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本文从旅游景观的特征入手,分析论述了自然旅游景观的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听觉美、嗅觉美、巧合美,人文旅游景观的造型美、协调美、风情美、意境美等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2.
论“趣”的美学特征和表现形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趣”是与腐、板、呆、俗等相对立的一种存在。它的具体内涵和表现形态灵活多样 ,本文从“生趣”、“机趣”、“谐趣”、“奇趣”、“天趣”、“远趣”、“拙趣”、“雅趣”等八个方面对之进行概括和把握 ,以期对“趣”这一中国美学范畴作一个比较深入和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马尔库塞形式主义美学的理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式"这一概念在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中占据着本体论地位,马尔库塞的美学始终围绕着"审美形式"这个核心。和传统的实证的形式主义美学不同,马尔库塞的形式主义美学富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深邃的哲学内涵,是思辨的形式主义美学。这特色鲜明的形式主义美学有着与众不同的革命性、心理学和乌托邦特征。  相似文献   

4.
陈力 《社科纵横》2006,(11):129-130
本文首先简要叙述了灵感这一概念的来源;其次,指出柏拉图的灵感概念与中国当代文论界所讨论的灵感概念存在明显的差异,并阐述了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最后,对灵感现象做出了简单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金雅 《浙江学刊》2004,(5):110-116
从现存资料看,梁启超的美学思想活动主要为1896至1928年间.其间以1918年欧游为界,可分为1896至1917年的萌芽期与1918至1928年的成型期.前期以<变法通议·论幼学>为起点,借<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和<惟心>奠定了审美、人生、艺术三位一体的美学思想的基石,并通过"力"与"移人"的范畴突出了艺术审美的功能问题.后期以<欧游心影录>为起点,借<"知不可而为主义"与"为而不有"主义>、<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等一批论著,论释了"趣味"这一极富特色的核心范畴,并通过"趣味"将美的人生价值层面与艺术的情感实践层面相联结,延续、丰富、深化了前期的美学思想.梁启超美学思想的前后期发展呈现出"变而非变"的演化特征,凸现了其人生论美学的基本学术立场和由社会政治理性观向文化人文价值观迈进的基本轨迹走向.  相似文献   

6.
围绕法兰克福学派批判、否定的美学,主要论述三个问题:一、否定的芙学在批判理论中的方法论地位;二、否定的美学方法论的悖结及其成因;三、否定的美学方法论的悖结带来的启示.否定的美学的问题提出方式和运思策略决定了它对中外美学研究的影响必将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7.
姚君喜 《社科纵横》2004,19(3):101-103
国内不乏对西方美学史系统研究的著述 ,但都不是非常系统和全面。由蒋孔阳、朱立元先生主编的《西方美学通史》(七卷本 ) ,堪称是目前国内最为系统和完备的一部西方美学通史的著述。该著从独特的美学史观出发 ,立足于现代视界 ,以其宏大的体系和缜密的结构 ,构筑了一部活的西方美学通史 ,本文将对该著独特的理论视界和美学史观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8,(1):91-94
柏拉图在其著名的回忆说中提出理性与思维能否直观的问题,从而构建出审美活动中理性直观的理论,对西方哲学史和美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王德胜 《求是学刊》2015,(2):100-105,2
在理性一元论中心价值立场遭受普遍怀疑的当下文化语境中,感性存在方式及其价值特性如何能够重新引导美学的价值确立?在引导和实现美学可能性方面,恢复身体的自觉已成为今天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今天的美学需在充分理解身体意识的普遍特征基础上,充分明确人的感受性活动、感性价值的正当性,在日常生活的美学批评中把握文化现实的具体指向,在非知识化意义上使美学所从事的工作真正成为现实文化实践中的引导性活动、现实的媒介,而不仅是一种知识理性的陪衬、理性知识体系建构的补充环节。  相似文献   

10.
朱光潜美学以其特有的人学本体论在当代中国美学中独树一帜.对人的本体性关注贯穿朱光潜美学发展的各个阶段,形成了侧重从人的内涵探讨美学的人学认识论、以人的理想为指归思考美学的人学价值论、以人的生成为核心展望美学未来的人学发生论的理论脉络,它们共同构成了朱光潜对人的、同时也是对美的本体性追问.复杂性、浑整性、贯通性是朱光潜把握人的问题的主要特征.由于朱光潜紧紧联系着人的问题来思考艺术与审美问题,这使他的美学在提高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境界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中国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成复旺 《浙江学刊》2000,(4):104-108
本文对西方从古希腊到现代的注重形式的美学倾向作了简要的阐述;着重分析了抽象形式的表现性问题,指出形式美学是把审美活动当作纯粹自然人的自然活动看待的,因而脱离了人的实际生活;认为形式美的根本依据在于生命,而在于形式本身,只有具有生命感的形式才是美的。  相似文献   

12.
史学正  郝路军 《社科纵横》2005,20(1):157-158
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 ,是当前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 ,也是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为此 ,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紧紧抓住素质教育的要求 ,全面把握在素质教育下人的发展特征 ,树立科学、全面的发展观 ,以最大程度促进人的发展。本文认为 ,素质教育下人的发展特征有 :主体性发展、全面性发展、终身性发展、基础性发展、全体性发展 ,并且主体性发展涵盖了主动性发展、创造性发展、个性化发展、和谐性发展、充分性发展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谈计算机美术的发展、图形软件与硬件技术及其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乐 《社科纵横》2002,17(1):68
本文论述了计算机美术在当代的发展 ,介绍了计算机美术的软件与硬件技术 ,并论述了计算机美术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4.
张弓 《学习与探索》2012,(7):134-138
美学的实践转向所导致的文化转向使得审美活动和艺术生产的主要方式——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成为一种文化产业,大众化、消费化、休闲化以审美方式和艺术方式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作为实践转向的文化转向应该处理好文化产业的"生产劳动性"与"非生产劳动性"的关系;处理好意识形态方向与文化艺术规律的关系,以先进文化引领发展方向,以新颖创意引导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圣波蚋文土拉将中世纪12、13世纪的神秘主义关学与经院美学统一起来,推动了西方美学向近代的发展。他继承了柏拉图主义的原型说、新柏拉图主义的流溢说和奥古斯丁主义的光照说,提出了以光释美善的思想,真正的美是见之于上帝的,即使就自然本性的美而论,心灵的美也高于肉体的美。他从审美心理的角度探讨比例的问题,继承了从毕达哥拉斯学派到圣奥古斯丁的以数为核心的神秘主义传统,艺术作品的价值存在于它与艺术家心中非物质的内在观念的相似性之中,而不是存在于与外在现实的相似性之中。圣波纳文土拉由此在经院哲学的影响下认为艺术效果的本质在于实用,同时他又强调了提供审美的满足是艺术的一项功能,虽然并不是唯一的功能,其观点具有了近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所谓当代美学的实践诉求,实质就是要求当代美学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即通过审美教育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文化建设的实践,这是当代美学的社会性和价值观的体现。因此,要加大美与审美的理论研究;各种媒体要以审美教育为己任,针对社会上出现的以丑为美、以恶为善的不良现象给以批评、引导;各类学校都要开设审美课程,对青少年给以人文关怀。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审美价值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为当代美学的实践诉求提出了必须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美学是使对存在的研究真正上升到理论思维的纯粹哲学,而不仅仅是哲学的附庸,因为哲学之所以能成为追问存在之本意的一种形上之学,在于它是美的存在的创造方法。作为美学的哲学只能是对政治的反思。柏拉图第一次揭示了哲学与政治的内在一体性,即政治的本质是哲学性和知识性,所谓最好的政治是哲学和知识,而非现实的制度和实践;哲学对更高存在的创造在于它是一种创造政制之美和人性之美的特殊技艺,从而使哲学成为一门政治美学。马克思重新为现代政治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将现代政治重新带回到对最好制度与最美人性的创造与理解的界面上。就这一点来说,马克思学说是一种政治美学。  相似文献   

18.
无论在文艺评论还是创作实践中,沈从文都以强烈的读者意识注重对读者大众的关爱、阅读对象的论析和接受效果的评价。他的接受美学思想深植于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民族危亡的隐忧,高扬着民族重造的文学理想和严肃文学的奋斗旗帜,并以伟大而沉重的历史使命感关注文坛动向,瞩目读者变化。不断探索满足读者期待视野的艺术创新是他接受美学思想的生命追求。尽管他游离政治的人性书写和艺术探索与众多读者政治需求的期待视野不相融合,但其强调文学社会价值、重视作品接受效果、坚持艺术品质创新、对读者高度负责、不愿趋炎附势的接受美学思想却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反思和启迪。  相似文献   

19.
美学研究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做到与时俱进,应面向大文化、面向精神和物质层面、面向应用。大文化将自然科学技术及人文科学完全包容,是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文化的整合。美学研究在关注精神层面的人文精神的同时,也应面向生活的物质层面,为科学与艺术、科学与美的结合,做出自己的贡献。美学研究面向应用,是从理论的高度分析解决这两个层面的实际问题,去创造美、宣传美。  相似文献   

20.
一、两种对立的灵感思维观. 对灵感思维的研究和探索由来已久,尽管至今仍众说纷坛,但归纳起来有六种观点,形成两种对立的灵感思维观。 第一种是神赐说 神赐说认为:灵感是神的诏语。在人与神的交往中,超然之“物”凭附于人身上,并赐予人以神灵之气。这种“着魔于神的人”当精神处于迷狂状态时,神妙奇怪、莫可名状的灵感便倏忽而来。这是原始灵感的意义,它的原意就是通神或吸入了神赐的灵气。在古代,最有代表性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神赐说”。柏拉图说:“优美的诗歌本质上不是人的而是神的,不是人的制作而是神的诏语;……诗人只是神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