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政治文化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时期对现实政治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态度、情感认同(政治心理)、价值标准(政治价值)和思想观念(政治思想)的统一。政治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政治文化的形式则主要体现在政治文化的结构中,中国的政治文化的变革首先体现在政治价值观的深刻转变。因此传统政治文化和现实政治文化的结合是政治文化概念辨析必须要注意的事情。  相似文献   

2.
政治文化,包括社会成员在政治体系中持有的政治心理、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观。政治文化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支持:政治文化的研究成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提供依据;政治文化的研究路径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启示。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文化具有鲜明的特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政治心理、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观又呈现着多样的面貌。研究知识分子的政治文化,即从这一新视角为思想政治教育揭示了这一群体的需要和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此为依据,引导知识分子的政治心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构建当代大学生健康政治心理的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明了政治心理的含义及大学生健康政治心理的内容 ;着重论述了构建当代大学生健康政治心理的途径 :改善社会环境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 ,批判地吸收西方国家的先进文化 ;加强对大学生的政治教育 ;当代大学生应努力提高自身政治修养 ,优化自己的政治心理  相似文献   

4.
社会政治文化对公民政治参与有着重大影响,但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政治主体对社会政治的文化认知。政治文化认知不仅是政治主体意识生成的心理基础,而且决定着政治主体的政治态度、政治取向和政治行为。政治主体对政治文化的认知最重要的是对政治角色的认知;然而,不同的政治主体的政治文化认知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来实现的。从政治文化的总体入手,注重分析其中政治认知的层次性及其相互影响与变化,可以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寻找科学的逻辑前提。  相似文献   

5.
转型期青年政治亚文化对主流政治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界定了主流政治文化和青年政治亚文化的概念,指出主流政治文化规定着政治亚文化的内容与发展方向,政治亚文化削弱主流政治文化的地位与社会化效果.转型期青年政治亚文化有传承和巩固主流政治文化,变革传统政治文化,促进主流政治文化创新发展等积极作用.文章还探讨了青年政治亚文化中认同危机、价值观嬗变、政治心理非理性化等因素对主流政治文化的冲击,并从发展主流政治文化、规范青年政治亚文化及提高政治社会化效果三个方面,对引导青年政治亚文化健康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政治亚文化是在政治文化中处于次要地位的一种特殊的政治倾向,它对政治稳定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在积极影响方面,政治亚文化能丰富政治文化的内容;影响政治民主维护政治稳定;反映政治矛盾,有助于国家政策的调整。在消极影响方面,政治亚文化会干扰政治体系;影响政治主体的政治心理,阻碍政治主体的政治参与;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相似文献   

7.
政治文化是政治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近些年来我国政治文化建设遇到了严峻的挑战,究其原因,在于我们对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民众政治心理和政治诉求变革缺少理论准备.根据时代特点和社会需要,重估旧有政治文化,整合各种社会思潮,培育民众文化品格,拓宽沟通渠道,进而构建起更具和谐色彩的民族政治文化,已成了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8.
析小农的皇权政治心理及其形成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皇权主义既是一种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模式,也是一种政治意识和政治思潮。中国封建社会皇权主义长期存在的深层文化心理根源,乃是小农非主体性的“真主”意识和皇权文化心理结构。小农皇权政治心理的形成原因既有经济原因,也有政治原因和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近些年来我国的政治文化建设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出现了政治理想淡化、政治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以及政治参与热情下降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我们对因社会发展而带来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诉求的变革缺少理论准备。根据时代的特点和社会的需要重构民族政治文化已成当务之需。  相似文献   

10.
维系和发展农村社会稳定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基本战略目标。农民政治社会化工作对农民内在的政治心理、政治文化思想及外在的政治参与行为均有着积极的指引作用,有利于农村的社会稳定。目前,我国农民政治社会化存在农民政治心理失衡、政治认同感较低、政治参与行为失范等问题,对此,应构建维系农村社会稳定畅通的利益表达与反馈机制、思想文化认同机制和制度化政治参与机制,消除农民的政治心理障碍,加强和改进农民政治社会化工作,实现农村社会的持续动态稳定。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是指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现存政治体系及其价值系统表示认可、接纳的一种情感倾向和心理归属。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由于民族及民族文化与现存政治体系及其价值系统的彼此相对独立性,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生成有着重要影响,其影响主要体现在民族学生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信念和政治行为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政治文化发端于60年代特定的学科、历史、社会和方法背景中,是政治学领域的创举;政治文化意指专门化的政治导向,即对政治体系及其各个方面的态度和自我在这个体系中的角色的态度;政治文化的研究架设了宏观政治体系和微观行为现象之间的桥梁,有助于深入探讨民族心理、民族精神、民族价值体系等重大问题,帮助政治和文化的跨国比较;因此,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进行政治文化的研究也是重要的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文化的认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灵魂,人们在政治心理、政治思想和政治价值观上的认同直接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政治文化正经历着解构与变迁,传统政治文化正在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转变,因而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有密切的关系,并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治稳定及其发展。新中国的政治稳定是和毛泽东重塑新中国政治文化分不开的:形成了以毛泽东思想为主导的一元政治文化,参与型政治文化逐渐代替从属型政治文化。为建立更加民主的政治文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论政治现代化与公民文化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政治现代化最基本的目标是政治民主化,而民主政治的实现需要有民众政治心理角色的转换,也就是臣民文化要转变为公民文化。因此,中国在推进政治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注重公民文化建设,即进行公民文化的培育和整合。  相似文献   

16.
近三年来,中日关系出现政冷经热的局面。究其根本原因是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缺乏正确认识,日本领导人执意参拜靖国神社,动摇了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从政治文化角度进行剖析是解释中日关系的视角之一。政治文化作为社会观念形态,体现着人们的政治价值和政治心理取向,制约着国家外交行为的基本方式和基本走向。中日政治文化的交流互动,有利于两国人民加深相互认识,促进相互理解,推动中日关系朝着健康的方向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政治文化和谐建设的主要措施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政治文化包括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两个层面,是社会结构的一个子系统。而社会的和谐是建立在社会的经济和谐、政治和谐、文化和谐的基础上的,因此,要全面推进我国的政治文化和谐建设,也必须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即夯实政治文化和谐建设的经济基础,巩固政治文化和谐建设的政治保障,营造政治文化和谐建设的文化环境,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一个和谐、稳定的政治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8.
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表现,是实现社会稳定的基础。有序政治参与必须符合坚持党的领导、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促进生产力发展、注重社会稳定与和谐、遵守法律法规等原则。积极政治心理是有序政治参与的心理基础,它为实现有序政治参与提供正确的政治价值、独立的政治人格、高度的政治认同和诚挚的政治情感。培育公民积极的政治心理,必须推动传统政治心理实现向现代的转型,加强政治的社会化,促进政治意识建设,并对消极政治心理主动进行矫正和干预。  相似文献   

19.
微博是新媒体的表达形式之一,微博政治文化是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微博技术催生的新生事物.微博政治文化具有政治文化的基本功能,又具有微博之“微”的特色.微博政治文化在改变意识形态格局、保持政治输入和输出保持平衡、提供政治发展动力、丰富政治语言、促进官民互动、实现政治平等、宣泄政治心理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在掀起非理性狂热、降低政权信任度、传播革命心理、扩散仇恨、降低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消极作用.微博政治文化利大于弊.及时公开信息、加强法治建设、提高公共道德建设、通过辩谈形成重叠共识、改进教育方式等都是发挥微博政治文化的正向功能、弱化其负向功能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白鲁恂运用心理文化分析等三种主要研究方法着重对中国政治文化进行探究,认为中国政治文化中有着显著的派系政治的特点。中国派系政治源于权威政治,权威政治为派系政治埋下萌芽的种子。派系政治又是在地缘、血缘基础之上的宗派家庭制度的关系政治中发展而来的,关系政治是其基础。而派系政治的形成最终都是为了获得安全感,进而取得政治权力。白鲁恂对于中国派系政治的分析对当今中国政治社会的建立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与现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