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重新考察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范畴的内涵,认为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同时又是方法,即“唯物主义方法”。这一方法系列包含:(1)社会有机体的结构分析法,即从“社会人的生产器官”这一深层结构出发,经过中介结构、转换结构上升到表层结构,其中又贯穿着“同构性”分析法;(2)社会有机体的再生产分析法,即从社会需要如何产生和满足的过程怎样维系着社会有机体这个角度揭示社会有机体的运动,其中又包着基础──要素分析法;(3)社会有机体的总体──要素分析法,即揭示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如何产生,怎样被新的总体所取代,以及作为总体“器官”的要素生成过程,其中又包含着机体──细胞分析法.  相似文献   

2.
培养理想人格,是中国哲学的特色之一。中国古代讲求培养理想人格,是集中体现封建伦常道德的圣贤或大儒,是人伦之师,万世楷模。近代则要求有一种全新的理想人格。严复的“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民说,提出培养新的理想人格的基本内容和措施。梁启超继承了严复的思想主张,提出“新民”说。他所说的“新民”,实际上就是资产阶级的、新的理想人格。 一、问题的提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 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击碎了中国天朝大国的沉沉睡梦。从此,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围绕着救亡图存这个时代主题,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寻找救国救民…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日常生活”论析·郑镇日常生活,是人们须臾不可分离的活动世界。由于人们对之过于熟悉,因而很少人对其内涵和社会功能等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在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哲学家发现,人们日常生活的自在自发的状态,对人的现代化和整个社会现代化有着严...  相似文献   

4.
王中江 《浙江学刊》2002,6(4):30-44
一般把严复看成是中国“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但是,如果我们真正进入到梁启超的思想世界中,我们有更多的理由把梁启超看成是西方“社会达尔文主义”在中国的最合适代理人。梁启超通过把进化主义设定为普遍的公理和普遍的价值,建构起了他的合群民族主义和强权主义世界秩序观,建构起了他的社会政治变革观和社会历史进步观。梁启超的思想以多变著称,但他对进化主义原理和价值的信奉,前后基本上保持了连续性。处在民族和国家危机中的梁启超,不仅用进化主义来解释中国的困境,而且也用进化主义来促进中国的富强。他把进化主义与强权主义结合在一起,目的是急于使中国用物质力量迅速武装起来,同帝国主义展开生死竞争,但这同时也把帝国主义的掠夺正当化,他本身从而也失去了“人道”和“公理”的立场。进化主义使梁启超焦虑,但它也使梁启超具有了期望未来伟大进步的乐观主义态度。这样,中国一时的危机,似乎又成了加强梁启超未来快乐的催化剂。以上的这些看法,是本文对以往关注不够的梁启超的进化主义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考察之后所得出的。由此我们揭示和展现了梁启超精神世界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目前正在经历的经济转型既包括器物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变革,也包括价 值观念和生存方式层面的文化转型。后一重变革的核心是人的自我意识的提升和新的理想人 格的重建。而新的理想人格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人的自我超越本性的发展.所谓人的自 我超越,是指人对自身存在的限制、现状、现实和有限性的超越和突破。这种自我超越是人区 别于动物的本质特性,在某种意义上人是自我超越的存在物。人的超越性是由内在关联的三 个因素决定的,这即是人之存在的限制性、人的实践能力和人的自我意识.换言之,人的实践 能力和自我意识的增长表现为人对自身存在的诸方面限制性的超越,特别是对人的个体存在 的限制性、人的物质活动的限制性和人的存在时空的限制性的超越与突破,由此人的超越性 在三个基本维度上展开,即个体-人类维度、物质活动-精神活动维度、物质存在时空—社会 存在时空维度。在这三种维度上生成的自我超越性理想人格正是中国社会转型期所需要的理 想人格形象,是“新人”和“新社会”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6.
社会转型与道德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在经济转型的同时,必然同步或非同步地伴随着社会意识形态体系的转变。因此,当一系列道德问题相继出现Z后,惊恐者高呼“道德滑坡”、“道德沦丧”、乐观者寄希望于市场经济那只“看不见的手”会理顺和抚平这场阵痛带给人们的纷乱与困惑。于是,出现了“代价论”、“爬坡论”、“二律背反论”、‘戍U界论”等等观点。这充分说明了这场变革对于中国社会的巨大冲击以及我们对此理论准备的相对不足。在社会转型时期,道德问题往往是倍受关注的。道德的重要性在此时受到高扬,一方面是由干道德作为…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是中国当代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这是举世公认的。同时他在哲学领域里也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从实际出发,对传统哲学观念进行了重大变革,他的哲学思想中既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光辉,又突现了他超越马克思主义适应当代中国现实的新特点。  一、矛盾融合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既斗争又融合推动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是对抗性矛盾,一般来说,斗争性占主要地位。过去,在“斗争哲学”指导下,片面强调斗争性,忽视了同一性,即融合性,这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8.
石培玲 《社科纵横》2004,19(5):124-126
源于西方的民族主义思潮以其建立民族国家、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理念 ,极大地启发和鼓舞了梁启超关于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理想 ,但从近代中国社会寻求变革的艰难历程中 ,他清醒地认识到公民意识的缺失正是中国社会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症结所在。梁启超主张通过政治变革和文化改造 ,培养一代具有明确的国家认同思想、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高度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能力的新国民 ,引领中国步入现代民族国家的发展序列。  相似文献   

9.
论封建宗法家族制度下的政治流弊○尹陇生(一)不管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如何变化,由血缘纽带维系着的宗法家族制度及其遗存和变种却长期被保留着,影响和制约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个体人格。梁启超指出:“吾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  相似文献   

10.
天道观是中国古代对至上神或终极存在的认识,在诸子思想体系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是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特点的重要途径,也是政治史、社会史、宗教史、哲学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把韩非子的道理论置于诸子无道观的历史结构中来考察,对进一步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和社会变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过去的研究虽然曾有所涉及,但是留给我们的余地仍然很多,故本课题的意义显而易见。司马迁称韩非之学“原于道德之意”,又说它“归本于黄老”,这在学界已成共识。韩非子的“道理论”即改造老子道德论而获得的理论成果。道本义为道路,可引申为…  相似文献   

11.
刘朱红 《探求》2001,(Z1):74-75
一、广州大力推进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1、只有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才能更好地适应广州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才能更好地实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大量的“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同时,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加上教育和管理工作不到位、不适应,致使广州市社会人口的管理相对滞后,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的社区式管理模式与之相适应。随着广州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现有的城……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的发展理论,是在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普遍原理分析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和现实、研究中国现代化建设与世界现代化进程真实联系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的发展理论。这个理论体系由相互联系的发展道路论、发展战略论、发展速度论和发展机制论四大部分构成;它具有鲜明的自主性、突出的人本性、明显的整体性、强烈的现实性和独特的渐进调适性五大特征,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化,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论,对于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对于指导世界范围内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实践,对于建构更加科学的当代中国自己的发展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试论实现中国法治的模式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依法治国”方略和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确立之后,理论法学界提出了构建法治之基础的各种理论:观念转变论、经济条件论、德治同步论、“良法”基础论。这些理论都从某一侧面阐明,在中国构建法治需要一定的条件。本文不完全赞同“法治条件论”,而主张“法治行动论”,认为当法治目标在一国确立之后,人们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实际构建它,并在运作中积极能动地创造各种法治条件。当前中国实现法治应选择国家强行推动的模式,即由政府和社会双轨驱动法治。在这一过程中,应首先关注以下问题:切入点的选择、“作业面”的选择、法治进程的把握  相似文献   

14.
戊戌维新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一直在寻找西方富强之基和中国贫弱之源。经过将近60年观察与思考,维新志士不约而同地将“兴学养才”。广开民智视为中国救亡之道、富强之本。戊戌变法是维新志士和光绪皇帝共同铸造的历史丰碑。废除八股取士,改革科举制度;开办新式学堂,引进西方近代学制;革新教育内容,“兼习中学西学”;“参用泰西学规”,设立京师大学堂,构成百日维新期间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它是中央政府第一次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在全国范围自上而下推行的学校制度和教育体制的变革,不仅为清末新学制的出台和科举制的废除打开了通道,而且为中国新文化新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火种─—京师大学堂。因而戊戌维新“虽骤起而卒蹶”,但却以它“拨旧开新”的历史贡献,理所当然地成了中国教育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分水岭,由封闭走向开放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分析、比较了“两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伟大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之后提出:毛泽东和邓小平都一贯提倡“实事求是”,这正是他们创立“两论”的方法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创立,以及新民主主义的纲领,指引中国人民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后来出现种种失误,都是因为背离了新民主主义路线;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论”,发展了“新民主主义论”的光辉思想,他为实现社会主义目标─—共同富裕,规划和设计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标志着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建成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两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强国富民的伟大历史里程碑。文章最后在“跨世纪的新课题”中提出了有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论”需要在改革、发展过程中有待深入解决的一些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6.
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主题。近代中国的屈辱历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苦苦探求富国强兵,使中国摆脱困境的道路。从林则徐、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到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梁启超的君主立宪,再到孙中山的...  相似文献   

17.
【文化学研究】关于文化学研究的通信冲突与融合 一一西学东渐片论社会文化当议论文化学说评价之价值观当代中国文化研究现状的宏观思考论远古神话的文化意义与研究方法试论文化人类学与训话学从“人格三因素论”看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格文化机制当论东西方文化传统与人的现代化觉醒与蜕变 一一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变革的思考论传统何新本刊编料部1.58陆立德许苏民郑本法刘敏中吴琦幸许金声黎民邹广文1。412。42。132。203。43。134。44。154。23伟新刘何 陈晓明5.4刘春建寇家宜5.10 【生活方式研究】历史感、现代观念与世界意识 一一关于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8.
宋红娟 《社会》2022,42(6):107-131
费孝通的社会理论在社会结构方面更受学界重视,而其中的情感维度尚未得到足够关注。本文试图在费孝通早年有关中国现代化的理论视域中,梳理他有关“桑梓情谊”与“亲属情谊”“乡土工业”“村镇地方团体”之间关系的探索和讨论,进而呈现费孝通社会理论中对于情感的重视。 在费孝通看来,中国的现代化应该以中国传统社会组织为基础来嫁接西方现代技术, 从而推动整个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有效过渡。 在此过程中,他尝试将既旧且新的“桑梓情谊”阐释为现代中国社会的情感基础。 文章认为,“桑梓情谊”表征并构造了本地的根源与大社会的流动以及地方与国家的人际关联, 是理解费孝通社会理论之情感维度的关键,对我们思考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也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是对近80年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 、50 年新中国的建设实践和20年改革开放特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的高度概括和理 论总结。历史证明,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 民的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壮大的三条基本经验:“三个代表 ”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精辟总结,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指 出我们党作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带领和依靠广大人民,致力于社会主义物 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三…  相似文献   

20.
张哲 《探求》2001,(5):58-59
在以伦理为本位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曾出现过各种人性假设,如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性有善有恶论等,这些人性假设,曾为推动我国封建社会伦理道德问题的讨论提供过很大帮助。无独有偶,在现代管理学发展过程中,西方一些管理学家根据不同管理理论的立论,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人性假设,影响较大的主要有“经济人”、“社会人”、“决策人”、“自我实现的人”以及“X理论”、“Y理论”等。“经济人”的假设认为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收益,其相应理论就是提高单位产量和支付高工资;“社会人”的假设认为人除了追求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