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才是第一资源。课程改革不仅关涉每名儿童及其家庭的民生福祉,而且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是“国之大者”。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确立了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目标,建立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新目标、新内容、新教学和新评价框架:确立以核心素养为纲的总目标,构建由课程目标(含学段目标)、内容要求和学业质量所组成的层级化育人目标体系,以确保核心素养落地“看得见”;优化课程内容结构,以学习逻辑为纽带整合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推动学习经验的结构化;指明教学改革方向,强化素养导向、学科实践、综合学习和因材施教,推进育人方式变革;建立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新评价机制,聚焦学业质量,注重真实情境下问题的解决,探寻评价改革的现实路径。新方案与新课标为我国新时代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描绘了愿景、明确了使命、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为推动义务教育与时俱进,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中《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课程研制方法论上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遵循“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单元设计―学习评价”的逻辑思路,重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体系,注重培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注重发展学生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引领学生认识地球家园,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制等方面努力创新,带来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新气象、新思想和新方法,直接关系着教师的地理教学实践和专业发展,关系着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关系着义务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为推进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标志着初中化学的课程与教学迈入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阶段。新课标带来了新理念和新要求,需要教师:深入理解新课标,强化课程育人宗旨,明确化学课程的育人价值;深化对化学课程内容的理解,基于学习主题形成整合性认识;坚持核心素养导向,加强探究实践活动,增强活动的真实性和综合性;理解和运用学业要求与学业质量标准,加强核心素养的诊断和反馈;基于新课标,设计与实施素养导向的一体化教-学-评。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凸显了发展学生关键能力、提升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核心任务。其在内容设计与实施建议方面体现了如下特点:围绕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六条逻辑主线设计了义务教育全学段内容,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强调了数字化学习特点,通过数字化平台、工具和资源,运用线上实验、模拟、仿真等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制出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学业质量标准,以此指导考试评价,强调运用新技术加强过程性评价,体现了“教—学—评”一致性;注重信息科技课程实验室建设,倡导学生“做中学”“用中学”和“创中学”,促进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实。  相似文献   

5.
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系统凝练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新理念,形成了全面育人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设计思路。“育人”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理念的“魂”。在“充分发挥化学课程的育人功能”这一理念的统摄下,通过对《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解析,系统论述了化学新课标在课程四个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上所呈现的新变化。这些新变化具体体现为:(1)以发展核心素养为宗旨,整体规划了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确立了与之匹配的课程目标体系;(2)强调基于核心素养设计学习主题、根据学习主题设计化学课程内容结构的思路,充分发挥大概念统领作用;(3)注重基于大概念整体设计单元教学,重视探究与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开展基于教学系统有效实施素养导向的教学;(4)设计和实施凸显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理念的化学教学评价体系,优化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深化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综合评价和探索增值评价路径。  相似文献   

6.
进入数字时代,信息科技教育被赋予新的使命与责任。发展全民数字素养、提高全民数字技能,成为数字时代信息科技教育的根本任务。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应帮助全体学生提升应用信息科技手段解决学习与生活中问题的能力,理解信息科技给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各种影响以及对于信息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为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奠定坚实基础。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科技课程研制,必须坚持时代性和科学性,关注素养表现、学科逻辑、课程内容、情境案例、学业质量五个环节,充分实现迭代和优化,服务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7.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按照教育部的总体安排,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在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课程改革进入实施阶段,才是进入最艰难并具有挑战性的阶段,也是最具有创新潜力的阶段。学校、课堂是课程实施的终端。教师怎样理解课程标准的变化,怎样规划自己的课堂教学,怎样在课堂上实施新的课程标准,这些都是保障课程改革的关键。本次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都有很多变化,需要学校校长、教师先研究再实践。这些课程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包括:素养导向的课程体系如何在不同学科的课堂中落实?如何理解和落实学科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如何设计基于课程内容结构化的学科大概念与教学单元?如何开展基于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学业质量测评?如何实现教学评的一致?如何加强学段衔接,减少课程缝隙?新设立的劳动课程如何实施与评价,也是课程实施的关键点。这些变化是课程设计者顺应时代发展,基于对课程性质、学习本质等不断深入研究后的课程改进。但与此同时,这些变化也对教师、学校等课程实施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校长、教师先理解变化的缘由,再创新实践。为此,我们组织东北师...  相似文献   

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适度减少学科课程比重”,“合理设计课程内容”,大力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精选课程内容,凸显“核心知识”是今后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科学、合理地对非核心知识进行简化处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建构“核心知识”及其知识体系,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质态,使得他们都能够获得足以支撑其后续学习的基础能力与素养,同时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业水平。  相似文献   

9.
教育部于2022年4月公布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呈现出一些新变化,包括历史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结构化的课程内容、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学业质量标准、大概念教学等,其间也体现出一些新理念、新要求,由此,基于课程育人的角度,对有效实施新课标提出如下建议:正确理解课程改革新理念;正确理解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正确理解以大概念/大主题为统领的结构化课程内容;正确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正确理解学业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0.
基于课程层级理论,通过课程方案分析、发放课程表调查问卷和小组座谈的方式,对四川省义务教育综合实践类课程实施现状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发现:该省义务教育综合实践类课程课时安排符合国家规定,课程方案体现了四川特色;该类课程开设类别多样,地方课程“开齐”情况堪忧;该类课程“缺课时”严重,“上足”情况的年级间差异显著;教师课程实施环节存在诸多现实困境。对此,义务教育综合实践类课程的实施,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核心素养导向,提高对义务教育综合实践类课程的认识,注重从两个方面加以改进。一方面,应从宏观角度加强管理,创新课程实施质量保障机制:注重规约与调适,增强国家课程方案的适应性与引导力;强化管理与监督,形成义务教育综合实践类课程实施的内外合力;适当赋权与增能,提升中小学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注重激励与培训,提高教师课程实施的动力与能力。另一方面,应从微观角度注重实践,促进义务教育综合实践类课程的有效教学:明确定位,充分理解义务教育综合实践类课程的属性与育人价值;注重大单元设计,提高义务教育综合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强调“以评促学”,注重教学过程中评价任务的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高校学生学业成就的直接评价是引导学生"怎么学"才能达到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和就业市场需求的重要指挥棒。我国高校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偏重考试,缺乏对学生课堂学习和实践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通过构建包括课程学习目标系统、课堂学习评价系统、实践学习评价系统、考试系统等4个部分的高校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体系,解决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实现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功能的转向——帮助学生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为社会提交符合需要的学习成果。  相似文献   

12.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教育评价是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是提高质量的重要保证。十三五期间,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基础教育新设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学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对其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和表现水平进行了界定,但在十四五期间如何深化评价改革仍然有待探索。本研究依据高质量核心素养评价框架,探讨了新设学科深化评价改革的理念和实践路径。结果表明,与传统评价不同,新设学科评价符合高质量核心素养评价的本质特征、采用真实的情境任务、包含丰富的支撑信息、具备衡量多样化表现水平的评价标准。深化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设学科评价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契合,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3.
一场以新课标为支点的改革已经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拉开帷幕,这场改革的任务是促使“知识教育”向“素养教育”转型升级。以核心素养为纲的新课标呼唤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教学。“新教学”的核心要点表现为: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以素养培育为教学目标;从“以教为主”走向“以学为主”,构建学习中心课堂;以学科实践为抓手,构建实践型学科育人方式;以学科大概念为支点,推进大单元大主题教学。新课标驱动下的教学改革是对三维目标改革的传承发展和超越创新。它不是对传统教学的修修补补,而是致力于推进育人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14.
论高等师范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创造型人才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素质,如何培养和提高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改革急待解决的战略性问题。在统计、对比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分析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包括:课程结构单一,体系不完备;重技术教育,轻人文素养培养;重技能学习,轻情感与伦理道德教育。针对这些问题,从课程的P-S-D(计划—实施—评价)三方面,提出培养“种子教师”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建立学业负荷监测和预警机制以避免过重的学业负荷损害学生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要解决现实的义务教育中"学业负荷是否过重"、"过重程度如何"等问题,就需要一种能够在数量上科学评价学业负荷的工具.这种工具,应包含一套类似于TDE体系(即包含"学习时间(Time)"、"学习难度(Difficulty)"、"学习体验(Experience)"的三维指标体系)的监测指标并基于学业负荷的数学模型而建立.  相似文献   

16.
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是我国新时代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正确理解新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是将英语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由蓝图设计转变为具体实施的关键一环。正确认识课程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课程标准所阐述的关于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的准确理解。为此,聚焦英语的类型特征和通用语地位、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和功能,以及英语课程的素养导向、分级体系、教学内容、学习方式、学业评价和技术资源等多个方面,开展探讨,其中重点讨论我国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育人定位、价值导向和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我国初中历史课程没有质的变化,始终是典型的分科课程;历史课程的教材内容也不尽合理,内容单一化。自70年代末初中恢复历史课程后,经数次较大规模的改革尝试,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设置呈“螺旋式”排列;历史课时数的分配日趋合理;历史课程纳入国家课程管理;历史学科课程与活动相结合,重视课外活动的重要作用;历史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并存;历史课程的教材内容呈多元化趋势,体现了“一纲多本”或“多纲多本”的要求。所有这些改革体现了课程设置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原则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在自动控制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探索“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的自动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在此教学模式下,以学生为本,摒弃教师满堂灌输的授课方式,采取单元任务驱动,在完成单元任务的同时完成单元知识学习,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理论,提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19.
中国历史研究院的成立、高考制度的改革,都体现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及其作用正日益得到重视.历史学科通过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必备的品格、关键能力和价值观.高等院校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历史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史料的解读与运用素养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人文素养培育也是历史学科教育的一个基本功能.高校历史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有:主客观原因导致大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投入的精力不够;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被教育技术所束缚;课程设置不合理与教师结构不完整等.因此,基于高校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加强对教学的监督和总结;科学设定核心素养培养的承载课程;改变教学方法;强化课程评价和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的对应性.  相似文献   

20.
定期测评和了解师范生的学业投入程度,对于采取有效举措大面积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运用专业化测评工具,以山西师范大学师范生为样本对其学业投入程度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师范大学生的学业投入程度整体上处于中等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为从整体上提升师范生学业投入程度和师资培养质量,建议师范大学应当在以下方面做出更多努力:牢记师范大学使命,强化师范大学办学本色,不断彰显教师教育特色,持续提升教师教育质量;减少学生修读课程的总数量,发挥其自主学习的潜在力量;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优先对师范生开展小班教学,切实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同时还要通过加强师生间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吸收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广泛开设讨论课等措施切实提高全体师范生的自主学习投入程度,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育人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