国当前的制度背景下,相对于非家族企业,家族控股企业盈余管理程度更高;进一步分析发现,相对于分散持股或者存在股权制衡的公司,家族控股公司高管人员正向额外控制权收益与高管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正相关,体现为“堑壕效应”,而负向额外控制权收益与高管盈余管理程度显著负相关,体现为“协同效应”。本文的研究表明,高管控制权收益与盈余管理行为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不仅仅取决于既定的制度背景、法律保护环境,也与高管个人的社会偏好、公平性认知有关,提供了社会比较理论在公司治理中产生激励效应的经验证据,丰富了现有文献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管理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已经从各自的角度对控制权私人收益的测算方法进行探讨与改进,但国外的度量模型并不直接适用中国私人收益的度量问题,而国内学者的修正模型仍存在一定缺陷。分析发现,以溢价水平来估算控制权私人收益水平是否准确与双方讨价还价的能力密切相关。在我国控制权转移市场中,其讨价还价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控制权出让方的主体性质。因而,对于不同主体类型的控制权转移事件加以区别对待,分别度量,才能更准确地估算出买卖双方的私人收益水平。  相似文献   

9.
融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散所有权结构下,股东与经营者之问的代理问题是公司治理的核心,融资扮演着解决股东与经营者之间代理问题的角色;集中所有权结构下,公司治理的核心转变为如何防止控制股东对中小股东权益的剥夺,融资则更多地成为控制股东谋取私有收益的一种手段.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高度集中、控制股东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决策目标,是股权融资偏好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现有文献中的控制权收益概念作出修正,认为控制权收益的实质是对控制权成本的正常补偿,而额外控制权收益才是非正常收益;通过建立一个模型,解释大股东侵害的作用机制在于其通过较少的现金流权实现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最后表明理论界及实物界必须澄清错误认识,才能推动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股权分置改革以协商方式实现了上市公司控制权的重新配置,而控制权交易则是上市公司控制权动态配置的过程.以1997~2004年间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案例为样本的实证研究表明:股权分置改革试点以来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存在行业差异,并且这一差异主要是由股权集中度的变化引起的.股权分置改革通过不断降低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实现了公司控制权格局的重新安排,间接地起到了优化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促进其治理效率改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国有企业委托人被赋予的企业控制权,相对于代理人对企业的控制权并不处于劣势。基于我国资本市场的经验数据,利用能够反映代理人控制权影响力大小的会计信息应计质量,研究我国国有企业委托人控制权与代理人控制权的冲突及其后果。我们发现,国家股控股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显著高于其他国有和民营上市公司,这实际上是代理人控制权受到压制的一种表现;而国家股控股上市公司的市场业绩低于其他上市公司的现象,表明国有企业委托人控制权对代理人控制权的压制,可能抵消了其在资源禀赋上的优势,致使这类公司虽然具有优良的会计业绩,却并未获得投资者的青睐。其政策含义是,一味强化国有企业委托人控制权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与控制性股东的存在是我国上市公司的主要特征,并导致股东利用控制权实施侵害行为以及掏空上市公司的事件时有发生.控制性股东侵害行为发生的条件是控制权与现金流量权的分离, 控制权私利是侵害行为发生的内在动因,控制权收益最大化是控制性股东的目标函数.而控制性股东侵害行为及程度与该股东持股比例成正相关关系,与其收购溢价也成正相关关系.在不改变股权集中的状况下,实行累进投票制、加强对高额竞价大宗股权投资者的监督、完善监事与独立董事的任免及责任制度等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张慕濒 《社会科学》2008,73(6):76-81
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从根本上建立了我国资本市场的运行基础,其本质是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通过协商方式重新分配上市公司控制权的过程,并由此引发上市公司控制权的竞争行为,给后股权分置改革时期我国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为此,有必要从公司控制权市场治理效力的角度分析后股改时期我国公司控制权市场发展面临的问题,并对未来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培育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控制权收益是控制权作用于公司治理绩效改进所产生的增量收益,属于正当的利益索取权的观点革新了国内外现有文献将控制权收益定性为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侵害的传统教条。但是,这一观点在理论上还存在着根本性的错误,有必要进行纠正和深化研究。其实,控制权收益的合理性完全基于控制权收益源泉的合理性,而控制权收益的源泉则是大股东的人力资本产权。所以,只有设立与物质资本相匹配的企业内部人力资本股权结构,才能使作为控制权载体的大股东人力资本产权合规地行使企业现金流权,进而参与企业的收益分配。只有如此,控制权收益的正当性才能真正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得到完全解决。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2001-2007年间实施配股或增发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实证考察了我国上市公司终极控制权特征对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控制其他一些影响因素之后,终极控制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量权的分离度越大,上市公司资本成本越高。本文最后依据实证结果,给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企业通过上市、配股等方式进入证券市场并采取参股控股等形式寻求企业低成本快速扩张和资源最优配置的途径,引发了以购并为主、方式不断创新的资产重组浪潮。尽管新疆地处边远,上市公司数量较少,但新疆的企业踊跃参与,在资产重组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截止1999年6月底,新疆已上市的企业13家,其中10家上市公司(占新疆上市公司总数的83%)采取股权转让、股权投资、收购兼并等方式进行资产重组。本文以新疆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其资产重组的形式、特点和效果进行分析,并结合新疆的实际情况探讨新疆上市公司…  相似文献   

18.
公司控制权市场的治理效力最终体现为公司绩效的改善.本文借助固定效应面板分析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交易中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控制权的转移可能对公司绩效构成正向、负向的影响,也可能对公司绩效不构成显著影响,关键取决于公司股权集中度的状态及其变化,控制权转移所形成的适度集中的股权结构最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改善.本文的研究为后股改时期保持适度集中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于资本市场建设的重要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股份制改组中片面强调公有制主体地位以及股票发行制度的行政审批和额度控制,造成了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问题严重.特别是上市公司在控制权转移后,控股股东控制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研究控制权转移后控股股东与大股东利益侵占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1)控制权转移后的董事变更比例、高级管理人员变更比例和控股股东在目标公司董事会中所占的席位比例与大股东利益侵占都显著正相关;(2)控制权转移后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大股东利益侵占呈明显的倒U型关系;(3)在公司终极控制人性质中,地方政府和家族企业控制与大股东利益侵占都显著正相关,而中央政府和其他性质企业控制与大股东利益侵占负相关,但不明显.这为我国今后的产权改革和投资者保护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20.
作为现代公司制度演进的产物,公司控制权已经逐渐类型化为绝对控制权、相对控制权和实质上的控制权这三种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权利.随着公司治理研究的重点逐步转向平衡控制股东与非控制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控制权私人利益受到了更多关注.控制权私人利益是控制性股东通过行使控制权而获得的中小股东不能分享的私人的利益,对控制权溢价的实证分析证明了控制权私人利益的客观存在和经济价值.控制权私人利益包括非正当性利益和部分正当所得,其中非正当性利益主要通过关联交易、自我交易、内幕交易、溢价出售等方式实现.对控制权私人利益的法律规制亟待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