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今年是虎年,我们有了一个谈虎的话题。借机做一点关于虎的文章,谈一谈老虎精神,也算是为今年的天下"虎变"助助"虎威"吧。世人常以"龙的传人"自谓,且将自己的文化称之为"龙文化"。但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深厚文化中,有不少与“虎”有关的文化,在虎年到来之际,品赏一下虎文化亦别有一番情趣。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汪玢玲先生开创中国虎文化学的基础上,评鉴了她的新书《东北虎文化》。指出《东北虎文化》与中国虎文化既一脉相承又有创新和发展,对龙腾虎跃、虎虎有生气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深刻的阐释与播扬;提示了虎文化的精髓,探索了自然中的人性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部对人类社会和谐发展、对未来自然生命合理保护都会产生重大作用的书;对东北文化,特别是长白山议论旨一个历史性的贡献;从美学和哲学的高度,赞美、评价东北虎,充分进行了虎文化的审美。  相似文献   

4.
趣品虎文化     
2010年为农历寅年,又称虎年。在我国深厚的文化中,有不少与"虎"有关的文化,在虎年到来之际,品赏一下虎文化亦别有一番情趣。虎名虎为百兽之王,古时人们给虎取了不少别名或代称,  相似文献   

5.
作为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封面,设计采取了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形式言简意赅的思路和技法。学报地处齐国古都淄博,淄博可谓龙兴之地,齐桓公在此成就五霸伟业之首,齐威王跻身"战国七雄"之列。因此,选择龙图案,引伸出龙文化、中国文化,继之"稷下学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龙"文化内容丰富,影响深远,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中含有"龙"字的成语(本文简称"龙字成语")数量众多,含义丰富,这些成语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反映出了中国的龙文化。本文试图从分析这些龙字成语入手,全面揭示其所蕴含的中国龙文化。  相似文献   

7.
真诚与智慧     
就我们所知,在古代中国,龙是最重要的图腾之一。然而,在英国、加拿大、印第安部落等地却也流传着关于龙的故事。它为什么总是出现在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中?传说中的龙与科学家心中的龙有何区别?或者说,它真的存在过么?  相似文献   

8.
作为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封面,设计采取了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形式言简意赅的思路和,技法。学报地处齐国古都淄博,淄博可谓龙兴之地:齐桓公在此成就五霸伟业之首,齐威王跻身"战国七雄"之列。因此,选择龙图案,引申出龙文化、中国文化,继之"稷下学宫"、百家争鸣自然生发。封面着色上轻下重,代表我国社会科学功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屈原字“灵均”进行新探 :巴楚二族根源相同———楚人本源在中原 ,北族南下形成楚族 ,屈原是楚人 ,自称是帝高阳之苗裔 ;廪君系巴人也是高阳苗裔 ,南下后形成巴族建巴国 ;巴楚二国相邻 ,巴楚文化交融互动 ,其经济文化等有很多相似处 ,楚子灭巴 ,巴文化四方扩散 ,楚文化吸收巴文化因子 ;巴文化始终予楚文化以深刻影响。屈氏家族深受巴文化浸染 :屈原生于虎年虎月虎日虎辰 ,字灵均———沿用廪君系巴人族号 :灵均———廪君———虎君。伏羲炎黄为远古羌戎虎氏族 ,屈原为黄帝远裔 ,居虎域 ,生辰属虎 ,与宗虎伏羲的夏禹、以虎为道号的老子李耳老聃有潜在的虎文化联系 ,荆楚文化以虎崇拜或虎图腾机制为内质。今土家族敬称虎为廪、在心理深层及文化节俗等方面认同屈原。长江中下游巴楚吴越皆有巴文化气息。  相似文献   

10.
龙文化的现代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千年之首又恰逢中国龙年 ,此种幸遇三千年才有一回 ,举国上下莫不为此欢庆雀跃。龙 ,这传自上古的图腾 ,飞越数千年 ,在新世纪将以何种价值与现代文化接轨 ,本文拟作一探讨。一、中国龙的文化意蕴1.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追溯始祖和共祖的传说 ,在各种传说中以龙的传说历史最久 ,覆盖面最广我们的祖先自有图腾崇拜以后 ,龙就成为最早的崇拜偶像。在商周的甲骨文、金文中有生动的象形字和见龙、祭龙的记录 ,在先秦的青铜礼器中还有栩栩如生的造型。《说文解字》说 :“龙 ,鳞虫之长 ,能幽能明 ,能细能巨 ,能短能长 ,春分而登天 ,秋分而潜渊。”对…  相似文献   

11.
青楼文化是扬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溯扬州青楼文化的缘起,儒和商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历朝都有"士妓交谊"的传说,尤其是明清时期盛行的"养瘦马"习俗,是扬州青楼文化发展至鼎盛的重要推动力。历史上的"扬州青楼"内外具有浓郁的文化色彩,风月产业在扬州的城市发展史上曾经起过不可忽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竹子、铜鼓、虎龙及其生长、盛行之地与广西那坡彝族先民生息密切相关。其优美动人的传说对后世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是当地一种非物质与口头文化载体。圣洁的竹子,是彝族人民生存、生活的精神支柱;神秘的铜鼓,是彝族人民奋发向前的鼓动力量;源远流长的招魂礼,记载着彝族人民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巍峨的虎龙山,深深地印下当地彝族先民漫漫迁徙的脚印。研究竹子、鼓乐、招魂礼仪、虎龙山及其在广西那坡彝族地区特殊关系,挖掘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抢救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作为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封面,设计采取了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形式言简意賅的思路和技法。学报地处齐国古都淄博,淄博可谓龙兴之地:齐桓公在此成就五霸伟业之首,齐威王跻身"战国七雄"之列。因此,选择龙图案,引申出龙文化、中国文化,继之"稷下学宫"、百家争鸣自然生发。封面着色上轻下重,代表社会科学功底扎实、咨政育人、顶天立地。上部内容集中,形成一种夺目的效果。本刊为双月刊,年出六期,每期一色,令人有新意迭出、耳目一新之感。总之,整个封面简洁明了,一色成型,古朴大方,浑然天成,跃然纸上。这种设计充分体现了学术期刊封面装帧设计的潮流,在芸芸大学学报封面  相似文献   

14.
"龙"在<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中一共有22个义项,我们在出土的睡虎地秦简<日书>中发现,"龙"还有一种特别的用法,意为"禁忌".龙具有这一用法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龙是神圣的,人们崇拜龙,从而产生禁忌心理;另一方面是因为"龙"的原型是蛇,人们对蛇的惧怕在龙身上延续着,因而产生禁忌心理.  相似文献   

15.
一、大众文化 在中国,严格意义上的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的出现是近几年的事.尽管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也有过所谓"文化热"之类的现象,但这并不能称之为文化研究或文化批评.申明这一点是十分必要的.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大众文化在中国社会迅速勃兴,成为世纪之交中国文化最为清晰的"变更线".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正与这一大众文化的兴起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明史上与西方文化相并立的一座高原。黄河贯流古代中国,秦岭将古代中国分为南北,山西高原将古代中国分为东西。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历史的现实发展相结合,造就了山西文化小高原,使山西文化高原具有阳刚、桥梁和独立几个特点,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上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正所谓"中国五千年文化看山西"。从现代旅游的角度而言,山西文化高原本身就是一个人类文明的高合成性景点,山西高原曾经演绎过的历史文化、军事文化、政治文化、心灵文化等厚重、博大、细腻、壮观,充满了神奇的文化魅力,看历史中国必看山西。  相似文献   

17.
环保     
《阅读与作文》2008,(4):16-18
现在,由于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地球上每天灭绝27种生物,死去4万名儿童,有400万人患上各种环境病,和“龙”比肩的物种——虎,9个亚种虎已灭绝4个,仅仅50年,亚洲的虎总量就由6万只锐减为2千只,中国境内的虎由2万只暴减为100只。  相似文献   

18.
苏尼在彝族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巫文化中扮演过一定的角色。其活动内容,主要反映当时社会中存在的“万物有灵”意识,为人“招魂”、“撵鬼”、“镇鬼”。从有关传闻看,一个人成为苏尼,本身有巫文化的“欺骗”性色彩。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曾开展过多次宪政运动,制定过众多宪法或宪法性文件,进行过多种宪政模式的探索和建设,但最后都失败了.从法律文化方面来看,近代中国宪政建设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人治"传统的根深蒂固而"法治"观念的淡薄是观念因素;"民智未开"、"保姆训政"等理论、主张的影响是思想因素;以军权统治为形式的独裁统治是政治因素;宪政模式的频繁更替和脱离实际的选择是体制因素.总结和分析这些制约因素,既有一定现实意义,也有许多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探究龙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古到今,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它作为中国形象的一个代表性标志而为人们所普遍认同。同样,在中国文化中,龙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龙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了解龙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对后世产生的重大影响是探究龙文化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