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正>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峨边彝族自治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日益凸显,在有限的国土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上,耕地碎片化、空间布局无序化、土地资源利用低效化、生态质量退化等多维生态和社会问题交织并存,单一要素、单一手段的土地整治模式已难以解决乡村国土空间综合问题,本文旨在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理念,以乡村振兴为目标导向,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统筹推进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乡村生态保护修复、乡村历史文化保护、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地质灾害防治等综合整治,优化调整“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和布局,实现国土空间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探索民族地区国土空间治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海岛是陆海交界的特殊生态区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海岛面临的生态风险日益增加。基于福建省海岛的调查研究,针对海岛发展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现实背景,以海岛型乡镇为切入点,提出了“生态问题识别—情景预设—情景模拟—动态兼容”的多情景海岛空间规划方法,从而适应不同生态水平的海岛开发利用要求,避免城镇发展造成海岛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并以位于河口的海岛型乡镇——琅岐镇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从规划修改与调整、规划衔接与传导以及规划弹性与时序等方面,探讨了基于生态保护的多情景动态兼容规划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3.
<正>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村庄规划地位及编制要点的转变《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所称的村庄,是指农村村民居住和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聚居点。原城乡规划体系中,村庄规划作为法定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两个阶段,前者对村庄布局和各项建设进行整体部署,后者在总体规划指导下具体安排各项建设。而后随着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等战略提出,乡村地区又涌现出村庄布局规划、村庄整治规划、美丽乡村规划等多种类型。各类型规划虽各有侧重,但均主要围绕聚居点、产业、公服等建设用地,对农田、林地等非建设空间关注较少,同时由于缺少与土地利用规划衔接,规划建设用地侵占耕地、永久基本农田的情况较为普遍,这也是被外界诟病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针对城镇建设土地利用与开放空间系统相互割裂,土地利用布局错位的问题,提出城市规划层面,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所承载的自然、社会与经济过程多纬度整合的规划思路。立足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核心环节,致力于城镇建设土地利用系统和开放空间土地资源系统的生态整合,趋利避害。文章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及文献研究等方法,对城市土地利用、公共空间现状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梳理了其中存在问题,并尝试结合案例实践探索生态整合目标导向下的规划路径:通过可相容性分析将环境区分配给可以创造社会与经济增殖效益的建设土地用途,并以此获取环境保护的经济与社会支持;运用环境区与建设区的整体空间布局方法,最大化环境区外部增殖效益;保护地域环境资源并融入建设土地利用,塑造地域空间特色。  相似文献   

5.
城市经济发展需要建筑空间作支撑,不同的经济活动有不同的建筑空间要求,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有不同的建筑容积率,因此为城市经济发展供给城市土地就比较复杂。产业与城市土地之间数量关系是实现经济规划与城市规划融合、经济规划"空间落地"的一个重要技术关键。本文利用有约束的似乎不相关模型分析经济产业与城市土地之间的关系,通过北京实证估算,该方法推算的结果比较符合实际。我们认为该方法可以广泛地应用到其它城市,在直接数据缺失的情况下,这个非调查方法的实用价值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6.
<正>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乡村地区塑造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高效富美的生产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的重要措施,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保障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本文基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情况,探析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动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提出乡村国土空间规划是乡村振兴的总牵引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乡村国土空间规划推动实施的重要抓手,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构成乡村地区国土空间治理的核心。  相似文献   

7.
张燕玲 《城市观察》2014,(2):161-167
村庄规划是协调城乡发展矛盾改变农村面貌的重要手段。从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推进城乡一体化,直至全国掀起建设美丽乡村热潮,无一不凸显了在大力发展新型城镇化的今天,村庄规划的重要性。然而,在村庄规划基本已覆盖的今天,农村问题依然年复一年地存在着。本文结合南沙新区村庄规划工作,着重探讨村庄规划无法落地的原因,并从"三规合一"、农村土地制度研究等角度来解析村庄规划落地问题。  相似文献   

8.
刘颖  路立  张良 《城市》2011,(1):56-58
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是对规划区土地特定用途适宜性的综合分析,通过考察和综合分析土地生态质量高低及其限制状况等,进行综合分类定级,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角度为城市的土地利用与规划管理提出建议,为空间管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作为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土地制度关系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如何协调承包地“二轮延包”制度下的人地冲突,是保持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前提和关键。探索承包地“二轮延包”制度下人地冲突的协调路径,推动更顺畅地实现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从而维护农民群体的合法权益,这对于实现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健全土地承包的监管与救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土地整理专项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等实行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和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活动。  相似文献   

11.
<正>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方案》提出12项重点任务概括为“183”行动:“1”就是制定1个规划,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8”就是实施八大工程;“3”就是健全三个体系,其中多项内容涉及自然资源管理工作。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建设,实现乡村建设与自然生态环境有机融合。严格保护农业生产空间和乡村生态空间,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发挥村庄规划指导约束作用,确保各项建设依规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目前城市化进程正逐步加快,伴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大,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迅速减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作为我国空间规划的两大法定规划,由于规划思路的不一致,规划范围的不统一,人口统计采用标准不一,土地利用分类不一致等,使得两个规划有许多不协调的地方。本文立足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关系和发展现状,分析两者的矛盾,在此基础上从规划体系构建两大空间规划体系,协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土地资源紧张的局面将持续相当长的时期,如何协调土地利用和保护的关系是许多城市发展中面临的棘手问题.以扬州市为例,根据土地利用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针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土地利用的潜力,提出了通过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分区利用、土地保护和整治等对策,对提高扬州市土地生产力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与重构,水环境安全、适灾空间规划、韧性城市建设等内容成为保障国土空间安全的热点,对空间规划与风险管理提出持续不断的调整与学习、有效适应灾害等新的要求.文章基于应对洪涝灾害的规划趋势,围绕洪水资源、洪泛土地与社会行动方面,梳理了洪涝灾害的风险学习与资源管理、洪泛区的情景模拟与用地管制、管理体系优化...  相似文献   

15.
陆小成 《城市观察》2021,73(3):101-107
新时代行政区划调整是拓展空间生产、优化空间布局、改善生态环境的空间重构与资源配置过程.当前,行政区划调整与城市空间生产面临"行政区经济"、土地财政、跨域性治理真空、文化缺失与生态恶化等治理风险.新时代的区划调整应该加强对城市空间生产的生态治理,警惕行政区经济和土地财政现象,加快构建生态型经济空间,创新大城市群空间治理体制,构建生态平衡的跨域空间治理体系,提高空间生产的生态文化底蕴,加快区域性雾霾治理与生态保护,重构生态的城市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6.
研究基于现有生态本底评价方法仅针对现状、无法定量分析建设行为与建成后生态状况关联度的事实,构建密集建设区生态状况评价方法。该方法可对规划建设方案实施后的生态本底状况进行量化分析和预测,逻辑如下:通过对既定空间形态下的典型建成空间进行生态功能评价,获得相应建设模式的生态状况代表性数据,将之赋予同类型规划用地,获得密集建设区的生态本底模拟图。该方法操作的关键有三:一、理清建设管控指标与建成环境空间形态的关系,提炼典型空间形态;二、确立密集建设环境的生态本底评价指标体系;三、构建生态本底评分操作规则。研究以成都为例,基于卫星影像和实地情况,归纳了基于建设分区管控体系的10类典型空间形态;运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生态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分层典型抽样调查,评定不同空间形态的生态本底质量状况阈值,并将之赋予各个地块,生成中心城区生态本底状况模拟图。实证表明:该方法能从整体层面判断密集建设区的生态本底状况;也可依托控规模拟规划建设方案的未来生态本底状况发现生态空间构建和建设控制的生态关键,优化城市生态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7.
社区赋权视角的乡村社区生态规划模式,可为乡村产业复兴和生态保护提供有效可行的路径。以远郊乡村作为研究对象,从人地关系、组织管理和社会人文三方面分析乡村社区主体特征,探讨乡村社区生态规划的实施路径,进而提出乡村社区生态规划的关键策略:通过社区赋权可以达成环境共识,通过社会协作可以形成乡村生态空间的地方性规制;根植于生态系统服务的乡村产业,可以形成维持良好生态环境的物质基础;构建遵循自然过程的适应性结构,有助于形成健康安全的聚落空间载体;乡村社区精神空间及仪式性活动有利于增强社区归属感,提升社区凝聚力。  相似文献   

18.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农业经济区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新空间,也是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载体.在新常态的发展形势下,以生态循环理念引领农业经济区产业布局,破解资源环境瓶颈,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和美丽新农村建设,成为农业农村地区挖掘新潜力、 培育新机遇、 拓展新空间的重要举措.笔者以天津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为例,首先分析了其在生态持续建设、 农林产业发展以及村庄整合与服务等方面面临的困境;进而,从多学科、 多平台以及反规划等方面,进行了规划理念和方法的创新探索.最后,提出了生态循环主导下的农业经济区规划策略,包括以生态为先,融入社会发展新元素,实现多方共赢;以循环为基,建立林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形成农业经济发展的新示范;以村民为本,探索林下村庄保护与建设的新路径等,并对实施成效和机制建设进行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电子商务的活跃导致城市货运需求激增,对货运交通规划提出更高要求。目前城市货运交通需求预测依赖于传统交通规划四阶段模型,该模型在交通需求生成阶段基于土地利用类别均质假设,在不同土地利用形态下货车生成率保持不变。企业货运设施是生成货车需求的一类重要土地利用形式,研究其货运生成对掌握城市货运交通的总体流向有重要价值。鉴于现有方法对货车生成行为机理解析的不充分,该文基于货运交通生成及分布的基本特征,通过实地调研和货车轨迹数据分析,研究企业货运设施货车生成率的空间异质性,并与传统基于土地利用类别的建模方法进行对比。以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及南翔镇为例,利用VISUM交通仿真软件对两类建模方法下的城市货运交通生成及分布结果进行仿真模拟。最后,利用上海市一周的货车轨迹数据提取出货车真实OD,并与两类建模的交通分布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基于企业货运设施建模方法的相对优越性。该文为提升货运需求预测能力,优化城市货运交通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新型城镇化的政策背景之下,寻求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模式已成为普遍共识,由高碳粗放的发展模式向集约高效的低碳乡村发展模式的转变将是未来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发展方向。本文在分析现有乡村"高碳排"与"低碳汇"的现实问题基础上,认为保护乡村生态空间布局,协调乡村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的价值平衡是构建低碳乡村人居环境模式的关键所在。随后基于绿色基础设施评价的核心技术,构建了适宜乡村的绿色基础设施评价体系,同时将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评价体系中,并对所研究区域的乡村人居环境进行分析评价。最后,结合"增汇减排"的低碳目标,进一步提出乡村景观格局优化和重组的具体策略,旨在为探索适合生态敏感区乡村的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