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汉末年刘熙编撰的《释名》是一部旨在探求事物现象得名之由(词的理据)的著作。经初步统计,其中共出现了78条“同实异名例”。这些“同实异名例”有不同的构成情况,从中不仅可以了解古代汉语的一些词汇事实,而且可以看出刘熙在考察名实关系时的广阔视阈以及看待语言词汇构成的时空观和雅俗观。  相似文献   

2.
在古汉语里,有那么一种现象:不止一处的语句、段落或章节,在形式结构上是相同的,但其所表达的情意、所显示的作用,……,在理解方法上却不能相同,或不能尽同。我给这种现象叫作“形同实异”。 这种形同实异的现象,有的是属于语法方面的,有的是属于修辞方面的……;它与理解、欣赏古汉语,乃至研究古汉语,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古汉语就记载在中国的古书里。人们读中国的古书,其目的,一般说来,也就是为  相似文献   

3.
异读是古汉语的一个重要语音现象。造成异读的主要原因,一是通用假借、古今字、外来语用字以及古书注解相沿所致,二是异词同字采用"破读"所致。异读字一类是同韵不同声的;一类是同声不同韵的;第三类是声调不同的;第四类是声韵都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4.
一物多名,在修辞学上产生过很大影响,丰富了我国的语言、文学。我国古代诗文常以颇具特色、富于变化的事物异名,描绘事物的形象,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从汉语史的角度来看,汉语中的事物异名,类型远不只一个,其中代名型的事物异名,占有很大比重,而且代名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如以部分代全体而形成的事物异名、拟人化的事物异名、以真实人名代物名、以传说故事中的人名代物名等等。在研究事物异名时,鄙视方言异名固然不对,但反过来重方言异名而轻视文言异名或雅言异名就更不对了。正确的做法是,我们既要看重方言异名,更要看重文言异名或雅言异名。  相似文献   

5.
袭古性是古代宫名的一大特点。古代官名的沿袭一方面破坏了官名与职事之间最初的循名而知其职的关系,出现了“同职异名”和“同名异职”的复杂现象,另一方面却给古汉语以及历史、文化、政治制度的研究提供了很多宝贵的资源。  相似文献   

6.
茅山是江苏省的一座道教名山,过去它叫句曲山,而现在人们通称其茅山。据古籍资料记载,茅山除了旧名句曲山外,亦有记载为衡山、苗山等。句曲山因山形近似"弓"状而得名,"勾曲山"是句曲山之外茅山的又一个异名,长期以来茅山的这两种不同旧名造成了不少误解。根据史料分析,茅山的名称主要有重名、异名等现象,针对这种异读和茅山异名的现象,文章对"茅山""句曲山"名称的由来进行了分析,并探讨地理特征以及历史文化对茅山异名的衍生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所谓“同一概念”,在形式逻辑里是指具有“同一关系”的两个概念。据一般逻辑著作的解释,所谓“同一概念”,就是外延完全重合,但内涵不完全相同的概念。例如,“鲁迅”与“《阿Q正传》的作者”,“等边三角形”与“等角三角形”,“社会主义国家”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等等,都是所谓“同一概念”,对于此说,笔者存疑已久,逐渐形成一些看法,现在把它写出来,请同志们指正。 所谓“同一概念”,既然属于形式逻辑两个概念间的一种关系,那么要讨论它,首先就要明确,什么是形式逻辑所说的概念间的关系。 我们知道,概念是一类事物或现象的反映,而概念间的关系,则是一类事物或现象与另一类事物或现象之间关系的反映。由于客观存在的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因而概念之间的关系也是复杂的。形式逻辑特定的对象和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研究概念间种种具体的、复杂的关系。形式逻辑仅仅以概念间外延关系为其研  相似文献   

8.
词性与修辞     
词性,是指词在语言结构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质。某个词按照它所具有的语法特征应归属于某一类,这个词就具有了某一类词的词性。词性是对个别词进行归类的结果。比如“英雄”,是名词。名词,是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它不能够表示动作、行为或者人和事物的性质、状态,因而,一般都不能够把它当作动词或形容词来使用。比如我们可以说“他是个英雄”,但是不能够说“他英雄了”。  相似文献   

9.
王凡《读〈古汉语虚词〉》(载《中国语文》1983年第4期)在评述杨伯峻先生《古汉语虚词》关于“彼其”的解释时,提出了如下看法:“‘彼其、此其、是其、夫其’这类现象,实为古汉语中的同类近义词连用现象(即同属一个词类、意义相近的两个或几个词的连用),这种连用现象,成为古汉语复音虚词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个看法实出于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该书上册“其”字条认为“彼其”(或作“彼己”  相似文献   

10.
以语义特征的方法去分析古汉语词义是一个新的视角。是从微观方面对古汉语词义做进一步分析。以往的古汉语词汇研究是以单个词为单位去阐释词义,而语义特征分析是从一类词的比较中发现词与词之间意义的细微差别即词的区别性语义特征,因此有利于更深一步地认识古汉语词的词义特点:古汉语词义个性突出,词义概括事物直观而具体,因而区别性明显;语义特征从一类词的比较中去认识;词的语义特征表现在对中心义类的限制中;从古汉语音形义结合的特点去认识古汉语词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名物学初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名物为有客体可指,关涉古代自然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事物,其名称亦皆为我国古代实有或见诸典籍记载的客体名词.名物学是研究与探讨名物得名由来、异名别称、名实关系、客体渊源流变及其文化涵义的学科.中国古代名物学是以语音与语义关系的探讨而发轫的,名物学在魏晋以降多学科加入的形势下,语言学方法依然为其基础.名物研究是国学中的重题,历来受到我国学者的重视.当代中国古代名物学研究的沉寂同中华崔嵬丰美的名物文化以及历代成果辈出的名物研究盛况是很不相称的.本文似为学界首篇关于中国古代名物学学科特点及其研究领域与方法之论.  相似文献   

12.
求同思维构成古汉语词义引申的思维定式 ,但有时也用到求异思维或逆向思维。一个词表示两个相反的意义 ,形成美恶同辞、正反同辞、取舍同辞、出入同辞、废置同辞等 ,通常叫做“反训” ,被看作解释词义的训诂现象 ,我们则认为是词义逆向引申的词汇现象  相似文献   

13.
谈谈对传统双宾语范围的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双宾语的范围问题,语言学界分歧较大。今天的双宾语已经不再只是一个指人,一个指物,而是可以指同一类事物,或都指人,或都指物,甚至可以是同一对象;双宾语"动+名+名"的基本模式已被打破,直接宾语可以是谓词性的成份;有些双宾语之间实际存在着某种结构关系,而使得动词不能与近宾语搭配;能带双宾语的动词也不再只限于表示"教示、予夺"意义的动词,表示称呼、评价意义的动词也能带双宾语了等。这是对传统的双宾语范围的突破。  相似文献   

14.
再探中英文反义同词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词兼有相反或相对义项的现象称为反义同词。词义具有动态特征,反义同词现象是认知主体对事物或属性不断重新概念化的结果,同时也是认知对象自身的相对属性在同一词语内的反映。从历时角度看,反义同词是一词多义演变的特殊现象。反义同词现象的存在和认知主体的主观体验不可分割,认知主体、视觉、背景和凸显侧面不同都可能是导致反义同词现象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指类句是针对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特征、规律、现象做出描述性刻画的陈述句。目前的指类句研究集中在逻辑和语义方面,有关指类句认知方面的论述不多。本文从认知角度出发,结合范畴化理论对指类句与经典范畴理论、原型范畴理论存在的认知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词语的理据与英语网络新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语的理据(motivation)指的是事物和现象获得名称的依据,说明词义与事物或现象的命名之间的关系。英语词语的理据类型一般分为四种,即语音理据、形态理据、语义理据和词源理据。英语网络新词是网络时代社会进步、语言发展的产物,它在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体现了英语词语的理据性。  相似文献   

17.
方言与社会     
<正>我国有七大方言,各方言之间,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方面。就词汇方面的差别来说,有同实异名的,有同名异实的;这主要是由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同或概括反映的侧面重点不同所致。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在影响人们认识的诸多因素中,社会对人们认识的影响较大。社会影响了人们的认识,也就影响了语言。在语言的三要素中,词汇最为活跃,最为敏感,所以。社会对语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词汇方面。一个地区的风  相似文献   

18.
关于古汉语词类活用的范围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类活用是指某类词的词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变化,而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的现象。现今语法界判定古汉语词类活用的标准一般有两点:一、词类活用不是一个词所固有的基本功能,而是它的临时性功能;二、所谓词关,就是词性,词类活用是某一个词在具体场合中改变词性的灵活用法。但是,这种认识与陈承泽先生在《国文法草创》中首创的词类活用说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陈氏判定词类活用的依据是词在句中  相似文献   

19.
本质这个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列宁认为,本质和规律是同一类概念,是同等程度的概念,都是在现象中起决定作用的东西,都是人认识事物所得到的同一认识。所以,亚里士多德在其《形而上学》一书中首先从认识论方面提出“本质”这个范畴,因为,他认为每一个事物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方面,人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认识事物,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人们怎样才算认识了这个“存在”呢?亚里  相似文献   

20.
对于同义词的性质和古汉语专书同义词的判定原则,我们认为:同义词是在某个义位上理性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一组词,是一个原型范畴,兼具客观性和主观性;判定古汉语专书中的同义词应依据的原则有:存在于汉语的同一个共时平面,词汇系统中稳定的同义关系,一个义位上理性意义至少大部分重合,词性或句法功能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