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战国时期,墨家学说在传播中不断得到普及和接受,墨家学派在学术传播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先秦时期的显学。诸侯之间相对独立的政治格局、招贤纳能的社会环境,以及广阔的地域空间都给墨学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通过墨家学者不断努力和灵活多样的传播方式,墨家学说由地域文化上升为社会的主流文化,并在传播中呈现出独有的特征。墨学的传播对先秦文化和学术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考察历史上的舆论传播形式,运用传播学理论,历史纵向地回溯先秦时期与秦汉以降封建社会的舆论传播形式,揭示舆论传播形式的合理性与文化繁荣度和社会稳定性的主面关系。认为:君主虚己纳言、郑人乡学议政、学派以论治世,是先秦时期多渠道的舆论运动形式;防民之口与君臣谏纳、君主微服私访与窒阻下情上达、民间横向清议与官方粉饰太平,是秦汉以降封建社会的舆论运动形式。舆论传播以思想意识的运动力量曾经促动了社会矛盾走向激化,成为封建王朝更替的诸多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明清西方力学在华的传播为中国近代力学发展奠定基础,其传播路径反映了社会文化差异、受众认知特点等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中国古代知识的积累及明清时期的实学思潮成为西方力学知识在华传播的基石;17世纪初西方力学的发展水平、中西文化差异及明清受众对西方科学的态度转向影响了西方力学在华传播路径的形成;在诸多因素的推动下,西方力学在明清时期呈现出理论与技术各异的传播路径。该路径的形成既是中国传统文化通过重构以吸收西方力学知识的过程,也是中国近代力学发展的缩影。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究了先秦时期文学传播主体的流变,从历时性角度考察先秦每段历史时期的文学传播主体的变化及差异。同时,从共时性角度探究不同时代的文学传播主体的身份、宗旨及传播目的,对先秦文学传播主体进行考述,对于推动中国学者在传播学视域下进行中国古代文学跨学科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先秦时期朝聘文化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朝聘是先秦时期外交关系中很重要的一种社会现象,在朝聘场合体现着一定的文化交流与传播.朝聘的乐与舞体现着当时的文化机构建置情况,朝聘的赋诗与引诗体现着时代感,有着特定的政治文化取向.而朝聘的文化传播与交流则较多地表现为物质文化交流,表现为先秦音乐中的外来文化因素,表现为翻译人员的文化交流活动以及朝聘场合的对答或观礼等活动.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业余学习活动是贯穿中国现代革命历程的大众化传播实践,然而在中国传播学界,对此仍未有足够深入的讨论和分析。美国传播学者罗杰斯在20世纪70年代针对中国农村医疗以及社会发展的调查报告揭示出,知识生产的全球流动方向并非只有“西学东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基层群众实践曾经是西方发展传播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思想资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群众路线为原则的、形式灵活多样的业余学习可被看作是“参与式传播”范式的大众化传播实践。通过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大规模群众性业余学习实践,中国基层社会不仅扩大了识字范围,而且调整了劳动与机器的关系、重新塑造了劳动分工体系,从而使广大基层群众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层面获得赋权,进而推动了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在此意义上,业余学习的实践构成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大众化发展传播的社会性“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7.
从传播学视角对延安时期戏剧文学的传播环境、传播途径、延安时期戏剧的发展和变革状况进行全景观照,深入分析了延安时期戏剧文学创作、传播活动的历史意义及其与延安文化构建的关系,进一步揭示了延安时期戏剧文学的创作与传播在构建延安和谐社会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作为延安文学传播与和谐社会构建课题的一个重要研究分支,该研究对今天我们重新认识传播与文化的关系以及各种文学艺术形式如何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均具有一定的启迪。  相似文献   

8.
传播经济学的诸要素与中国传播产业的现状和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业作为信息业的核心,对中国发展进程的影响将达到空前程度。传播经济学应成为中国社会转轨时期必须研究的重点课题.它应包括传播的环境资源、产品及品牌、市场、方式与技术四大要素。我国文化传播事业,业已进入了“市场经营”的新时代.但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主流信息与周边信息明显分离,以至主流信息有效性下降的状况;投资领域中硬件与内容资源分配不均,垄断竞争的国家部门阻碍了对产业的投资;对传播的管理方式滞后;产业政策不明.利益冲突加剧;在国际信息交流中软弱无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编辑出版活动有着数千年的发展历史,积淀了丰厚的媒介文献和研究资料.从出版传播与复制技术、编辑出版物与社会文化建构、近代新式传播媒介与社会变迁等方面,综合考察中国编辑出版活动从古代到近代的发展,梳理其中所显现的媒介演变与文化传播的基本规律,这对于新旧媒介的比较研究以及书籍史和文化传播史的研究,都具有参照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认知传播是以“人”为核心的信息传播活动。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类的大脑和感觉器官就是认知传播产生的物质基础,“人”就是最初的媒体形态。人类认知传播经历了前口语传播、口语传播、文字传播、电子传播和互联网传播等发展与繁荣时期。在技术工具的支持下,人类不断地延伸着感官媒介的触角,探索着无比丰富的客观世界和充满奥秘的人类主观世界,形塑着社会形态和个体心智。在这历史进程中,最原始的身体感官媒介自始至终是引导人类传播活动跨越时空的主动力,左右着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  相似文献   

11.
每种语言都有一定的规则和模式,它们因文化的不同而有差异.交际者应该了解并尽量遵循相关原则,采用策略性的方式或技巧,达到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环境语言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环境语言是非语言交际中的一种重要类型.环境指的是文化本身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环境.跨文化交际中由于环境语言而产生的冲突的根源在于中西方思维中的空间观和时间观之间的明显差别,正是由于中西方存在的这种差异,环境语言导致了一定程度上文化交流障碍与误解.另外,环境语言在外语教学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为我们在外语教学中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重要的非言语交际手段.  相似文献   

13.
语言的含糊现象十分普遍,尤其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不容忽视。恰当使用,可使话语缓和含蓄、礼貌客气、灵活有效,更好地改善和维系交际双方的人际关系,使语言交际顺利进行,实现交际的目的。本文从分析语用含义、语用含糊的形成方式、语用含糊的语用功能着手,通过实例阐明含糊语在言语交际中的语用功能。进一步揭示了含糊语的使用是日常有效交际的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4.
非语言交际与外语教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语言交际是指交际活动中所运用的非语言形式。它对语言交际进行补充、加强、替代和调整。这种交际有五种渠道 ,并呈现出抽象性和武断性的特征。非语言交际是文化的载体 ,也是传达感情的媒介 ,与语言交际既协调一致又独立存在。在外语教学中 ,它比语言交际的教学难度更大。语言交际熟练使非语言交际熟练显得更为重要 ,二者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5.
跨文化商务沟通是将商务交际与语言文化整合的一种交流模式.由于存在截然不同的文化内涵,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经常造成跨文化商务沟通中的语用失误.从分析跨文化商务交际和跨文化语用失误入手,探讨了提高学生在国际商务交流活动中的语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Verscheren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它包括语言使用的诸多方面,特别是顺应交际的环境和交际的对象。以Verscheren"顺应论"理论来探讨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语境顺应和顺应的自然与度的问题,以期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对话与交流。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全球化新环境下,国际交流与活动更加频繁,而文化翻译对国际交流的成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论文从社会人文网络语言学的大视野、语用学的新分支———国际交流语用学分析国际交流中语言使用与语言的语用文化特征,建立和运用关联顺应翻译理论,以关联为准绳,以顺应为手段,以意图为归宿,分析制约翻译活动的内外文化信息,从译语顺应国际交流的语境、心理世界、动态过程、语言结构、意识程度和策略性选择等层面透视国际交流中语言使用折射的语用文化及其语用价值,实现翻译的任务———译语和原语在文化维、语用维、语言维和交际维等多维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8.
跨文化交际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 ,由于忽略社会文化的客观背景及语言交际环境而产生语用失误 ,会使交际失败。本文通过语言、文化、交际之间的关系 ,分析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语用失误 ,强调交际双方应该进入对方的文化背景中 ,洞察本族文化与他族文化的差异 ,使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9.
外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明阁 《南都学坛》2001,21(2):114-116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能力、非言语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适应能力等方面所构成的综合能力。外语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跨文化交际的人才 ,外语教学要涉及到语言、文化、交际三者之间的关系 ,而它们之间的关系正是跨文化交际的一项内容  相似文献   

20.
新闻舆论监督是大众传媒的神圣责任,是保证社会向着良性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传播机制。它位于传播生态的大气候下,必然受制于传播生态规律和原则的影响和制约。新闻舆论监督体现了传播最小量规律、传播适度性规律、传播互动性规律和传播生态的平衡性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