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5,(1)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随即波及加拿大、日本和西欧各国,最后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是历史上空前持久,空前广泛,空的深刻的一次大危机。就时间而言,以往的经济危机一般都是十年左右发生一次,一至二年就过去了,而这次危机却延续了四至五年之久,个别国家甚至长达六年。就范围而言,以前的危机一般只限于资本主义工业国,这次危机扩展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包括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这次危机个仅限于工业、贸易、而且遍及农业和金融信贷等所有各行各业。多也只 相似文献
2.
季文一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4)
浙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出现了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最早的就是1887年,浙江慈溪人严信厚联络专做日本生意的宁波新生泰洋布店老板汤仰高,集资5万银两,在宁波北门外湾头创设的通久源机器轧花厂。接着,1889年宁波商人在慈溪创办了慈溪火柴厂。1892年杭州开办了蒸汽石印厂。浙江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诞生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到辛亥革命,到“抵制洋商,争回利权”运动推动下,浙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新建的著名工厂有棉织业中的“三通”:宁波通久源纱厂、杭州通益公纱厂和萧山通惠公纱厂;丝织业中的“三丝”:萧山合义和丝厂、绍兴府开永源缫丝厂和杭州世经缫丝厂等。 相似文献
3.
陈钧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2)
二十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国内外形势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国内,1927年国民党新军阀通过反革命政变建立的军事独裁政权,为换取帝国主义对其反共内战更大的支持而恣意出卖国家主权。国际上,自1929年秋起,资本主义世界遭到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的袭击。中国成了帝国主义列强摆脱危机而激烈争夺的中心,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经济萧条。本文对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的武汉对外贸易试作初步的探讨,以就正于读者。 相似文献
4.
论1912年至1931年东北民族工业发展的社会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晓轩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东北民族工业在 1 91 2年至 1 93 1年间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 ,成为当时中国民族工业不容忽视的经济力量。东北民族工业的发展与当时的历史环境、社会背景密切相关。东北民族工业在与日、俄等帝国主义经济势力抗争中谋求自我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1933年山东黄河水灾与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3年七八月份,黄河全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山东境内的黄河虽未决口,但河北、河南决口之洪水全都灌注山东,使山东成为受灾面积最大的省份。灾情发生后,国民政府和山东省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赈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灾民的痛苦。 相似文献
6.
张波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3)
山东秘密会社数量之多、种类之复杂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其中象义和团这样的秘密会社组织,甚至还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但长期以来,涉及这方面的文章寥寥无几,且多属口碑资料,缺乏深入系统的探讨。这一领域也就成为近代史研 相似文献
7.
周钢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3)
1908—1912年,德国外交的主要目的是离间、拆散“三国协约”。它是否如愿以偿?这是本文试图论述的问题。 一 1908年夏,英德交恶有目共睹。波斯尼亚危机是两国日趋敌对的“第一阶段”。 奥匈帝国外交大臣艾伦泰尔想以英德交恶谋利,以“某些惊人之举恢复君主国的威望”。其“惊人之举”是把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吞并。 相似文献
8.
1912—1926年中国银行商业化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士云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2):54-61
北洋政府时期,中国银行是华资银行中最大的银行。按照中行则例规定,中行为北洋政府的中央银行,组织形式为股份有限公司,官股商股各占一半等等。然而,其发展过程并不与原来的设想和则例条文所规定的相一致。中行不仅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反而伴随着其股份结构和制度的变迁与经营方针的调整,在逐步地摆脱北洋政府的控制和干扰,走上了一条相对独立发展的道路,演化为商业银行,而且在服务对象上逐渐地转向了资本主义工商业,从而实现了其商业化经营战略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汤宜庄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4)
1927年“国民革命”夭折后,直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共有10年时间。此时,我国民族工业的境遇如何? 长期以来的传统观点认为民族资产阶级得到的是破产、半破产的境遇,或曰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日益走向破产的境地。用线条来表示,则是一条跌落的斜线。直至前几年,才有学者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随着其管辖范围的不断扩大,进口税的提高,币制的统一和1935年10月开始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使社会经济在一定时期内得到了某些发展。1930年经济达到高峰。1931年到1934年受挫,1935 相似文献
10.
汤宜庄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2)
1927年南京国民党政府建立之后,以上海为中心的民族资产阶级便以政治合作者和经济支持者的身份充当政府的附庸。他们天真地认为自己与政权的关系就是股东与经理的关系,在提供援助的同时,他们的要求诸如取消不平等条约、实施新经济政策,让资产阶级获得较大的政治发言权等,就可以如愿以偿。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虽然南京政府的财政会议曾决议要保护国内产业,减少中国工厂之租税或予以奖金,结果却是空言惑众。社会现实是军阀混战、金贵银贱、债税交加、农村凋蔽和外资压迫。民族资产阶级只能在环礁中曲折地向前航行。 相似文献
11.
汪文军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5)
1933至1937年,英国在远东推行对日妥协政策,希望缓和由日本侵华引起的中日矛盾和英日矛盾,维持英美日在亚太地区的均势,维护“9.18”事变后的远东现状。英国一方面企图迫使中国承认伪满洲国,发展英日在华的经济合作;另一方面希望通过与日本妥协,使日本同意延长将于1936年满期的海军军备条约。日本宣布废约后,英国又谋求与日本达成新的海军协定,未成功。1937年夏,英国希望签订一个太子洋条约维护其远东利益。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英国远东政策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12.
汪文军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2,(5)
1933至1937年,英国在远东推行对日妥协政策,希望缓和由日本侵华引起的中日矛盾和英日矛盾,维持英美日在亚太地区的均势,维护“9.18”事变后的远东现状。英国一方面企图迫使中国承认伪满洲国,发展英日在华的经济合作;另一方面希望通过与日本妥协,使日本同意延长将于1936年满期的海军军备条约。日本宣布废约后,英国又谋求与日本达成新的海军协定,未成功。1937年夏,英国希望签订一个太平洋条约维护其远东利益。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英国远东政策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13.
胶海关是中国政府设置在外国租界地的第一个海关。在外籍税务司制度管理下的胶海关缉私活动对清末胶州地区走私起到了一定抑制作用,其在打击口岸走私活动的同时规范了海关的进出口秩序。华人华商走私与胶海关缉私的矛盾关系揭示了隐藏其中的多层社会问题,胶州人民的自发缉私斗争揭示了胶州地区人民在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双重剥削下的艰难生存困境,从中可以理解国家政权强弱与缉私盛衰的辩证关系,进而树立和强化海关捍卫国家权益、维护民族利益的缉私理念。 相似文献
14.
王冬梅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0(4):54-59
如何对待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民族资产阶级,历来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文章主要结合建国初期的历史实际,全面地研究当时党对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实行的政策,系统地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5.
黄挺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8(3):90-100
本文拟利用广东省汕头市档案馆档案资料 ,以汕头市市商会为中心 ,对 1 933- 1 934年在汕头发生的金融危机加以描述 ,梳理了市商会与各分会、各商号 ,市商会与广东省、粤东区、汕头市行政机关等几个方面关系 ,对 1 930年代汕头这一特定地域的商人组织的社会作用以及商人组织和地方政府之关系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陈可畏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7(1):67-71
1 91 2年 ,是中国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 1 91 2年 ,也是蔡元培一生中极为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 ,蔡元培先后成为南京临时政府及北京政府的国务员 ,执掌教育部 ,为民国政事和新教育体制的草创 ,竭心尽力 ,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他还为当时社会风气改革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1912-1937年,随着国内外经济、科技交流的扩大,影响了山西的农业结构,推动了山西农业科学技术进一步向前发展.在农业科技改良实践方面,由于国内外经济交流的拓展,选种、育种技术的推广,许多农作物及畜牧品种被引进,对山西近代农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而且给现代山西农业打下基础,对现代山西农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周亚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2(2):62-66
1912-1932年,为了恢复和发展乡村水利,政府和民间都进行了水利管理体制改革的尝试.这些变革并非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有的体制.那些试图改变现状的尝试在乡村社会的实践中阻力重重,多以失败告终.水利社会的变迁期待新的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20.
王凤仙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4):21-24
1912-1919年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个时段。1912-1919的文学发现了个人与平民,具有浓重的悲剧意识。还原1912-1919年文学的真实面貌,对文学史的书写与研究,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