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稷下学宫作为战国时代齐国的著名学府,也是当时唯一的新型官办高等学府.稷下学宫中学术自由的特点,也促使产生了举世闻名的百家争鸣盛景.稷下学宫成为了各种学派汇聚的场所.本文通过对稷下学宫的学术自由这一特色的研究,为高校办学提供一些建议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齐国的官学     
齐国的大(太)学,自西周以来即被称为稷下学宫。春秋时齐桓公称霸,齐国官学趋盛,稷下学宫从此成为研讨和传播管子之学的基地。战国时田氏代齐,稷下学宫复盛,逐渐发展为汇聚百家的学术大本营。齐学波及秦、楚,对汉初思想界仍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稷下学宫与稷下先生,都具有特殊的历史风采,是战国时代的骄傲,也是中国历史的骄傲。稷下学宫立基于一片民主气息较浓的社会环境里,具有宏大的规模和系统的制度,在组织上具有开放性,在思想上具有包容性,在功能上具有多重性。它造就了稷下先生。稷下先生以议政论学为主业,以思辨玄想为风尚,具有清新的独立意识和鲜明的个性特征。他们创造了稷下学宫  相似文献   

4.
2021年6月2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山东理工大学、中共淄博市委宣传部主办的稷下学宫?社会发展与中国社会学溯源高峰论坛在山东淄博齐盛国际宾馆国际会议厅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等国内多所院校的百余位知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以中国社会学溯源、群学理论、荀子思想、稷下学宫等为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上午的会议,共安排了四位专家做了主旨发言.景天魁指出稷下学宫在中国文化史、世界文明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稷下学宫不仅是战国时期的高等学府,更是光耀千秋的中华文明典范,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解决21世纪人类命运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墨家与稷下学宫有较多的联系,不仅是主要持有墨家思想、行为的人跻身于稷下学宫,而且墨家思想对稷下学派之中的有关思想家亦有较大的影响。也可以说,稷下学术思想中包客了较多的墨家思想,并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在齐国的稷下学宫形成、发展并成为主流学派的黄老之学,在秦朝曾经一度衰落,然而又不绝如缕,暗暗地沿着三条途径继续传播,从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到西汉初期成为意识形态的主导.文章将就这一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作管窥之见,以求证于方家.  相似文献   

7.
《弟子职》是《管子》中关于教育的一篇十分重要的文献,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史料。《弟子职》作为我国最早的校规、学则,其中含有丰富的“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它的智育教育要求学生应该有端正的学习态度、教师有严肃的授课态度、课后师生要加强交流等理念;它的德育教育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处事态度,同时还强调必须结合实际的教学生活;它的习惯养成教育对学生的日常行为提出了极为细致的要求,保障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教学秩序。这些教育理念对今天的教育教学实践仍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慎到评传     
(一)慎到的生平片断 慎子,名到,战国赵人。(约公元前350—公元前275年)战国时早期法家学派的代表。现在为慎到作评传,是件比较困难的事。一是由于古人对慎子没有留下较完备的传记资料;二则因为年代久远,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活动范围以及思想倾向等形成了许多种意见,至今,在没有新的确凿史料发现以前,难成定论。因此,这里只能就慎子生平中几个有见于史书的片断及其思想的主旨,作一浅述和分析。 慎到,在先秦颇有影响。《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都提到过他。在慎到一生中,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稷下学宫渡过的。稷下学宫,是当时设置在齐国稷门之侧的有名的学术研究场所。学宫在齐桓公时便初有规模,威宣两朝,“喜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一个并不缺乏自由主义传统的国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和其稷下学宫,就已经产生了中国古典的自由主义。产生古典自由主义的物质基础是齐国工商业社会;诱发自由主义的是齐国的自由放任行为。齐国的古典自由主义引发了齐国学术的空前繁荣,促成了自由主义的学风。在稷下学宫,造就了一批批优秀的学者,形成了生动活泼的“百家之学”,这是先于魏晋风流而出现的稷下之风流。  相似文献   

10.
《管子·形势解》是专门阐述《形势》篇的。《形势》是一篇哲理性政治作品,具有明显的道家倾向,讲的是宇宙万物的规律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哲理,概括性极强。这就为《形势解》的作者从自身立场去阐发自己的政治观点留下广阔的域野。诚然,《形势》篇对《解》产生了极大影响,有可能一脉相承,《解》就是稷下学宫里这种师承关系的讲义录,但由于二者成书时代先后不同,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故《解》篇  相似文献   

11.
齐文化中具有"尊贤重士"的优良传统,这一传统由姜太公开其端,经管仲、晏婴进一步发展,于稷下学宫发扬广大.这一传统成为齐国富强的重要因素;而且开启了一代"礼贤下士"之风,使稷下学宫成为战国文化中心,对后世的博士制度以及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道统"精神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尹文,战国时人,约生于公元前350 至270 年,曾在齐国都城临淄稷下学宫讲学,其哲学思想属于道家黄老党派,与宋相同。从《尹文子》一书看,尹文的逻辑思想是值得注意的,特别是他对“名”( 概念语词)认识,上承邓析、孔子、墨子,下接公孙龙、荀子,在中国逻辑思想发展史上应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学则体”可以《管子·弟子职》为开端,它标定了这一文体的早期文体特征,包括以童蒙生徒为适用对象,所述重在日常杂细,具有行文具体、明确、易记等特征。“学则体”作为一种文体,其确立有赖于与相关文学背景及相近文本的比照定位,它虽脱胎于礼仪制度类文章,但足以独成一类文体。从历时演变看,“学则体”在朱熹倡导下得以复生,蒙学学规成为这一文体后期发展的有力接续和重要内容。“学则体”的日常属性和口诵属性在后世向条文化演进,与其他文体之间的融合也有效扩展了其文体属性,推动了“学则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宋钘、尹文学派在先秦哲学发展中有着一定的影响。如何评价宋尹学派?学术界颇多争论。本文除认为宋尹学派的世界观是唯心论之外,重点论述宋尹学派所谓“平正”、“中和”之“道”的形而上学思想特征。战国中期的宋钘、尹文学派是属于道家的一个支派。他们曾活动于齐国的稷下学宫。稷下学宫在齐国都城临淄门(西南边首门)附近地区。这是当时各派文学游说之士“讲集议论”、“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的云集之地,是百家争鸣的中心。宋尹学派在此进行学术活动,他们的学说虽然属于道家的支派,但也受其他学派的影响,特别是受儒家的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在《史记》中详细地记载了齐国稷下学宫作为北方学术中心的史实,但对南楚学术活动的记载则比较零散。《文心雕龙》明确地以齐国稷下、南楚作为战国南北两个学术中心,但刘勰所指仅限于以荀子、屈原、宋玉为代表的南楚后期学术活动。刘师培、梁启超则以老、庄作为南方文化的代表。郭店楚简和上博简面世之后,要求我们对南楚作为战国学术中心的内涵进行再认识。结合传世文献和新出土楚简来看,南楚的学术活动贯穿了整个战国全过程,尤以战国中后期为盛;战国时期南楚的学术阵容非常壮观,几乎所有学派都在南楚从事学术活动;学术活动的中心地点是伴随楚都由郢而迁至陈,郢都的学术重要性要高出陈都;楚学对后代中国文化影响极为深远。可以说,作为战国两大学术中心之一,南楚的学术地位可以与北方稷下学宫媲美。  相似文献   

16.
荀子是先秦哲学的集大成者,也是稷下学宫最后一位大师。稷下学宫是战国中后期的学术文化中心,是百家争鸣的主要场所,荀子久居齐国,曾在稷下“三为祭酒”,为他批判总结先秦学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荀子通过对百家之学特别是稷下之学的全面批判、吸取和改造而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可以说,荀学中的每一部分都渗透着稷下学术的影响。一荀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概念是“礼”。他讲的礼同传统儒家所讲并无二致,都是指的等级制的道德和行为规范,但具体的论述却有很大不同。传统儒家把礼的起源归结为先  相似文献   

17.
一中国的高等教育是在文史哲专业的基础上发端的。夏商周三代学在官府,以射、以乐、以礼造士。春秋后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最先兴起的孔门私学仍以六经为主要教学内容。民办官助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将儒道阴阳各家学术观点荟萃一炉。汉代独尊  相似文献   

18.
稷下学宫和柏拉图学园几乎同时出现在中西方高等教育的"轴心时代",两者的创办背景、社会功能、管理方式、办学特色、历史影响等既有相似相通之处,也有明显的不同.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国家创办、私家主持的高等学府.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下,稷下先生不仅发挥着咨政议政的政治作用,各学派自由讲学、辩论、著书立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景象.柏拉图学园是柏拉图私人创办、政府监控的高等教育机构.学园以柏拉图的理想国为旨归,以追求真理为目标;学生免费入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学园自治,学者自由研究,开西方学园派之先河,成为当时希腊的学术中心.  相似文献   

19.
儒法思想之融通,在历史渊源上呈现为"儒法同宗"的命题。管仲的思想是其实质依据,后来稷下学宫的《管子》将其文本化。李悝、吴起师儒而任法,开"儒家"向"法家"转变之先河。"杂家"尸佼曾为商鞅之师,其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体,杂以法家思想,亦体现了儒法思想的融通。"转关人物"的思想不但从学术源流上印证了法家出于儒家的命题,且揭示了法家的"政治家"本质,蕴涵了对传统政治法律文化中人物思想矛盾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历代学者对《管子》都有一定的研究。其中,清代之前的学者们主要就文献的作者、义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考证;到了清代,学者们则偏重于《管子》的文献考证工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近代之后的学者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管子》全书体系的研究中。在此期间,有部分学者将《管子》归人稷下学宫的论文集或零散的档案编纂,也有学者指出《管子》全书存在一个鲜明的中心主体,所有的篇章围绕“道”而展开。文章对前代学者在《管子》流传和体系研究方面的成果作了简要总结,着重探讨“道”对《管子》全书的纲领意义,以期对《管子》体系研究有所积累和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