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江南文化对叶文玲的创作有很大的归约性,潜性的文化基因影响着其创作的主题指向与艺术形式。在创作思维、题材选择、文学资源的层面上,作家是以编码者的姿态出现的,价值观念是认同的态度。但在对诸如"理想与入世、传统与当代、女性意识与男权观念"等命题上,却又充斥着充满矛盾的叙述,这表征着作家又是以一个解码者的姿态出现在江南文化的语境中,价值观念是超越的态度。在认同与超越中,叶文玲实践着自己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2.
心学的意义之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心性为关注之点,心学既从内在的层面反思人的实然形态(人是什么)及应然形态(人应当成为什么),又从人与对象的关系考察与理解世界,二者从不同的方面展示了对意义的追寻。从现代哲学的衍化看,心学对意义的追寻本身又有其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这一怪诞诗句的作者--美国现代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超越了其所处时代流行的现代主义写作风格.她的作品在语言、主题和体裁几方面都流露出强烈的后现代主义特色,使她成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她晚年向文学传统的回归在一定程度上预告了当今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趋势.斯泰因的创作风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家.  相似文献   

4.
对大众媒介与"文学终结"问题作了具体分析,论述了"文学终结"的西方"哲学终结"背景,还论述了在与西方哲学和文论异趣的中国哲学和文论中,少有"哲学终结"与"文学终结"之类的命题。认为中国哲学与文论讲"生",并从纵的角度讲通变,一代有一代的文学;从横的角度讲"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可以指导文学应对各种挑战与危机。  相似文献   

5.
以文学人类学的宏大理论为背景,用原始主义的知识模式来解读赫斯顿的代表作《他们眼望上苍》将揭示出这部小说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内涵。该小说在道德观、社会观、自然观和文化观等层面激荡着原始主义激情,反映了赫斯顿意欲通过对原始"他者"的再审来反思现代性,来追寻人的本质的人文情怀,从而证实了这是一部有内容、有思想的小说。  相似文献   

6.
留学生文学鼻祖於梨华心灵嬗变的轨迹与留学生文学的形成、发展密切相关。她的心灵经历了"依附过美国而终于对美国失望,投奔台湾而终于与台湾离异,疑惧大陆而终于对新中国认同"的嬗变历程。因此作家笔下的留学生文学既抒写了"无根的一代"的苦闷与寂寞,再现了他们迷惑与彷徨的心境,又表达了对祖国大陆的认同、归依的情思和要写出硅谷新一代移民的新发展的理想。  相似文献   

7.
"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卓越黑人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的小说《他们眼望上苍》是一部书写美国黑人女性的不朽之作。书中不再反映种族歧视和压迫的主题,而是通过主人公珍妮最初对于新形象的认识到之后的追寻新形象,以至最终实现了新的自我而塑造了一个全新的黑人女性形象,为黑人女性寻找到了一个新的出路;黑人不再为种族歧视而抗争,而是以"人"的身份过着自由的生活,这对今后的黑人女性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浅谈文学创作动因雷猛发文学创作是一个长期的苦难历程,既要忍受生活之苦的煎熬,又要经受创作立难的磨练。然而,一代又一代,数不清的文学习作者和作家、文学大师,却能把这一切苦难视若等闲、置之度外,终生不悔。这使人情不自禁地联想起伊斯兰教徒到麦加朝圣的感人精...  相似文献   

9.
李宗刚 《东方论坛》2006,2(4):42-48
战争直接确立了救亡和启蒙这两大基本主题,这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和民间话语共同的聚焦点,规范了五四文学革命生成的两大文学母题。战争使新式教育获得了确立,而新式教育又使“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一代的文化心理结构承受着晚清以来所接纳的全部西学的滋润,解放了他们被束缚和桎梏了许久的人性,这就为他们成为五四文学发生的创建主体和接受主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五四运动孕育和催生的20世纪中国文学是在对“人”的发现和追寻中开始的。其间,由于中国在20世纪特殊的历史境遇,人的文学的几经偏离,许多时候文学对于“人”的背离甚至影响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成就。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新时期文学在思想解放、人性解放的背景下,对人的文学的全面回归,一方面,人的文学的创作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并直接带来了文学的多元与繁荣;同时,文学过分的对于人性的“提纯”和人生“照相式”的表现,也使人的文学出现了又一种偏离。因此,在全球化、商品化的21世纪,人的文学将继续努力自觉地关注人、表现人、完善人。  相似文献   

11.
"雪"是古典文学中的一个传统意象。现代作家延续着对这一意象的抒写,虽数量不多,但却出现了诸多名篇。在他们笔下,"雪"被赋予多样的审美内涵:或抒写生活之趣;或传达怀乡的怅然;或表现苦难的痛楚;或展现人格之美,呈现哲理思考。这些与古典文学相联系,更多的是对其超越与创新。透过他们笔下的"雪",既可以窥探出文学观念和风格的差异,又可以考察出时代对文学产生的影响,展现文学发展的多样性及其规律。  相似文献   

12.
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国一代女性又一次面临新的抉择。她们睁大了或明澈或迷惘、或沉静或惊讶的眼睛看取这个万象纷呈、喧嚣骚动的世界,她们将选择什么、追寻什么、得到什么呢?一百个女性有一百个答案。张斌则从女性世界的一个极端位置契入,探索与表现了人生和社会这个大世界,给人以思考和启悟。这就是他的长篇小说《醒梦》。  相似文献   

13.
以青年毛泽东读书学习为切入点,通过追寻一代伟人毛泽东青年时代读书学习的足迹,探求毛泽东走向成功的内在驱动力.毛泽东一生嗜书如命,读书是他成为世界伟人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文中对青年毛泽东为什么选择社会科学作为主攻方向,这与他的成功有什么关系等问题作了有价值的理性思考,给人启迪.阐述了青年毛泽东读书学习的两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明确了读书目的,解决了“为什么读书“的问题;第二种境界解决了“读什么书“才能实现目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异乡记》中,张爱玲以"文化他者"身份进入异域视域,以上海人视角、文学审美视角记录她对异乡风景的感知,发现了局内人无视或无法感知的"真正的风景"。"他者"心态贯穿张氏的整个创作,也是她给自己设定的一种文学定位。作品渲染都市文化与乡土文化的互相对峙,言说主体的孤独、酸楚,同时也显现出对中国人人性和内地农村的思考。《异乡记...  相似文献   

15.
台湾女作家三毛的一生是漂泊的一生。她致力于追寻精神家园,可谓是滚滚红尘的边缘人。然而孤独感和死亡意识的缠绕,使得她的流浪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在她的一系列作品中,孤独感和死亡意识形成了鲜明的美学特征,而三毛心理意识的文本呈现,也形成了三毛作品独特的文学符号,体现了其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路上》被公认为美国文学中“垮掉的一代”文学运动的经典。小说无论在主题上还是形式上,都和那个时代的主流小说截然不同。从亚文化的视角来看,处于美国主流社会边缘的“垮掉的一代”恰恰体现出亚文化群的特征,他们自愿选择边缘化的甚至是自我毁灭的生活方式抗拒传统的文化。他们离经叛道的行为颠覆了战后美国社会刚刚建立的社会秩序,是对当时主流社会的反叛,展现了他们内心深处对自我的追寻。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50年代,美国"垮掉派"文学思潮体现出非常强烈的东方佛禅品质,"垮掉派"诗人正是这种品质的代表,其中以艾伦.金斯伯格、加里.史耐德和肯尼斯.雷克思罗斯最具代表性。这三位"垮掉派"文学的领军人物设法以"不离文字"的方式将佛禅"不立文字"的神秘经验写进诗歌,他们由此或寻求实时解脱,或表达生态思想,或追寻虚空顿悟,因而从不同侧面映渗了东方佛禅的精髓。  相似文献   

18.
柏拉图的洞喻对于西方形而上学具有奠基作用。考察德里达解构的基本姿态和语境,追寻使解构运作成为可能的基本着力点,包括"超越"如何成为可能的问题,重点落实在德里达是在什么力量格局之下才呼出"延异"的,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他对思之领域作了如何的语义学上新的权力分配。  相似文献   

19.
芦淼 《可乐》2011,(2):26-27
她在一家大公司销售部做文员,销售部经理是个欺上瞒下的"老油条"。她天真地认为,人只要有能力就一定能成功。工作中,她得罪了经理好几次。在她看来,这没有什么,大家一心为公,有分歧也应该对事不对人。再说,那么大的一个领导,犯得着和她这样的小人物较劲吗?  相似文献   

20.
社会转型期文学生态的变化使得东西部文学关系出现了新的面向,东西部之间文学意义的互见成为可能。"甘肃文学八骏"能够成为文学界颇有影响的品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突破自我、主动寻求与"他者""对话"的路径选择,通过"进上海"、"进北京"等"东部行"的文学活动,在东部和西部文学界之间找到了一种共同维护文学理想的话语方式。透过"‘甘肃文学八骏’东部行"的表象,就会发现它在东部与西部、都市与乡村、中心与边缘以及地域性与差异性等文学关系上有着意义丰富的涵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