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通辽市是全区、全国蒙古族人口最多、最集中的地区,因此,本文以通辽市城镇化发展为例,对蒙古族聚居区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进行探析。通辽市凭借着优越的交通区位条件和自然、人文条件,根据实际,选择分散式的城镇化道路,以产业支撑城镇化发展,以科尔沁文化为主题塑造通辽市旅游形象。因此,城镇化发展成果比较明显,发展势头良好。但是,必须时刻注意,以健康城镇化作为发展的终极考量,防止"中国式城市危机"在通辽翻版。  相似文献   

2.
县域经济的发展与城镇化建设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过程。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加快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反过来,城镇化的大力发展又可以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一般来说,县域经济与城镇化协调发展会受到地理区位、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制度与体制、认识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县域经济与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克服上述因素;并且努力做到突出区域特色,充分利用区域比较优势;实施龙头带动战略,推进产业化经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确立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和城镇化中的主体地位;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实施集中和集约经营。  相似文献   

3.
河北不来十几年的发展目标是形成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衔接机制,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强劲发展,提高河北科技现代化水平;促进县域经济的腾飞,作为增强河北经济实力的引擎,提高河北经济现代化水平;加快提高城镇化水平,带动全省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以优化发展环境,增强环境建设为突破口,提高河北外向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4.
统筹城镇规划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创建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产业的良性互动机制,注重发展城镇个性和旅游特色,传承和保护好当地文化遗产是推动旅游产业与城镇化建设耦合协调的有力措施,也是优化地区经济结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文章基于旅游产业与城镇化发展两者间的相互作用,建立恩施州旅游产业与城镇化两个测评模型,选取指标利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对2009年至2014年恩施州统计年鉴数据赋权,计算出旅游产业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恩施州旅游产业与城镇化建设有较稳定的耦合度且处于中等水平;二者协调度逐年提高,协调度由中低水平上升至中等水平。据此,笔者提出建立产城融合统筹指导组织、统筹旅游产业规划与城镇规划、重视旅游产业和城镇化评价中权重指标的建设、提升城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水平等方式,来实现城镇特色和旅游特色的统一协调。  相似文献   

5.
在旅游资源丰富、城镇化水平落后的四川藏区,把加大旅游发展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文章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实证研究了四川藏区旅游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之间互促共进的双赢关系。城镇化建设是旅游业发展的载体,旅游业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动力。笔者认为,旅游城镇化建设应从提升旅游产业的凝聚力和扩散力、突出旅游城镇(村寨)的特色、创新旅游产业投融资模式、加大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来促进四川藏区旅游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产业的发展是驱使城镇化发生和发展的源动力,产业不发达是制约贵州省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应根据贵州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促进能源产业建设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从事非农产业的机会,促使农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逐渐转变,从而推动贵州省城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农村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而“三农”问题又是阻碍城镇化进程的根本原因。作为城镇化水平处于全国前列的黑龙江省,应根据本省省情,探索集约化发展模式,拓宽筹资渠道,解决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对城镇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人口素质提高等方面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8.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在于“产城融合”。城镇化建设并非只有“放弃农业,发展制造业”唯一出路可供选择,依托农业产业链构建,发展精品农业和生态农业,以涉农制造业与涉农生产性服务业为“增长极”形成区域内产业优化、环境保护与新型城镇发展协同演进,将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方向。基于3个具有典型性城镇化演进案例的比较研究,证实以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为主旨,以“产业引导”与“生态友好”为发展导向来驱动新型城镇发展,有可能成为传统农业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可行途径。同时,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城镇化良性发展依靠市场选择和产业定位,政府不应该成为城镇化的主导者和决策者。  相似文献   

9.
绿色城镇化是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绿色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绿色发展",因此选取人口转移、经济增长、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作为反映绿色城镇化水平的一级指标,构建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评价我国31个省份的绿色城镇化水平。结果显示: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不平衡性,呈现自西向东的阶梯状分布,西藏、甘肃等西部偏远地区省份的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整体靠后,其绿色城镇化建设极度欠缺;河南、湖北、湖南等中部地区省份的绿色城镇化发展处于中间水平;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东部沿海地区省份的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在全国处于靠前的位置。因此,应采取推动城镇产业向绿色产业转型、科学规划绿色城镇化建设格局、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措施来推进我国绿色城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产业支撑对合理布局城镇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区域竞争优势,以及对城镇化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从吉林省产业发展特点及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出发,指出产业支撑是城镇化战略的立足点,并针对吉林省实际情况,给出完善产业支撑体系、推动吉林省城镇化建设良性发展的对策建议:选择主导产业,打造城镇特色;降低产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实现城镇经济绿色增长;依托资源优势,促进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产业空间与城镇地域的整合。  相似文献   

11.
城市群:城市化健康发展的主体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群是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形式,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是城市化的高级形态.随着经济发展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群的形成与扩张是城市化发展的趋势,并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城市群的发展和完善是推进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途径.今后,我们有必要确立城市群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环节,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城中村”:城市化健康发展必须破解的难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中村"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独特现象,是我国城乡不统筹的产物."城中村"严重制约我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城中村"已成为困扰我国城市发展和建设的重要问题.要提高城市化质量,提升城市素质,必须进行"城中村"改造.要推进我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实现"城中村"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13.
针对大庆市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生态安全隐患,基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内在独特关联性,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大庆市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生态安全问题做出评价,并得到大庆市当前生态安全等级为III级,通过制定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建设良性互动模式的应用策略,以谋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充分发挥通辽市农牧业资源优势,打造内蒙古自治区和东北地区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加工、集散基地”是通辽市发挥资源和区位两大优势,寻求发展机遇的现行政策导向。在对接东北经济圈的发展战略中,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通辽市二元经济的特点,探索作为一个区域经济自身存在的内部结构问题才有助于合理有效地利用外在驱动,从而解决经济发展的根本困境。  相似文献   

15.
结合当前连云港还处于城镇化发展初级阶段的实际 ,阐述了要将连云港建设成为我国中部沿海开放城市和国际性海港城市 ,必须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 ,特别是要配合东陇海线开发 ,加强沿线城镇体系建设。进一步论述了连云港城市化的定位应体现在沿线节点城市功能、作用的发挥和带动上 ,其重心应体现在中心城市的加快建设和发展上 ;连云港城市化基础应体现县域城镇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农村工业化水平的加快和提高是根本 ;连云港城市化核心应体现在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培育和增强上。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的物质本质是一种最强烈的土地利用变化。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产生了很大变化,土地利用冲突及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基于此,研究了盐城市1996-2012年城市化进程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研究表明:盐城市目前城市化质量不高,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建设用地扩张明显,城市化呈现外延扩张;在一定程度上盐城市城市化有利于土地集约利用,但有待继续发掘土地利用内涵。  相似文献   

17.
基于TOPSIS模型的湖南省新型城镇化 发展质量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湖南省各市州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从经济城镇化、生活城镇化、社会发展城镇化、生态环境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等5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并运用基于熵权法的TOPSIS模型,对湖南省14个市州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综合水平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只有省会长沙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其余市州新型城镇化水平普遍偏低,且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显著。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湖南省14个市州分为三类,第一类为长沙市,第二类为株洲和湘潭,第三类为岳阳、常德、邵阳等11个市州。根据影响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提出促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兼顾公平,促进各市州的协调发展;融入长江中游经济带发展大局,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加大环境污染防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我国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结构调整转型压力、城镇化发展滞后、资源环境约束较强、投融资机制不完善等诸多挑战,同时,也蕴含着巨大变革和创新活力。为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迫切需要健全质量更高、结构更优的县域产业体系,促进发展方式真正从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的集约增长;加快推动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人口城镇化、产业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协调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绿色转型,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创新公私合作的县域投融资模式,建立社会资本的稳定投入机制;依托城市群和都市圈推动县域协同发展,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充分释放县域改革红利,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  相似文献   

19.
为了应对传统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多种问题,本文站在新型城镇化视野下,通过客观分析江苏城镇化发展现状,辨析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城乡互动融合发展的概念及关系,提出江苏统筹城乡区域互动融合发展应该解决好大中小城市建设所涉及到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被城镇化的人口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小城镇体系发展,从而推动江苏城乡区域互动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