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法律社会工作源于国家和社会对弱势群体、越轨群体及社会问题的关注。在法律社会工作价值体系中 ,其核心理念是人道主义。人道主义为法律社会工作提供了最基本的衡量标准 ,是法律社会工作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依然存在着学生专业归属感与认同度不高的局限。社会工作价值教育的核心动力包括自我认同和专业认同,写作疗法是社会工作专业价值教育的一种可行选择。写作疗法可以促进社会工作价值教育中的个人认同和专业认同的螺旋上升,增强学生对自己、对专业的认知、态度、归属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梦想力、团队感、执行力和成就感,最终实现社会工作专业价值内化。社会工作价值教育中写作疗法的运用,要坚持学生为本理念、深耕精培理念和关系促进原则、成就动力原则,遵循科学的程序和指引。在这一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将社会工作价值理念教育贯穿始终,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专业价值的真实性和价值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审美的角度来审视社会工作,论述了社会工作之美,探讨了社会工作的审美价值的表现及其实现途径,指出社会工作审美价值对建设新社会主义价值观,建构和谐社会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如何将个案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整合起来,是个案社会工作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传统的技术理性教学模式把个案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视为教学的重点,认为实践只是个案社会工作理论知识的具体运用.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社会工作教育者为中心,强调培养学生的对求助者问题的观察分析能力.与此不同的多向价值视角的对话教学模式认为,学生与社会工作教育者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才是个案社会工作教学的关键和实现途径.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从感受入手,让学生在对话交流过程中警觉他人的不同价值视角,并借助消除单向价值视角的一致或对立的虚假理解和感受,接近他人.  相似文献   

5.
实证社会工作观认为,社会工作技巧类似其他学科或活动所言的技术层次,不牵扯工作员的主观价值,这是实证论者对社会工作技巧的误解。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社会工作技巧的运用跟其相应的价值理念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而由此理解所衍生出来的社会工作技巧的重心,是工作员本身的相应价值判断或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西方社会学史的部分梳理,得出社会工作价值中立的本质是实证主义价值中立观。社会工作是专业的助人活动,价值中立作为基本的社会工作价值观,在推进本土化的过程中,价值的多元性使得社会工作者不得不面临着价值选择的困境。价值观层面的困境已成为社会工作者道德压力的关键来源,影响着社会工作的专业性与职业性的发展。社会工作者必须要在实务中寻求价值困境的突破,"价值中立与价值介入保持必要的张力"成为突破价值困境的理论指导,而"社会工作者与案主间的双向互动"已成为本土化过程中重要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工作教育中价值教育是核心,而源于西方文化的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在很多方面与基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观是矛盾的,本文试图对此问题作一阐述,并强调价值教育在社会工作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社会工作作为助人专业,需要社会工作者身体力行,社会工作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实践.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灵魂.社会工作专业的这一特质构成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独特性.在专业教学中能否帮助学生建立起专业深层次的认同感和牢固的专业价值理念,是专业教育与专业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立足于本科生专业教学,将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的教育作为一年级课程设置中"专业导入教育"的核心内容,在相互呼应的三个教学科目中完成这个内容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提出了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实践教学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社会工作于今天在中国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本土化下探讨中国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使命也一直倍受关注。中国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使命,一是促进社会正义,是社会工作专业首要使命,社会工作要以挑战消极歧视为己任,同时承认问题或冲突的多样性,促进社会公平;二是以终极价值为指引,以"济贫扶弱"为天职,解决社会冲突和问题,促进社会和谐,推进社会福利进程,完善社会系统。  相似文献   

10.
王思斌 《社区》2003,(3):59-59
根据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的国际的普遍性原则,结合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实际情况。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应包括敬业、接纳、自决、个别化和尊敬人。 1、敬业 敬业是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专业和实践的根本态度,是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的基础。敬业也是一种人生态度,是安身立命的根本。社会工作专业的敬业,不仅涉及到该专业的性  相似文献   

11.
对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定位,直接关系到对社会工作学科本质的整体判断,更间接影响到社会工作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方法。以实证论为代表的主流观点主张要用价值中立的客观态度去理解外在世界活动。而实际工作中,很难实现全然价值中立。价值相关性的价值介入观承认选题上的"价值相关",但仍把研究过程看作是不含价值成分的事实与事实之间的关系;强烈价值介入观则强调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必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入自己的价值判断。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并非是一个事实与事实之间的关系,它在实践中涉入了强烈的社会工作者的价值判断,而社会工作者在实务社会工作中的实践,其实是一种道德上的实践。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社会救济价值观源于道义性。城市居民社会救助制度是对传统社会救济的根本性改革,随着社会救助的制度化与科层化,我国社会救助制度需要构建新的社会救助价值观。"对自我救助的帮助"即是以助人自助为核心的社会工作价值观介入社会救助后,对社会救助价值的新理解,它既有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弘扬以人为本的现代救助理念,也有益于在实施社会救助的同时培养被救助者的自尊、自强、自立意识。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迅猛发展中,"招生难、分配难"的现实困境已经为不少高校所面临。文章通过探讨基督教伦理与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沿袭关系,认为在没有基督教伦理作为民族文化底蕴的中国,开展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必须另辟蹊径,走出一条艰难、漫长的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14.
许多复杂理论体系的实质与其方法论密不可分.马克思、恩格斯共识于"价值是对效用和劳动花费的衡量".在这里,"价值"与"生产力"同义.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是"生产力价值论".但是,这种价值理论在<资本论>各卷中的展述却是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从抽象的"劳动价值论"(简称"劳价论")出发,一步一步上升为"具体"的.细读之,可以发现,每向"具体"前进一步,都靠使劳价论与某种突现使用价值决定性的理论相结合而完成,其理论实质是使劳价论被纳入唯物史观框架.其中包括第二卷指出的一旦要具体考察社会总资本的流通,就不能只囿于劳价论,还要考虑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即社会效用,并依此建立了再生产理论;第三卷又进而指出,从总体上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更不能囿于第一卷对价值规律的抽象论述,而要充分理解价值规律的进一步展开,包括了对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即社会效用决定意义的含纳,此即宏观的"效用/劳动价值论".显然,从方法论层面看,马、恩的价值理论不限于劳价论,它是由抽象劳价论上升为具体的宏观"效用/劳动价值论"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过程中的文化关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灵魂,不仅界定了社会工作本身的目标和意义,而且它同时界定社会工作的技巧和方法.起源于西方的社会工作价值观主要源于基督教思想、人道主义和福利主义等,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尽管起步缓慢但相当迅速,因此充分开发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对于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进程的推进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去除意识形态的偏见与傲慢,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科学研究而言具有三层方法论价值:一是使“主观”的社会科学走向“客观”;二是“宏观”的社会分析走向“具体”;三是“微观”的社会研究走向“真实”。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 ,首先是一种用来说明商品经济中“劳动的社会关系及其表现形式”的理论 ,而不是专门的关于“交换价值或价格的量的决定的理论” ,也不是专门的“收入分配”的理论和“剥削理论”。在私有制商品生产条件下 ,人类劳动采取了“私人劳动”的形式 ;私人劳动的“特殊的社会性质和关系” ,采取了“劳动产品的价值性质和价值关系”的形式。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价值” ,就是人类劳动的这种“异化形式”。它是“私有财产对私有财产的抽象关系”。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仍然是适用的 ,但在具体应用上应对具体事物作具体分析。劳动价值论中所说的“价值规定的内容” ,是“劳动时间的调节和社会劳动在各类不同生产之间的分配” ,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条件下它应当更多地用来解决生产方面的问题。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劳动价值论仍然是一元的 ;但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理论 ,则可能是多元的。应当允许和鼓励在坚持劳动价值论的前提下 ,进行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理论的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与生产劳动理论是两个不同的理论。在“生产劳动一般”中 ,包括了“脑力劳动”和“一般管理职能”。在“使用价值”中包括了“服务”  相似文献   

18.
我国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价值观作为人类行为的总体指导,是社会工作的灵魂。源自西方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因其社会思想环境而带有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在其中国化的过程中,与更倾向于集体主义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种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在中国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构建中,要立足我国实际,分析对比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异以及二者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不同影响,有所拒纳和扬弃,尤其注意对个人价值和尊严的尊重,使个体意识到其应有的权利。  相似文献   

19.
农村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反人文贫困的可能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贫困是21世纪困扰人类社会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我国农村人口居多,农村人文贫困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服务社会的专业助人活动与反贫困关系紧密。农村社会工作是中国特殊的社会工作领域,农村社会工作持守的社会公正、社会关怀和真诚信任的伦理情怀,以及其秉承的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关爱与互助合作价值取向及其地区发展、社会策划、社会行动工作模式的基本假设及其所采用的策略是其有效介入农村反人文贫困的可能性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