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广大乡村地域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产生活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传统村落"等一系列创建活动一方面体现了各级政府对乡村地域的投入与指导日益增多,另一方面也对传统的营建模式产生了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前村庄建设中外力强介入的整体改建、外力弱介入和村民自建的局部改建等营建方式的特点,随后分析乡村地区建筑特有的与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功能多样性,与时间紧密相连的营建渐进性,以及与使用者紧密相连的村民主体性等营建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功能多样性特征的村落分类和引导,针对营建渐进式特征的建筑营造示范与引导,以及针对村民主体性特征的村落营建保障与支撑等乡村地域建筑营建模式。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背景下乡村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其破碎化、边缘化、逐步消亡的态势突出表现为乡村与自然关系割裂,乡村社会关系网络和村落空间建设日趋无序,乡村道德规则碎片化,村民思想意识麻木。而作为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空间载体,乡村公共空间承载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和精神信仰。以甘肃省三益村中心公共空间修复为例,通过重塑空间生态伦理,以空间营建诠释"俭"这一传统文化,并逐步引导村民自主参与建设,来实现乡村传统文化重拾。修复过程将传统文化融于村民的生产生活,使村民在参与建设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益处,同时唤醒了其自身的家园意识和文化自豪感,进而为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可借鉴参考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传统村落是中华历史文脉传承以及我国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受社会发展和城镇化推进等因素影响,我国传统村落发展缓慢、亟待振兴,近年来国家尤为重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笔者基于片区式保护与乡村振兴视角下传统村落更新利用的关系,选取传统村落高度集聚的冀中南地区进行片区式保护可行性分析,通过实地调研与数据抓取划分传统村落保护片区,总结传统村落现状及其片区式保护面临的困境,提出打造魅力、活力、绿色、宜居的传统村落保护片区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传统村落作为中华农耕文明的载体,在我国星罗云布的乡村聚落中无疑是最耀眼的,过往的保护研究与工作多集中在它们身上,而忽略了数量更多的非传统村落。本文聚焦于非典型传统村落,以咸阳市泾阳县岳家坡村为例,采用轴线和线段的句法模型定量分析岳家坡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深度解析岳家坡村"一大三小"的空间结构,并将规划前后的空间形态进行对比分析,以此得出岳家坡村保护与利用的新思路:保护方面,应保留村落原有的空间结构,继承原有的空间序列和生活秩序;利用层面,应依托现有的空间结构进行适应性开发,而非为了旅游发展去改变村落格局。  相似文献   

5.
同一地域的不同乡村聚落有着相似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由于民族发展历程和社会结构的分异,不同民族的传统乡村在结构形态上表现出多样化。文章基于人类学与社会学的视角,选取东北地区不同民族的传统村落,运用空间句法的图示与量化分析方法,针对其乡村组织结构与生活空间层次进行比较研究,从中探讨不同民族村落形态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结论显示,受多因素协同互动影响,各民族村落结构组织方式形成不同程度的差异,决定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族群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以及针对社会变迁做出的适应性调整,此部分也是对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保护的内涵所在。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乡村振兴的战略要求,旨在实现乡土文化的复兴、促进中国乡村的发展、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又一次体现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问题的重要性,贵州省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方面做了不少尝试,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究。笔者以高荡村为个例,通过对它的实地考察与研究,并借鉴国内外乡村建设成功的案例,总结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普遍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当代乡村建设,尤其是在多方介入的贵州偏远山区传统村落改造中,各方存在认知的分化和博弈,各个主体的行为相互协商并共同作用在空间实践中。本文以黔西南州两个传统村落空间改造为调查样本,分析介入乡建各个行为主体的行动逻辑与协商策略选择的相关因素:政策背景为协商提供舞台;当地政府为各方协商提供具体机会;资本是协商中的机会主义者,村民是他者想象的受益者,而专家建筑师起着协调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同时,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针对专家建筑师所参与的乡村改造中的协商提出解读:博弈是形塑乡土空间的手段;协商是解决认知碰撞的途径;博弈中的共识关系是不断变换的。因此,充分解读乡建中各方的博弈与协商逻辑,是把握乡村空间重现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8.
白淑军  张雅迪  倪丽丽 《城市》2022,(10):25-33
传统村落是承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传统村落日渐衰败,保护治理工作迫在眉睫。笔者结合相关政策文件、冀中南传统村落的特性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手段,针对冀中南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治理的现实困境,以及冀中南传统村落空间集聚分布、文化同质性高的特点,在片区式保护导向下,引出“更新—治理—振兴”的逻辑框架,以更新为初衷、治理为抓手、振兴为目的,提出相应的规划保护治理策略,以期打破冀中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中历史文化传承度低、区域组织管理混乱等壁垒,激发传统村落的活力,带动整个片区发展,实现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9.
现代城市空间是地理实体存在的形式之一,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对于更高的生活质量和文化的追求,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间承载着诸多社会文化要素,同时也暗含、隐喻诸多现实社会空间寓意。本文基于人文地理学视角,通过解读电影中空间的隐喻性,构建我们对于城市空间系统的认知模型,揭示电影空间关系指涉的深刻含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对生产、生态、生活之间相互影响、和谐发展的了解,以及对传统村落重要性认知的不断加深,以牺牲环境、无视生活为代价谋求经济发展的方式逐步被“三生融合”的发展理念所替代。然而现阶段“三生”之间的磨合与拮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禁锢传统村落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中国传统村落具有种类多、分布广、数量大等特性,为相关研究带来巨大的挑战。基于此,论文尝试以“三生融合”为导向,构建基于“三生融合度”的传统村落分类模型,旨在为基于分类基础上传统村落活态化发展策略的后续研究奠定基础,并以环太湖流域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级传统村落为例,进行分类模型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分类模型可将环太湖流域传统村落划分为成熟改善型、拮抗调整型及失衡重构型三类,能有效结合不同类型传统村落的“三生”特征,针对性地总结凝练出保护发展的经验与策略,其分类过程与结果亦可为其他地区的传统村落定位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秦巴山区传统村落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村落是我国乡村聚落千百年来的文化遗存,它们既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互动的结果,又承载着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研究以秦巴山区的140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分析考证、GIS空间分析和相关数理统计方法,探讨秦巴山区传统村落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一、在时间分布态势上,各地区对于传统文化遗存的重视程度有提升,区域内保留至今的仍以明清时期发展起来的村落为主,具有多元丰富的民族特色;二、在空间分布上呈集聚型特征,集中分布在通江县、昭化区、汉滨区、文县和嵩县等地区,形成以四川地区为主要集聚区,其他省份有次级集聚区的"单核集聚、多区共生"空间格局;三、由于秦巴山区复杂的人地关系矛盾,形成了以复杂自然地形主导、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互馈的耦合机制,影响了传统村落的时空分布。  相似文献   

12.
谈佳洁  王晓静 《城市》2018,(4):43-54
目前,大都市周边传统村落保护陷入了若干困境,包括大都市传统村落风貌环境破坏严重、 私有古建筑修缮难题以及村落旅游吸引力弱等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主要是大都市发展的特性,包括城镇化进程导致的必然结果、 古建筑修缮制度的缺失和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定位不当等.传统村落保护是大都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大都市应充分结合自己的发展特点,从传统村落保护宣传、 房屋租赁管理、 古建筑产权管理、 保护资金渠道管理、 特色文化挖掘和周边景点互联等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3.
西藏传统村落因其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而极具保护价值,随着十九大以后新型城镇化的继续推进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如何实现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进一步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本文以拉萨市贾热村为例,从贾热村的物质和非物质特征出发进行研究,总结村落保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西藏传统村落相应的保护和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选取丽水地区172个传统村落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对其地形地貌、人口规模、产业类型、历史文保进行分类别分析,概括了区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同时,依据实地调研与走访,总结得出村落空间拓展模式类型主要以分离式、顺延式、混合式为主,村落水系格局基本呈现穿越式和环绕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传统村落在丽水发展过程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探讨传统村落保护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应当培养学生尺度认知的基本能力。教案从建筑构件、小建筑、建筑单体、建筑群组和环境等环节进行逻辑递进,完成对空间尺度的测绘、评价、改善和设计,使建筑设计更多注重空间感受的塑造。  相似文献   

16.
空间隐喻一直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而“前后”的空间隐喻认知却少有系统的研究。本文研究英汉“前后”空间隐喻认知的共性,描述英汉空间隐喻认知共性的表现,这包括两个特点:一个是空间隐喻的普遍性;另一个是空间隐喻转换的整体规律性。从而得出结论英汉“前后”空间隐喻认知共性存在很多领域。  相似文献   

17.
传统乡村聚落根植于农业文明,是我们民族重要的文化根基,其选址与布局、空间组织及形态等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创造出了尺度宜人的空间结构、多义的空间功能、丰富的景观序列和贴合自然的空间变化。在当前快速城镇化进程中,许多传统村落消失了,很多乡村"城市病"的愈演愈烈,这不是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发展的应有之义。本文从聚落形态与空间功能、聚落肌理与空间尺度、聚落格局与景观变化等层面对传统乡村聚落空间形态进行解析,以河北省磁县徐家沟传统村落改造规划设计为例,从传统元素的恢复与文化重建、空间形态与聚落肌理的构建、叙事景观的提炼与空间延展、传统空间与现代功能的结合等四个方面对传统乡村聚落的改造进行实证研究,并从地域文化特征与乡土环境特色的保持、公众过程的参与和成果的共享等方面进行了延伸探讨,力求为传统乡村和传统文化的复兴寻找到内生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官遥  文剑钢 《城市》2016,(8):34-39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年~2020年)》顶层设计的出台与落地推进,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艺术家等许多主体都将目光聚焦于乡村,注重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更新建设研究与实践。北京“绿十字”以创新的方法开展乡村建设,打造了一系列成功的案例,形成了独特的乡村建设理念和方法。笔者通过梳理“绿十字”的乡村建设模式以及落地方法,以湖北郧县樱桃沟村为例,总结经验、教训及启示,探索具有普适意义的乡村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9.
冯红英  赵金涛 《职业时空》2009,5(2):158-159
当地村民对发展乡村旅游的态度直接影响乡村旅游的开发进程。以2008年7月在河北省永清县杨家营村发放的365份调查问卷为基础,定量分析了城郊旅游地居民对乡村旅游影响的态度。分析发现,乡村旅游存在产品结构单一、村民对经济影响感知强烈、村民支持旅游业发展等特征。这些特征都是乡村旅游初始阶段表现出的典型特征。根据乡村旅游所处的发展阶段,从增加旅游项目、重视村民教育、加强村民合作、加大宣传力度等方面提出阶段性开发对策,为乡村旅游顺利向发展阶段过渡做好充分准备。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快速城镇化过程中,西北乡村建设与地域文化发展出现了种种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如何在复杂的城乡系统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打通症结,解决文化、空间、生态多系统的"乡村病"值得深思。本文针对乡村发展的现实问题,以当地普遍建设的生土建筑为切入点,以生态宜居建设与地域文化传承为目标,提出一系列相关保护与更新策略,并以定西市通渭县为例探讨。策略包括在提炼当地传统民居生态特性的基础上,以工程技术手段优化生土建筑的材料性能与建筑结构,扩大生态与社会可持续效益;凝练生土建筑文化特性为设计建设基础,以技术研究、绿色教育与艺术活动激活文化内生动力,并完善法规规范支持地域文化传承。实现将生土建筑发展成果有策略地整合,为西北乡村振兴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