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实现生态治理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大工程,生态风险产生的原因,究其根源主要有张扬的人类中心主义、泛滥的技术理性以及贪婪的资本理性。目前,我国生态治理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生态治理的社会力量、组织结构以及治理方式的碎片化,导致生态治理现代化还难以实现。为了提升生态治理共同体及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必须要以完善的生态治理共同体制度作为保障,以先进的生态治理共同体理念为先导,以系统的整体性思维方法为指导,全面推进我国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基层社会治理对于我国国家治理具有基础性地位和作用。陕西省石泉县社会治理实践的案例研究表明:推动形成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基层社会治理,需要科层之间的良性互动,更离不开政府组织对社会的积极回应和有效治理;与单向度治理、科层化治理相比较,回应性治理以执政党和政府的使命驱动为根本前提,重视人民合理诉求的便捷式传达,治理过程注重治理主体的积极回应,把增强基层善治能力作为回应结果;通过治理主体协同化、治理理念积极化、治理方式精细化、治理目标人本化的实现机制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从而在党政部门与社会群众的双向积极互动中达成公共利益最大化和公共事务预期治理效果,以此助推基层治理迈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浅议我国网络监管中政府回应性监管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问题层出不穷。为了应对公众对于网络监管的诉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监管政策与措施,在网络监管方面政府对公众与网络问题存在着一定的回应性。但是这种回应性是滞后的、缺少研究与前瞻性的被动回应行为,因此在监管中出现了许多问题,网络监管处于失效的状态中。针对这种情况,政府需要避免被动回应的局限性,采取主动的姿态,整合监管资源,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完善我国的网络监管。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问题的复杂性逐渐普遍化,传统治理模式低绩效、无协调性问题日益凸显,分散、冲突的碎片化状态对社会治理现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走出碎片化的社会治理困境并避免社会秩序混乱和不稳定因素的产生,国内学界对社会治理范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整体性治理、网络化治理、协同性治理、包容性治理、PPP/NGO治理五个层面。通过梳理发现,在当前复杂的社会治理生态环境下,仅依靠单一治理模式是无法破解社会治理难题的。未来关于社会治理范式研究需要突破理论性探讨研究,确立社会治理的复杂性思维;以多元治理视角为指引,发挥多种治理模式特色共同合作;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化探索,构建适应复杂性要求的全新社会治理体系,由此实现社会善治。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尚未形成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相契合的治理模式,面对城镇化进程中不断加剧的区域环境问题,治理方式呈现出问题针对型的碎片化特征,而碎片化环境治理模式有其内在的局限性,不利于新型城镇化持续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区域环境问题协同共治模式旨在建立健全区域环境问题治理中相关各方协商共通的互动机制,实现主体、资源、利益的多元整合。构建协同共治模式,需要加强城镇化规划和环境法制体系建设,以组织结构优化为依托积极推动整体性合作,建立健全有侧重的权责分配体系。  相似文献   

6.
实践是理论的根基和土壤。从实践视角审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可以提升科学发展观的学科地位。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漫长实践中孕育出来的理论成果;是在实践背景下理论不断演绎提升的精华;其科学性为未来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府工作的根本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之所望是政府施政所向,构建民生政府则为民心所向。通过对江苏民生政府治理进行中国化、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能着重解决新形势下如何发展本土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政府问题。在政府治理理论体系内综合多维立场,阐明民生与民生政府相关理论,并结合江苏政府民生实践的发展状况对江苏民生治理进行综合评估,通过统计资料收集、实地调研等方式获得相关数据,建立江苏民生政府的治理模型,进一步增强理论的可操作性,同时为改善民生和发展民生的实践提供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征地冲突事件接二连三发生。从整体性治理的视角来看,征地冲突的产生暴露了我国政府治理碎片化问题,即治理主体碎片化、组织功能碎片化、责任机制碎片化与信息数据碎片化。依据整体性治理理论,征地冲突治理必须注重“协调”与“整合”的逻辑,并通过治理主体、制度、组织、责任与技术五条路径构建整体性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碎片化倾向。以协调、整合为核心内容的整体性治理理论为养老保险的碎片化治理提供了思路。文章运用希克斯对新公共管理问题的批判,分析了我国养老保险的碎片化问题,提出了整体性治理视角下我国养老保险改革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中国地方公共危机治理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碎片化倾向。整体性治理理论为整理公共危机治理碎片提供了思路。按照整体性治理理论,建立整体性公共危机治理体系应从整体性公共危机治理战略的制定;大危机管理部门的建构;政府与社会、市场的协作治理;统一、高效的危机治理信息中心建设等入手。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现阶段,民生问题日益凸显。改善民生不仅必要,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改善民生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维护国家秩序的稳定;有利于保障个人的人权。  相似文献   

12.
土地细碎化治理是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议题。土地细碎化问题无法通过单一的治理方式解决,需借助多种力量合力应对。中部金峨县的经验表明,土地细碎化治理应以县域为单元构建治理体系,整合地方政府、农民和市场主体等力量,使政府、社会和市场形成治理合力,实现土地细碎化治理的目标。在土地细碎化县域治理体系中,以地方政府引导为核心的行政化机制是前提条件,供给土地细碎化治理资源,引导土地细碎化治理实践;以农民自组织为核心的社会化是组织机制,村社集体统筹协调土地整合和土地流转过程,农民通过自主决策和民主协商参与实践过程;以市场耦合为核心的市场化机制是必要条件,耦合行政化机制和社会化机制,借助土地流转市场发育推动土地集中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3.
民生发展时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新阶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生发展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根本目标,是发展的高级形态,进入民生发展时代标志着一个国家开始进入现代化的成熟阶段。中国现代化进程经历了30年的制度转型和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两个30年,中国需要将国家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推进到民生发展时代。中国的民生发展时代具有新的时代特点,包括丰富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4.
民生题材的影视作品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重要主题和内容,它不仅推动着文化艺术创作的进步,而且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本质的深刻诠释。从民生观念走向人民意识,从民心工程走向时代使命,从发展本位走向倡导公平,民生题材影视作品的审美价值直指人性美与人文美,审美视角直指情感美与人格美。民生题材影视作品如果忽视审美价值实现的基本规律,自然的审美过程就会演绎为非自然的功利过程,远离预期的教育目的和传播目标。因此,美与审美的对话、审美体验的生成、艺术与传播的相统一等,是民生题材影视作品审美价值实现的基本途径和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15.
日益凸显的土地细碎化问题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出了严峻挑战。按照"市场-行政-自组织"三元分析框架对土地细碎化治理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可能出路。研究发现:市场机制由于无法有效解决交易成本过高问题,在实践中治理土地细碎化的效果并不明显;行政机制在土地细碎化治理中的效果也不尽理想,虽然弥补了市场机制中的一些缺陷,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新的问题;自组织机制既能降低交易成本又能整合细碎产权,治理土地细碎化的效果较好,但在实践中的实施空间却受到限制。鉴于此,我国土地细碎化治理的可行出路是将三种机制充分融合的"三位一体"机制。  相似文献   

16.
经济全球化使得公共事务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并对传统的政府治理范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使得回应型政府应运而生,回应型政府的一种典型功能就是调整而非压制,其所预想的社会是一种政治行动者面对问题、确立重点和做出必要承诺的社会,它的目标是实现公共目的并将一种自我矫正的精神铸入政府管理的过程。迈向回应型政府为深化我国行政改革指明了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7.
作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胡锦涛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践行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不断为保障和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民生幸福而奋斗。他的民生观是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当代中国形态,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统一,对于我们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现实的物质条件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固然需要加强国家的舆论宣传和教育,但其最终的确立还在于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不断完善。我国当前出现的民生问题,是影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社会根源和物质基础。必须不断改善民生,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全体人民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9.
民生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国家的稳定;关系着人民对执政党及其政策、领导体制的认同。在社会建设中,要站在政治的高度看待民生,要从解决民生之命、解决民生之本,解决民生之计、解决民生之基、解决民生之急六个方面处理好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