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琛 《职业》2022,(17):76-78
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的稳步推进,成渝地区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对文创策划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文化创意产品策划课程是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文化市场经营管理专业群的核心课程。在产教融合理念指导下,本文以成渝双城经济圈区域内代表性企业的创意策划及执行岗位人才能力与素养需求为基础,创新教学手段、优化课程内容,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模块架构、内容设置、教学资源配置、评价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探索更加有效的文化创意产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2.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承载着乡土文化传承、乡风文明建设和乡村社会治理等功用,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物质空间载体。随着乡村休闲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传统型和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在外来和内生文化资本的叠加作用下混合共生。借鉴文化资本的作用原理和分类方式,根据空间生成不同阶段的干预因素和作用特征,将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识别为由具态化、物态化和制度化文化资本主导的生产型空间、生活型空间及组织型空间三种类型。在乡村旅游经济资本力量的驱动下,公共文化空间在更新过程中产生消费化、静态化和孤岛化等发展趋势。以湖南浏阳市农业休闲旅游型竹联村美丽屋场营建为例,分析三类公共文化空间物理场域和文化活动的存在特征,探究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过程中的空间复合化更新路径,进而提出弹性转化、多元化发展、整体式营建等更新策略,以期为其他类似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营建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3.
吉林是萨满文化的起源地之一,这里保留了相对完整的萨满文化遗产。近几年,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兴起,吉林各地区依托萨满文化开始探索文化旅游发展路径。旅游纪念品是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地民俗文化宣传的主要方式。如何将萨满文化融入旅游纪念品设计中,则成为当地文化产业发展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从吉林萨满文化旅游产业概述出发,结合萨满文化旅游纪念品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相应的设计原则与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唐山旅游文化创新与发展为出发点,对元宇宙、数字藏品及唐山的文化元素进行分析,打造更符合时代发展的唐山旅游文化数字藏品,为数字藏品注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借助数字化手段有效留存与传播唐山文化,使有限的资源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约束,激起更多人了解唐山文化、参与唐山旅游的欲望,从而实现元宇宙的合理运用,构建出具有创新性的唐山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新策略,为文旅产业数字化变革的尝试提供新的路径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搜集整理红原县长征文化相关旅游资源,对其资源特色及开发价值进行了分析评价。并从科学开发、保护为主的观点出发,对其长征文化旅游的形象定位、项目建设、发展格局、商品营销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战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面向新时代的征程中,成渝肩负着探索并引领突破传统发展路径依赖、在竞争与合作中实现转型与创新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本文以成都与重庆为比较研究对象,分析成渝的发展路径特征。首先探究两市1986—2016年间需求侧"三架马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然后引入供给侧多增长要素解析城市经济增长的显著贡献要素及其贡献度;进而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背景及政策导向,辨析成渝两市发展路径特征与变化趋势。最后基于比较研究,探讨面向新时代的城市经济转型与区域协调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彭劲松 《城市》2020,(4):20-27
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发展的重要任务。成渝地区宜居环境优越、基础设施配套良好、科技平台完善且产业应用场景丰富,有利于吸引创新资源要素汇集,同时面临创新投入力度不足、一流大学及学科建设有待加强、标志性科技基础设施欠缺和区域创新协同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细化成渝地区协同创新顶层设计,优化创新功能布局,加快区域创新平台构建,推动科技基础设施联合建设,开创开放化、国际化协同创新格局。  相似文献   

8.
该文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叠加的背景,分析泸州港多式联运现状和发展面临的问题,从完善基础设施、构建通道体系、培育联运主体、建设信息平台、完善发展机制和配套政策等方面提出加快泸州港多式联运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十二五”期间,上海在促进文化消费、发展文化产业,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方面做出许多努力和有益尝试.面向“十三五”,上海文化消费仍有巨大提升空间:一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向国际文化大都市标准靠拢;二是进一步雅动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三是加强国际旅游强市建设,注重上海形象的塑造;四是加快城市文化消费空间打造;五是注重文化消费主体的阶层化特征,培育健康向上消费理念.  相似文献   

10.
在推动连云港城市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的背景下,将文化场景理论作为分析研究工具,从公共文化空间、文化实践活动、人群与文化观等三个维度,分析当前连云港城市文化场景的现状,探讨连云港城市文化建设的短板与桎梏,提出推动连云港文化建设的四条路径,加强本土文化宣传,提升公众城市认同;推动地区资源整合,增强文化集群力量;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提供高质文化产品;文化政策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文化区域。  相似文献   

11.
以现试行的"双评价"技术方法对市县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时,往往出现评价出的农业生产适宜与城镇建设适宜用地重叠,难以支持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土地用途管制落地实施的问题。针对该问题,本文受启于具有"自然的经济体系"之誉的生态学与经济学的共源关系,运用基础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原理,厘清土地覆盖资源供给与土地利用需求的多对多关系,解译出对土地覆盖资源利用的五大原则,提出"以追求正外部性为准则,以反映自然生态状况的土地覆盖资源供给和承载人类社会需求的土地利用之间的供需均衡为目的"的市县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自然经济学路径,以保障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土地用途管制落地实施能充分发挥土地覆盖的生态功能,并在"产权"清晰中可持续管理运行。  相似文献   

12.
高颖 《现代妇女》2014,(12):I0039-I0039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全球文化相互激荡的大背景下,城市文化的重地位日益凸现;同时伴随国内旅游行业的飞速发展,旅游需求日趋个性化和主题化。本文研究通过将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的旅游发展战略相结合,以城市文化建设为基础。促进新兴主题化旅游的快速发展,同时深度挖掘主题化旅游的人文及物化资源,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增强城市的创造力与凝聚力,促进城市的全面发展,构建城市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摩崖佛殿是以印度石窟寺为原型,在中国本土文化影响下的地域性产物。本文通过文献及典型实例的研究分析,论证巴蜀特色摩崖空间的形成与佛教文化中土化及时代社会背景的相互作用关系。分析总结巴蜀造像与佛殿空间对传统石窟寺的继承与创新,以及对巴蜀佛教特色的空间表达,以期对现代及未来山地空间的建设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4.
黄世坤 《城市观察》2024,(2):71-80+161-162
本文构建了包括供给需求逻辑、政市关系逻辑、空间布局逻辑、竞合优势逻辑在内的区域夜间经济理论分析框架。据此分析,成渝双城经济圈夜间经济市场需求旺盛、供给亮点纷呈,多地高度重视、政策密集出台,初步形成双城引领、多点开花的空间格局,具有一定的竞合优势,但也存在业态供给亟待丰富创新、政府作用未充分发挥,空间布局缺乏系统规划,竞合优势有待增强等问题。成渝双城经济圈夜间经济能级提升可从四个层面着手:完善市场体系,进一步形成供需适配的市场供给格局;优化营商环境,展现更加积极的政府作为;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形成经济圈夜间经济新地理;立足资源禀赋,塑造区域夜间经济竞合新优势。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鞍山市旅游业发展为背景,通过对鞍山地域文化符号和文化特征的分析,结合鞍山旅游纪念品的现状与问题,研究形成提升鞍山旅游纪念品功能性、文化性、艺术性的设计策略,提供可借鉴的设计思路与设计实践,以实现推动鞍山旅游业发展的文化战略意义和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16.
尹来盛 《城市观察》2021,75(5):69-76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新城新区开发建设成为城市扩张的主要方向.相反,老城区的发展问题曾被忽视并逐步陷入衰退.进入新时代,如何促进老城市新活力,实现老城区与新城区双轮驱动,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地处广州荔湾老城区的恩宁路汇聚西关骑楼建筑的精髓,却一度成为老旧街区衰败的典型.通过微改造,不仅保护了历史环境的原真性,同时促进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再生,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历史文化街区复兴之路.文章据此进行分析,并从建立多元化参与机制、正确处理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和发展的关系、防止侵害消费者权利和公共利益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历史文化街区复兴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尹来盛 《城市观察》2021,75(5):69-76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新城新区开发建设成为城市扩张的主要方向.相反,老城区的发展问题曾被忽视并逐步陷入衰退.进入新时代,如何促进老城市新活力,实现老城区与新城区双轮驱动,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地处广州荔湾老城区的恩宁路汇聚西关骑楼建筑的精髓,却一度成为老旧街区衰败的典型.通过微改造,不仅保护了历史环境的原真性,同时促进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再生,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历史文化街区复兴之路.文章据此进行分析,并从建立多元化参与机制、正确处理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和发展的关系、防止侵害消费者权利和公共利益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历史文化街区复兴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宋金全  徐婧  李斌  郑兆唯 《城市》2022,(11):55-63
乡村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历史文化镇村则是中国传统智慧的集中体现。目前,全国公布了多批次历史文化名镇村,它们是镇村历史要素、传统民俗、传统风貌资料的集中展示,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产。深入开展历史文化名镇村资源的挖掘与研究,对全方位、多角度地研究中国传统人居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笔者以天津为例,首先梳理全市各类型镇村的资源特色,把握天津镇村历史文化发展的主脉,在天津特色镇村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天津市历史文化镇村资源,构建符合天津实际情况、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镇村保护评价体系;其次,应用评价标准,遴选出一批历史特色鲜明,保护价值较高的镇村作为天津历史文化名镇村的备选;最后,对天津历史文化镇村提出保护传承建议,以期保护天津历史文化镇村,完善文化镇村的保护建设体系,探索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乡村振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协同发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快速城镇化过程中,西北乡村建设与地域文化发展出现了种种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如何在复杂的城乡系统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打通症结,解决文化、空间、生态多系统的"乡村病"值得深思。本文针对乡村发展的现实问题,以当地普遍建设的生土建筑为切入点,以生态宜居建设与地域文化传承为目标,提出一系列相关保护与更新策略,并以定西市通渭县为例探讨。策略包括在提炼当地传统民居生态特性的基础上,以工程技术手段优化生土建筑的材料性能与建筑结构,扩大生态与社会可持续效益;凝练生土建筑文化特性为设计建设基础,以技术研究、绿色教育与艺术活动激活文化内生动力,并完善法规规范支持地域文化传承。实现将生土建筑发展成果有策略地整合,为西北乡村振兴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与农村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对湖北省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叶 《城市观察》2013,23(1):89-95
城镇化需要发挥文化的影响、凝聚、引领作用,城镇的品质和品位取决于其独有的文化。而农村凝聚着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沉淀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因此,在城镇化发展中,对农村文化进行保护与开发势在必行,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本文以湖北省为例,对农村文化保护与开发的价值、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旨在为城镇化过程中如何保护与开发农村文化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