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论哲学“终极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终极关怀”一直是内涵广泛、含义模糊的哲学概念,在哲学史上,对其含义的澄明也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然而随着当代哲学的生活回归,哲学的“终极关怀”也越来越呈现出其本真的内涵:它是对人类生存命运的总体性、精神性和动态性关怀。  相似文献   

2.
哲学的价值论转向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哲学困境、人类命运和终极关怀的自觉思考,使价值哲学脱颖而出。哲学要生存下去,必须以价值为中心重构哲学。人类要生存下去,更需要价值论为支撑以安身立命。  相似文献   

3.
中国哲学关于终极关怀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几年来,终极关怀问题受到人们的重视。终极关怀的问题也就是精神生活的最高追求,学术研究的最高目标的问题,确实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古典哲学中有些思想可以说是关于终极关怀的思考,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兹述其要。  相似文献   

4.
哲学的批判,是指哲学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灵魂,出于对人之生存意义、行为方式和终极理想的关怀以及表达这种关怀的一种特有的方式或方法。本文从自哲学的批判、对哲学的批判和哲学的自我批判三个向度揭示了哲学的批判,不仅是哲学自身演变和发展的强劲动力,也是在社会转型期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振兴中国传统哲学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5.
信仰·宗教·哲学·终极关怀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信仰、宗教、哲学、终极关怀之间有密切的内在关系。信仰的本质是人的自我超越性,因而信仰表征着人类的终极关怀。宗教是信仰表征人类终极关怀的“非理性”形式,哲学则是其“理性”的形式,宗教和哲学依赖信仰实现自己的“终极关怀”的本质功能。合理的信仰应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终极关怀,合理的终极关怀应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信仰  相似文献   

6.
刘远传 《江汉论坛》2007,1(12):37-39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的真正的人类终极关怀的人文情结是最伟大而现实的人文关怀.马克思一生的理论和实践都是为了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这个终极目的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终极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本体论基础.我们党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是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思想的具体运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路径:社会的发展要依靠科学,科学的发展要依靠人的发展,人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主体基础,人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力量,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需要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7.
中西哲学之间存在许多区别,而思维方式上的区别是最基本的。哲学作为文化的核心,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其根本任务大致是一致的,即都是要处理人的安身立命问题,关怀人的价值的终极基础。没有这终极关怀,哲学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中西方哲学形态的强烈反差以及哲学观...  相似文献   

8.
新的思维方式必然导致哲学观念根本性的变化。随着哲学内容的改变,哲学教学也要与时代同步。要以人文关怀为核心改革哲学教学。要改革哲学教材,必须将权威性与丰富发展统一起来;要从对实际的哲学审视、辨析中揭示哲学理论更深刻的内涵和原理对现实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论的建设始终是建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环节。本文认为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论的建设 ,主要是实现三个方面的统一 :世界意识、人类意识与民族意识的统一 ;“返本”与“开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现实关切与终极关怀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理性对"终极关怀"的追求构建了西方本体论哲学的传统,但本体论哲学囿于其终极思维使本体论哲学关注的主体在哲学研究的历程中表现出在超验和经验的世界中游离的特质,反映了本体论哲学的终极思维嬗变的轨迹及其近代趋向.  相似文献   

11.
终级关怀是人类追求永恒与不朽的一种价值取向。本文从考察中西方文化终极 关怀的差异入手,在哲学、伦理、文学、艺术等层面上,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终极关怀的哲学意蕴: 提升人格境界与通向“至善”之路。  相似文献   

12.
刘芹 《南方论刊》2008,42(2):60-60,83
冯契先生对"终极关怀能否实现"的回答具有强烈的指导意义,主张将现实与终极关怀目标结合起来。结合在当今社会引起争论的安乐死问题,人们在对这一问题的不断争论中所展示出来的追本、求真、达善、向美的特性,在实践层面上实现了哲学上的终极关怀。在实践层面下的终极关怀可以帮助人们确立人之生存意义和相应的行为方式并获得人性的自由,且在这一过程中人不断实现自我、满足自我。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经济哲学是以经济增长与人的发展之间的辩证互动为主题的.基于这种互动关系,马克思将人本目标不仅看做是一个终极目标,而且落实为一个当下目标,即通过创造二者的良性互动来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我们必须反对将马克思的终极关怀无限期悬置,而在现实中违背这一原则的理论与实践,必须将终极关怀的价值目标落实为现实关怀,在现实中具体探讨实现终极关怀的途径,从而实现一种"全程"关怀.  相似文献   

14.
大众文化与城市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造就了现代人新的生活方式,也造就了文化的新变化和新发展。哲学要关怀当代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就不能不关怀城市化运动和城市人文化、城市人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体论”在哲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核心地位。本文追溯了本体论发展的历程 ,指出传统本体论哲学忽视人的缺陷 ;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文精神就在于 ,它确立了实践基础上的主体性维度 ,蕴涵了哲学是人类对自身活动的反思 ,体现了哲学是对人的现实生活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6.
人类理想总是渴求在最深刻的层基上解释世界和确认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价值,这种渴求,是一种指向终极性的理性追求,或者说其本身就是一种终极性的关怀,并据此形成认识和评价尺度,来构建人类的理想世界,这种终极关怀就构成了本体论。本体论源于人类哲学的童年时代,与人类独特的生存状况或生存样式联系在一起,它体现的是人类对万物本源的终极追求,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追求作为世界终极统一性的终极存在;反思作为知识统一性的终极解释;讯问作为意义统一性的终极价值。它们构成了人类理想超越性追求的本体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哲学对世界和人生的把握从逻辑上说是一种指向终极性的渴求,它表现了人对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的终极性关怀.然而正是这种终极性的关怀在传统形而上学中发挥到了极致,并以异化的形式试图为人们提供一种安身立命之本.传统形而上学赋予人的“终极关怀”具有双重意蕴:一方面体现为对作为终极本体的终极存在、终极解释和终极价值的理论诉求,另一方面体现为“终极关怀”内蕴的现实维度的变迁.然而这双重意蕴由于传统形而上学的理论特征与内在困境无法达到内在统一,并以前者吞噬后者的架势呈现出来,这就决定了它无法切入人们的现实生活并为人们提供真正的安身立命之本.虽然这是“终极关怀”自身无法突破的内在限度问题,但是却为基于感性实践活动的马克思哲学突破其内在限度的“现实关怀”提供了其内在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于泉蛟 《理论界》2010,(5):92-93
本文从问题开始,探讨问题与哲学的关系,主要揭示问题产生了哲学;以哲学反观问题,说明哲学对问题的反思,揭示哲学的问题表征;再以问题、哲学与人类的关系,透露哲学关注的主题,主要阐述当下哲学问题应以人类为中心,关切人类的生存、发展,实现哲学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9.
建构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核心的终极关怀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走向胜利的理想支柱。这既需要牢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要立足于传统文化的根基,正确认识和辩证分析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人学终极关怀的当代价值,丰富马克思主义终极关怀内涵的内容,为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发挥文化价值和文化根基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一直以来,国内学界对《资本论》哲学意蕴的探讨都是从唯物史观例证和方法论制定两个角度入手。这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资本论》中的存在论、认识论、逻辑学和价值论哲学意蕴。从哲学求解终极关怀问题的初衷出发,反驳割断《资本论》与一般哲学关联的研究倾向,探索《资本论》对哲学四大问题域的破解,展开《资本论》与其他哲学、学科的对话,揭示出《资本论》内蕴的人类终极关怀的"一般哲学"旨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