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5 毫秒
1.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爆发后,云南是最先响应武昌起义的省份之一,它推进了革命进程的迅速发展,加速了清王朝的彻底崩渍,在中国近代史上作出了它应有的贡献,是辛亥革命不可分分割的组成部份之一。云南辛亥革命是由腾越起义(1911、年10月27日)昆明重九起义(1911年10月30日,即农历9月9月)临安起义(1911年11月1日)共同完成的。三个地区条件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各有差异,但不能因昆明是云南省会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便于发布命令,号召全省等原因,而以昆明重九起义来概括云南辛亥革命的全部。这不是科学的态度。云南辛亥革命中的三次起义,比较起来,腾越起义较早,革命态度坚决,很少带有与封建主义妥协的软弱性痕迹,而是努力按照资产阶级革命的轨道进行,“推翻专制,拔救同胞”。虽然这次起义远在滇西边陲腾越,不处于滇垣的政治经济中心,但起义宗旨明确,它以“纠合党人起义腾越,以滇西作根据,建瓴东下,规复长江上游各省”,“进军大理,会师武汉,直捣幽燕为目的”。很显然,腾越起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次全国范围的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云南是较早响应武昌首义实现全省“光复”的地区,在辛亥革命中有着突出的地位。云南辛亥革命是由腾越起义、昆明重九起义、临安起义共同完成的。研究这三次起义,是云南历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多年来,人们对重九起义、腾越起义的研究较多,对临安起义的研究却比较少。本文拟对临安起义的背景、经过、取胜原因、意义及特点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3.
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后,利用手中的军事实力和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涣散,逐渐迈出复辟帝制的步伐。自1915年8月“筹安会”的成立,至12月12日接受“请愿”、“推戴”宣布于次年元旦起改元“洪宪”,这一系列倒行逆施,不可避免地引起了“护国运动”的发生。“护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近年来,就“护国运动”自身的始末,已有许多系统、详尽的论述。本文仅就“护国运动”期间北洋军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资产阶级改良派和西南地方军阀等几个主要政治势力的消长分合变化及其对“护国运动”的影响,作一初略的探讨,以期从这个侧面加深对“护国运动”的认识。 一 以袁世凯为头子的北洋军阀是“护国运动”前后全国最大的政治势力。它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一股恶势力,也是“护国运动”的对象。 北洋军阀是袁世凯在清政府日趋腐败、不得已操练新军的历史条件下,仿照曾国藩建湘军的方式建立起来的一个武装政治集团,它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和私人武装色彩。北洋军是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成果,复辟帝制的政治、军事资本。北洋军的实力,使袁世凯在武昌起义爆发后得到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研究是苏州大学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从80年代初开始,苏州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学术群体发起了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研究的攻坚战。十几年过去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战绩辉煌,成果丰硕。其中陈子平博士的《中国近现代通俗历史小说史略》(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10月版)就是分体史研究的一部力著。全书近23万字,除了导论和附录以外,分九个章节“在‘题材’的意义上梳理出一条较为清晰的中国近现代通俗历史小说创作发展的线索,并总结归纳其创作规律及特色”(见陈著“内容提要”)。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人们对中国近现…  相似文献   

5.
确如陈独秀、梁启超所言,近现代中国社会的中西文化冲突,可分为“学术”(洋务等“技”)、“政治”(维新变法至辛亥革命等)、“伦理”(社会文化及其心理等)三个阶段的演化。近现代杰出人物的思想、矛盾及其衍进,莫不与此有关。茅盾,作为置身于现代的历史人物,他的文化冲突主要集中在“伦理”方面。加之茅盾的家庭、经历、性格、心理等的制约,从  相似文献   

6.
湖北大学历史系冯天瑜同志与已故贺觉非先生合撰的《辛亥武昌首义史》1985年内将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四十余万言的论著展示了辛亥武昌起义得以在华中腹地爆发的社会经济政治背景,追溯了二十世纪初叶湖北各革命团体在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旗帜下,为推翻  相似文献   

7.
近三十年来的清代重庆史研究涉及商业、司法、社会生活、基层权力分割、地方行政、财政等几个方面。捕捉清代重庆史研究的最新动态,展现清代重庆社会的概貌。此外,本文还对未来深入这一领域的研究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8.
在最近30多年间,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更加深入。但在取得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方法论上仍然比较单一、研究领域有待进一步扩展等。因此,应从更新研究方法和开拓研究领域两个角度深化这一学科的研究:把现代的政治文化方法、政治心理学方法以及社会学方法运用于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将研究视野向哲理化、历史过程化以及民俗化的领域扩展。  相似文献   

9.
“文革”是中国历史上很多人不愿正视的一页。对于“文革文学”,特别是最具代表性的“样板戏”,长期以来,尽管有人强烈地呼吁要进行抢救研究,但研究的选题还是极少涉及这一领域,而且真正响应又做出实绩来的则更为缺乏,更毋论从语言学角度切入的研究了。祝克懿博士的《语言学视野中的“样板戏”》(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以下简称《视野》)则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正如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李熙宗教授为该书所作的序中所言:“我虽不敢断言这是我国‘文革文学’语言研究的第一部专著,但至少是这类研究中最早的专著之一;而在‘文革文学’语言和…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中国现代小说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影响深远的重要成果 ,形成了四个基本判断 ,同时也留下了一些遗憾和广阔的拓展空间 ,应该充分联系中国现代小说理论的关联域 ,转变思维方式和研究模式 ,挖掘“四方对话”场景提供的拓展研究的诸多可能性和丰富蕴涵 ,以实现这一领域研究的突破。  相似文献   

11.
对历史学家来说,言说即是存在。历史学家不应让人们在平常处认可自己,而应力求让人们在非常处理解自己。在某种意义上,当代史言说是一种纯粹的政治性话语。如果说,历史事件有赖于记忆的话,那么,当代历史则制约着记忆。当代史言说则成为这种记忆的最一般的形式。  相似文献   

12.
作为19世纪末中国社会过渡时代的产物,近代学校具有重大的政治功能.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认为,“议院以学校为本”.这一思想,具有相当的历史合理性.根据梁氏和其他近代有识之士的有关思想,结合中国近代史实,笔者以为,除了培养出一大批近代国民、近代政治人才和各种近代专门人才之外,近代学校还对近代政治实践具有重大影响,构成近代政治体系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13.
近代翻译对中国小说现代转型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从中国小说的近代发展历程线索和中外文化第二次大规模碰撞与融合,即近代西学翻译的背景来看,近代翻译对中国小说现代转型的影响表现在5个方面:汉语语言的通俗化、创作技巧的革新、功能的嬗变、社会地位的提高和创作局面的繁荣。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诗歌是诗歌这一古老体式为了协调自己与新兴的市民社会的关系、拯救自身的危机而努力的结果。但在现代都市环境中。它并没有摆脱危机,而是更加边缘化,这种边缘化带来了诗人队伍自身的调整。同时,现代都市也为现代诗歌提供了新的发展机缘。它不仅为诗人提供了更富有张力的现代体验和观察生活的价值尺度,也使诗歌在对日常生活的表现中拓展看自己的审美视野。  相似文献   

15.
现代文化与现代法的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的精神是整个法律形态及其制度体系的内在灵魂和运思神经,而法的精神是建立在相应的文化形态和模式基础之上的。现代文化形态的核心是个人和理性及其结合。文章围绕此核心,系统地分析了现代文化与法的神圣精神、个人利益正当观念、权利观念和怀疑精神等现代法精神诸维度的内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辩证的观点论述了现代大学与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对关系:学术性与社会性的关系;服务性与批判性的关系;时代性与国际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现代艺术带给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独特的启发,形成了丰富的设计思想和设计观念.其不仅在形式的层面上丰富着现代园林的形态,而且在观念和意义的层面上也拓展着现代园林的表现空间.对艺术观念和艺术语言手法的研究为园林设计实践提供了不同的艺术视角,从而创作出适合我国时代发展的园林景观设计作品.  相似文献   

18.
现代教育技术在“现代汉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信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正在广泛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 ,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被应用到教学过程中 ,为实现教学最优化创造了条件。在“现代汉语”教学中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要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要求来合理设计。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使教师的面授职能有所减弱 ,但教师的作用依然是决定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 ,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19.
阿拉伯世界自近代以来的文学中出现的一些文学作品与现代伊斯兰主义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一些历史小说、传记文学作品、古兰经故事、伊斯兰教故事和劝喻文学作品注重于表现伊斯兰的价值观和道德伦理,或对伊斯兰主义者有所启示,或为伊斯兰主义思想提供通俗而有效的阐释.  相似文献   

20.
在古老中华文明向现代中国转换的历史进程中,现代汉语写作具有奠基性、标志性意义,它为现代中国的生长提供了强大的平台和载体,进而推进了现代中国的文明进程。文言写作向现代汉语写作的成功转换,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文知识分子所创造的最伟大的业绩之一。近年来所谓汉语写作的“失语”论、“汉语写作危机”论,其实是一个伪命题。汉语写作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又经历了中西文化撞击和现代化洗礼,融汇了西方语言的优势和特长,具有极强的表现力、融合力和再生力,随着民族的强盛,汉语写作必将发出更强大的声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