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市民》2006,(5):64-64
她的梦:粗略扫描了一下您的杰作,感觉观念到肉,痛快淋漓,可以说有谋有勇,透过现象,看到医改失误之本质。特别令人敬佩的是,作为政府官员,敢于直抒己见.非常难得。呵呵,难道不怕被流放?  相似文献   

2.
《源流》2007,(9)
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进城经商务工已成一道新风景。他们依靠自己的勤劳,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为城市发展作出了贡献,更为自己的小家庭挣来了一笔一笔现金。然而,许许多多进城的农民都有不少的酸甜苦辣,他们常说:"我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最怕被城里人瞧不起,我们也有自己的尊严。"  相似文献   

3.
在国家治理体系视野下,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这三个关系问题至关重要,需要进行专门研究。对于政府与市场关系被"利益霸权"扭曲的问题,解构利益霸权是建立规范的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关键,采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建立新型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制定听证制度从听证程序上制衡政府自由裁量权,保障公民自由权利。为解决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被扭曲的问题,必须调整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政府作为服务型政府,要服从和服务于公民社会,营造社会组织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环境。为适应政府从包揽公共服务的管理模式朝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的治理模式的转变,必须建立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新型关系,使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实现方式发生重大改变。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直接推动了社会组织的产生和发展,研究二者关系的历史演进对社会组织未来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建国以来的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大致经历了管控与被管控、依附与被依附、半依附半独立和合作伙伴关系的初步探索4个阶段。通过梳理不难发现,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和公民社会的日益成熟,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双向互动逐渐增多,形成公共服务中的合作伙伴关系是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政治、社会等不同的人类社会生活领域,存在各种被人们所普遍珍视和共享的公共价值,它们被不同的社会主体按照不同的方式创造出来,企业创造经济价值,政府创造政治价值,社会组织创造社会价值。政府的职能可以被重新理解为捍卫和创造多元公共价值,发展则应当被准确定义为各个社会领域多元公共价值的共同增进。然而在当今的市场社会之中,经济价值受到普遍强化而其他公共价值则被削弱。对价值和公共价值的反思,可以让我们的发展之路更加健康、均衡和可持续。  相似文献   

6.
王开岭 《可乐》2010,(8):78-79
“小呀嘛小二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懒,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当我经过一所小学时,30年前的儿歌倏然苏醒。 下午4点半,方才还空荡荡的小街,像迅速膨胀的救生圈,被私家车和眼巴巴等候的家长塞满。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传统计划经济模式逐渐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所取代,社会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政府作为管理经济事务和社会事务的传统角色,也受到社会转型的冲击与挑战,全能型政府权力将向有效型政府权力过渡,政府权力在转型期的重新定位将是有限与有效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风险作为一种物质特性而存在,已经成为我们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开放性的社会建构,在近代之后随着风险逐步结构化,产生了现代意义的"风险社会"。风险不应该仅止于政府的体察和认知,而被民间社会所忽视,合作式治理通过社会不同成员的沟通与互动,使风险被公众意识到,成为"公共领域"的议题,政府扮演另一种角色,成为民间的"合作伙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政府信任的衰微,实现了政府信任的巩固和提高。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社会组织数量的激增,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成为制约社会组织发展质量的关键因素。社会组织既是创新社会治理的主体之一,其快速发展本身也被当作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在社会治理创新过程中,政府毫无疑问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也应该主导社会组织的组建。政府过于积极地主导、甚至"操办"社会组织的组建将会违背社会组织发展以及社会治理创新的初衷,也不利于政府自身的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政府不应该是社会组织组建的主导者,而应该是社会组织形成与发展的引导者。  相似文献   

10.
治理理论正在全球风靡,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的发生使学者再次把眼光投向了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需要更多主体的参与。社区发源于社会,与公民联系得最为密切,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社区无不被政府控制着,民主意识蓬勃发展的今天,中国公民也要走出“政府人”、“单位人”的束缚,实现自我管理。政府对社区的一元管理格局必将被多元主体共管的格局所代替。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进程,既取决于民营经济追逐利益的内生动力,也处于政府关于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的刚性约束之下。在我国由政府所有、领导的媒体体制下,行政指令通过社会意识形态化的媒体传导,相应体现为某种社会舆论的变化形成。在互联网时代,我国的社会舆论环境发生了一定变化,但民营经济与社会舆论强烈的互动关系仍对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存在相当大的影响和作用。厘清自身社会职能,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是我国大众媒体需要加以重视和研究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采取社会化生产的方式从事商品生产以来,市场经济就在全世界日益占统治地位,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此时,国家作为"经济国家"的品质凸现出来了.所谓"经济国家"也即国家成为社会物质生产的一个要素,政府是社会经济生活的组织者.经济全球化把国家也当作市场竞争主体对待.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就应当作为市场竞争主体,履行"经济国家"的职能,政府也要进行角色创新,应致力于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以及科教兴国和开发人力资源,并采取经济法手段来保障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所需要的竞争公平、安全和自由的权益.  相似文献   

13.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石。有效的基于个体自由竞争基础之上的市场机制 ,必须有一定的道德秩序予以支持。在一定意义上说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也是信用经济、道德经济。当前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还很不完善 ,失信行为盛行已成为阻碍我国经济正常运行的严重障碍。因此 ,必须从政府、企业、个人三个层面入手进行社会信用建设。  相似文献   

14.
制度型政府失灵及其治理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政府与市场虽然处于两个不同的领域,实施不同的原则,但二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制度型政府失灵是由政府内部行政组织与管理制度的缺陷所导致的效率低下。治理的对策,在于完善政府制度体系,进行行政改革,适当引入市场机制,构建高效率的政府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5.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在城乡、行业、地区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日益扩大 ,并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与我国初级阶段国情、新旧体制转换、经济整体发展和提高及各种社会不公正现象密切相关。因此 ,必须调整收入分配政策 ,健全收入分配制度 ,规范政府行为 ,端正政府角色 ,清除各种社会不公正现象。  相似文献   

16.
转型时期城市社区自治:理念、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社区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将不断增强。然而,我国长期受以国家为权威来源和以单位为传统形式的高度组织化的社会经济体制的影响,缺乏社区自治基础。在社会转型时期,如何改善社区自治,加强社区管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7.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国的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改革开放后,我国从历史经验和教训出发,在遵循"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指导原则的基础上,逐渐从纵向上下放中央权力于地方。我国的纵向地方分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基础,由分权所导致的地方政府间竞争对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重大的影响。文章通过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纵向地方分权基本情况的介绍,强调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并试图为完善我国中央与地方间的纵向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技术更为普遍的应用及发展,我国电子政务实 现与社会经济全方位融合,推动了互联网经济发展并提升社会信息化水 平;应用大数据技术加强电子政务的信息共享与统筹;应用智能化技术 促使电子政务服务更加精确合理;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提高电子政务的即 时性和服务效率。  相似文献   

19.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我国政府伦理领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特点,其中既有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容,也有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因素,出现了政府伦理失范。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认真分析政府伦理失范的表现类型及其成因,积极寻找治理的对策,加强政府伦理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当前 ,在政府经济职能重新定位过程中 ,我们应特别关注以下三个问题 :产权保护制度、限政政府模式、社会风险承受能力。建立产权保护制度是政府经济职能重新定位的出发点 ;构建限政政府模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逻辑要求 ;以改革促稳定、建立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 ,从而提高社会风险承受能力 ,是为改革提供稳定社会基础的必经之途。按照这三方面的要求来创新政府经济职能 ,就可以使政府的经济职能基本上能够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对它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