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字时代,推进劳动教育是紧扣时代发展之要、满足人才培养之需的重要命题。劳动教育的开展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和劳动教育观辩证联系的理论土壤,符合社会发展多重矛盾化解的历史必然性,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践意蕴。但数字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数字异化、数字鸿沟、数字消遣和数字赋权等问题,遮蔽了学习者的主体性,阻碍了教育者能力提升,模糊了教育与娱乐的时空边界,加速了反劳动文化弥散。基于此,面向数字时代的劳动教育必须厚植“主体在场”的劳动教育实践根基,推动“环环相扣”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加快“协同联动”的常态化教育机制建构,促进“软硬齐抓”的内生性教育生态营造,推进劳动教育的创新变革。 相似文献
2.
数字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形态和新阶段,数字资本以一种较为隐蔽的方式,加深了劳资关系中资本对于劳动者的剥削和压迫。从数字资本主义的出场机制来看,其内核源于非正义的资本逻辑,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则为数字资本主义的出场提供了物质保障与现实可能。就数字资本主义的表现形式而言,需要重点关注其在生活场域、经济场域和政治场域对人类生活空间的介入。针对数字资本主义所引发的危机需要进行时代反思,应重点从掌握数字技术的发展方向、呼唤人类主体性的复归以及建构数据共享机制三个维度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天才性地洞见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关系,创立了“劳动异化”理论。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劳动异化现象并没有弱化或消失,反而由于数字劳动的隐秘性等特点而加剧。基于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分析框架发现:数字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数字劳动者与数字劳动活动本身相异化、数字劳动者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及数字劳动者与数字资本家相异化是当代数字劳动异化的四重规定。为此,需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努力调节数字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劳资矛盾,着力减轻数字劳动对广大数字劳动者的异化程度,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出阶段性贡献。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劳动教育直接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观、劳动技能水平,它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精髓,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貌,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新时代劳动教育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属性、社会属性和价值属性。作为“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实践指向表现为弘扬劳动精神,强化劳动观念;重视劳动实践,促进劳动参与;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创新创造。 相似文献
5.
6.
7.
在全球数字化转型加速的背景下,劳动主体、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都不同程度地被打上数字化“烙印”,数字劳动时代已然来临。数字劳动时代,人的能力边界不断拓展,、自主实践不断延伸,社会关系不断丰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得到延伸。但数字技术中存在数字剥削、数字规训、数字歧视、数字异化等现象,制约和影响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劳动实践与数字技术的互动较多,高校劳动教育应更多地指向数字劳动而非实体劳动、指向职业性劳动而非体验性劳动。数字劳动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应从着力于促进人的能力发展、彰显人的实践主体性、丰富人的社会关系三方面厘清劳动教育的目标指向、内容安排,构建学校主导的协同治理机制、精准匹配的持续创新机制、正向激励的多元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8.
《中国劳动》2018,(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关系矛盾定位为人民内部矛盾,探索形成了既兴市场化之利又除市场化之弊,既有激励又有约束,既体现效率又促进公平的劳资利益协调与平衡体系。中国特色劳动关系调整的实践路径与内在逻辑是:以市场化为基,释放劳动和资本等要素的活力;以法治化为本,平衡劳动关系灵活性与安全公平性;深化工会改革,推动工资集体协商和企业民主管理;优化行政治理,督查激励地方政府与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升社会参与,推进劳动关系网络化、精细化、专业化治理。其中,政府发挥了劳动关系的改革者劳动契约的规范者劳资集体自治的推动者和谐劳动关系的引导者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的促进者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数字经济是在人类经济社会经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更高级的经济发展方式,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企业组织在追逐自身目标下会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调整其结构形态,向无边界、扁平化、平台化、柔性管理及高组织效率的液态转变,与之相对应的劳动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工会应该全面审视数字经济对劳动关系的影响,提高数据治理能力,提升劳动者数字素养,增强群众工作本领。 相似文献
10.
11.
马克思主义劳动关系学派认为资本与劳工的矛盾不是劳动力供给方与需求方的关系而是两个社会阶级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政治关系.永不停止的权力斗争是劳动关系的主要特征.目前,中国劳动关系学界尚未对劳动关系的理论传统进行过深入的发掘,近年来,有关劳动关系的专著、译著、译文陆续出版发表,但是关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的讨论和评述却很少,这表明劳动关系的学术生命力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2.
后工业时代出现了传统劳动向非物质劳动的转型。在奈格里和哈特看来,非物质劳动作为生命政治生产,不仅能生产出非物质产品,还能生产出社会关系和具有潜在解放力量的劳动主体。但实质上,在资本主义社会,非物质劳动没有摆脱资本的控制,资本把本来不属于劳动的要素纳入到劳动中,纳入到资本增殖的逻辑强制中,使之成为更加渗透到人的生命和生活领域的异化劳动。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需始终坚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辩证发展非物质劳动,在激发劳动者创新创造能力的同时,使劳动真正成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活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劳动》2016,(18)
作为公共行政系统组成部分的劳动监察承担着劳动执法的监管职责。我国劳动监察模式是基于碎片化权力结构大格局为基础,以单中心监管秩序和属地管理体制为制度特征构建。以劳动保障监察为例,碎片化的监管主体在单中心监管秩序带来的执法主体孤立以及属地管理体制下,地方政府的政治干扰及属地执法资源约束的交互影响下,劳动监察的执法困境问题被制度化并带来一系列执法风险问题。当执法者面临不断加码的监管任务时,只好选择低效的监察方式策略,从而制约了劳动执法能力的提升。基于碎片化权力结构的制度背景,建议采用垂直管理体制,并利用劳资利益相关者的社会组织资源,构建劳资政三方合作管制机制来提高劳动监察执法能力。 相似文献
14.
新就业形态自兴起之时就对现行劳动法律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国际上在应对这些挑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司法手段、工会创新、行业自治等主要改革路径。这些改革目前仍然无法彻底解决新就业形态从业者权益保障不足的困局。因此,各国开始转而跳出目前的劳动立法体系,并尝试从打破劳动关系认定与权益保障的捆绑关系和扩大社保覆盖范围两个角度进行立法重构。我国目前的劳动立法改革与国际潮流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未来可从明确平台从业者基本权益保障、扩大社会保障尤其是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严厉打击虚假自雇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5.
16.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国民经济水平发生了质的变化,从而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就业的发展,人们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扩大。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对具有高素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大。本文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宽泛意义上的数字劳动指互联网信息产业出现后,所有围绕着这样一个产业出现的各类劳动形态。大致分为三层:内容/应用层、软件层和硬件层。我这里主要突出的是第一个层面,即内容/应用层,我们所谓讨论的"分享经济"也是指这个层面。从内容生产的过程来看,直播、博客、各类分享都是劳动过程,但是,以非商业化的分享活动的面目出现,或者叫"礼物经济"。 相似文献
18.
19.
随着医疗保障事业在"健康中国"建设中重要作用的体现,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愈发受到重视.然而当前我国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特色不鲜明、课程设置不统一、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基于此,提出完善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