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熙载《艺概》从解剖诗、文、词、赋、曲以及书法等各种艺术的具体实践出发,采用“举此以概乎彼,举少以概乎多”(《艺概·自叙》)的写法,精辟而深刻地揭示了各种艺术形式的艺术辩证法。《艺概·词  相似文献   

2.
刘熙载《艺概·赋概》是继《文心雕龙》后又一部重要的赋学论著,它以物色与生意摩荡产生赋为核心,建构了赋叙物以言情赋本质论,尚品求真的赋鉴赏论,在同诗文词曲对比中寻找赋的特质。  相似文献   

3.
刘熙载《艺概》一书,由《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和《经义概》等六卷组成。虽不能说它已涉及到文艺门类的各个方面,但相对于一般的《诗话》、《词话》和文论来说,宽泛得多,大有进行文艺美学研究的刍形构架之势。作者求同存异,探索文艺的审美特征和审美规律,作出了文艺美学的整体研究尝试。从中国近代美学研究角度去看,《艺概》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的突破,值得我们深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人们谈及晚清经学家、文艺批评家刘熙载所作的《艺概》时,往往喜谈其中的《诗概》、《词曲概》里的精辟见解,如“诗品出于人品”,词“有点有染”等,有时旁及《文概》、《赋概》中的“意在笔先”、“凭虚构象”等。而对于他《文概》及《经义概》中的写作理论或语焉不详,或认为纯粹是为作八股文服务而弃置不问,这是不公允的。本文试图从写作理论角度对《艺概》作些探索,以补过去对这方面谈得不多的缺憾。  相似文献   

5.
刘熙载的《艺概》及其辩证审美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熙载的艺术辩证法思想集中在他的《艺概》一书中。《艺概》共分《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等六个部分,除《经义概》是讲八股文之外,其它都是讲文学艺术方面的问题的。这部《艺概》的突出特点,是对艺术创作中一系列辩证关系的探讨,比起前人来更为自觉、深刻和全面。他从解剖各种艺术的具体实践出发,概括出一百多个对立统一的美学范畴,意在运用两物相对待的矛盾法则来揭示艺术美的构成和创造规律。可以说,矛盾法则是贯穿《艺概》全书的中心思想,也是刘熙载审美方法体系的核心。两物相对待的矛盾法则,最早出现在先秦哲学中,例如《艺概》中所引用的“物相杂故曰文”和“物一无文”,出自《易传》和《国语》,是古代哲学关于事物内都矛盾法则的通俗概括,体现着客观事物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辩证统一关系。刘熙载把这个思想运用于艺术创造的审美领域,形成了一个“两物相对待故有文,若相离去便不成文”的辩证的审美方法  相似文献   

6.
晚清刘熙载的《艺概》是一部集古人修辞观大成的著作。它通论文、诗、赋、词、曲、八股文等多种文体的修辞特色,探讨了文体之间的关系,论及修辞理论、章法、句法、字法、“眼”及研究方法等多个方面。它既有对前人修辞观的继承,更有自己的众多创新。《艺概》应在我国修辞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7.
刘熙载(1813—1881),字融斋,江苏兴化人,是我国近代卓越的文艺批评家。刘氏一生著述甚富,尤以《艺概》一书称名于后世。《词概》只是《艺概·词曲概》中的一个部分,它是关于我国古代词作的专论。刘熙载的“词品”说已有不少专家学者论及,本文拟就其中论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方面,择其精要谈一些浅见。一、“笔未到而气已吞”与“言虽止而意无尽”。刘氏说: 元陆辅之《词旨》云:“对句好可得,起句好难得,收拾全藉出场。”此盖尤重起句也。余谓起  相似文献   

8.
刘熙载《艺概》的修辞论(下)宗廷虎三、文体修辞论的深入探讨《艺概》论及文体修辞,有自己独特的眼光,如把文、诗、赋、词、曲、八股文等众多文体放在一本书内,分别探讨各个文体修辞的特色。同时,多用比较法,在两两比较中对各自的特点给予进一步的揭示。下面着重探...  相似文献   

9.
晁补之著述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晁补之,字无咎,山东巨野人,是宋代文坛上一位卓有成就的作家。他“才力宽绰”,诗、词、文兼擅。苏轼尝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宋史·晁补之传》)。他的词能踵武东坡,而自成一家,清人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说他的词“堂庑颇大”,开南宋稼轩词。翁方纲曾在《石洲诗话》卷三中赞誉晁补之的  相似文献   

10.
刘熙载<艺概·赋概>在我国赋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刘熙载论赋往往能融会贯通,"阐前人所已发,扩前人所未发".刘熙载赋学批评集中体现在论赋之体、赋之创作、赋之风格、赋之鉴赏等几个方面.其赋学批评既有中国古典赋论以点评、启悟为主的特点,也表现出近代赋学批评的一些共同倾向.  相似文献   

11.
刘熙载,字伯简,号融斋,是我国晚清著名文论家.他一生出入六经子史,于儒、佛、道各家多有心得,治经向无汉、宋门户之见.刘熙载的美学思想与理论集中表现在<艺概>一书中,该书总括<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六个部份,可以说是对古代文学艺术美学理论较全面的概括.其理论视野亦比古代众多诗文评著,更开阔高远,所谓"探源本,析流派,窥大指,阐幽微."(佛雏<刘熙载的美学思想初探>,<江海学刊>1962年第3期)但是,这一言简意赅而又堂庑宏大的古代美学理论著作,建国以来却无一部较为系统的理论专著对其进行专门研究、探析,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古代美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件憾事.  相似文献   

12.
目前学术界对刘熙载的研究,重文学而轻书法,刘熙载的书学理论的价值尚未得到深入而全面的挖掘。杨宝林教授的《刘熙载书学研究》一书的出版,正弥补了对于刘熙载书学研究方面的不足。该书研究范围广泛,引用大量文献资料,对刘熙载的书学理论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尤以《艺概·书概》及《游艺约言》为切入点,探究刘熙载的艺术观与文学观的交融互补,为书学及文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也是八股文的写作高手。刘熙载所著《艺概》一书由六部分组成,其中《经义概》专门研究制艺即八股文的写作艺术,理论概括性很强。刘熙载《制义书存》是其早年八股文写作实践的记录,我们可以据以深入地了解刘熙载八股文的写作水准。虽然科举制度是一种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官吏选拔制度,但是其中的合理因素有益于我们今日所推行的公务员制度建设。八股文是一种综合性极强的文类,它几乎囊括了中国文学的所有体裁,因而八股文对于我们今日研究写作艺术仍有重要的参考作用。英国历史上的类似事物为制艺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照。  相似文献   

14.
试论苏轼的词乐革新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宋代词坛上,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是尽人皆知的事实。而在唐宋时代,词为“声学”(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依声填词,“以协音为先”(张炎《词源》),歌词的文情须适合于乐曲的声情,俾“声韵相谐”(沈括《梦溪笔谈》卷五)方能珠园而五润,相得而益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苏轼开创豪放词风,不仅意味着词在内容方面的开拓,而  相似文献   

15.
刘熙载《词曲概》根据中国词曲的阴阳两大风格及其特征,评价了风格不同的词的高下问题通过对词人词曲的大胆品评,试图更正人们过去那种重婉约派而轻豪放派的观念。  相似文献   

16.
清代学者刘熙载在其《艺概》中提出:"凡论书之气,以士气为上。"这里的"士气"指的是什么?论者解释五花八门,莫衷一是,甚至出现一些可笑的观点。从刘熙载的《艺概》原文入手,对此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论述,站在书法欣赏的角度去理解,将"士气"解释为军事术语的"士气"更为贴切。  相似文献   

17.
辞赋创作论是刘熙载赋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赋概》对赋体文学创作发生的主客体关系、辞赋内容的具体要求以及赋体文学审美特点在创作中如何实现等重要理论问题,都作了深入地探索。刘熙载的辞赋创作论不但对研究古代赋体文学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代的文学创作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历来的诗歌评论家,在评论某个诗人的时候,总喜欢探本溯源,去研究文学史上作家之间的渊源关系,从而指出某个诗人“其源出于某诗人”。锤嵘的《诗品》,是这种评论方法的首创者。《诗品》评论了一百多个诗人,就为不少诗人寻出了他们的渊源所自。对于阮籍,锺嵘的意见是:“其源出于《小雅》”。自从锺嵘对阮诗的渊源所自提出了这样的看法以后,千百年来,不少诗歌评论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明朝胡应麟在《诗薮》中提出:“步兵虚无恬淡类《庄》、《列》。”清代何焯在《义门读书记》中又提出另一种看法:“阮嗣宗《詠怀诗》,其源本诸《离骚》。”此后,有的评论家支持这一说,有的评论家又支持另一说。如刘熙载在《艺概》中以肯定的语  相似文献   

19.
<正> 郭绍虞先生曾指出:“诗话之作,至清代而登峰造极。清人诗话约有三、四百种,不特数量远较前代繁富,而评述之精当亦超越前人。”(《清诗话续编·序》)诚然,清代是中国古典诗话发展的黄金时代。其数量据蔡镇楚《中国历代诗话书目》初步统计,实际上至少达五、六百部之多,堪称为储藏量极丰的文化宝库。近几年来学界对清诗话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象王夫之《姜斋诗话》、叶燮《原诗》、袁枚《随园诗话》、刘熙载《艺概·诗概》等著名诗  相似文献   

20.
刘熙载与齐学裘的交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熙载是我国晚清时期著名的学者、文艺理论家和书法家,一生著述颇多,尤以《艺概》对后代影响巨大。齐学裘为著名诗人、画家、书法家。从同治六年(1867)到光绪五年(1879),他们在上海有长达10多年的交游。他们各自都有赠对方的诗词等,而尤以齐学裘为多。齐学裘的著作中还保存了刘熙载鲜为人知的三首诗及一些题跋。他们交游的相关作品为我们从动态角度研究刘熙载的思想性格和艺术追求提供了文献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