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二、民间流行话语融进广告语言所突显出的特点 (一)广告语言借助民间流行话语充分放大了广告的传播效应 广告语言借助民间流行话语,会在作为广告语言的使用中离散出许多发源自民间流行话语本身的特点,我们称之为微观特点;同时民间流行话语具有深厚的社会文化土壤,广告语言借助民间流行话语在传播过程中又会产生很多优势,我们称之为宏观特点。  相似文献   

2.
现代广告引人入胜之法琳琅满目、林林种种,尽述为艰,本文单点民间流行话语在广告语言中的应用,以此为点来挖掘民间语言在现代化市场经济大潮中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个性化的语言成为莫言小说的一大特色.其主要特点是基于作者自己内心的感觉、知觉和想象,充盈着生命的新鲜汁液,更加贴近心灵和精神,更加贴近心理真实.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童年经验和乡村生活的限制.莫言没有浓厚的学院背景,较少约束,容易突破传统语言的规范界限.主要是在当地日常生活中的白话口语和民间说唱艺术的基础上,创造出率性而为并富有艺术表现力的文学语言.  相似文献   

4.
明清小说的作者凭借对于民俗的敏感度关注、认可并记录和描述江苏民间制度文化,其民俗心理、民俗意识乃至民俗观,是他们在作品中描述民间制度文化内容的必要前提。作品也描述了江苏民间制度有许多先天不足。作品对于民间制度的态度完全根据反映作者创作倾向的需要而定,民俗观与民间制度文化内容褒贬的价值取向相一致。中国历来重视道德规劝和教化,同时还十分重视自律性约束,在这一点上,民间制度与国家制度保持一致,而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为国家制度拾遗补缺。  相似文献   

5.
焦会生 《殷都学刊》2008,29(4):102-105
莫言小说的民间立场主要表现在抒写民间生活内容、表达民间思想倾向、运用民间语言等方面,充分体现了其与民间的血肉联系;莫言小说之所以具有民间立场,归根到底是由莫言的生活经历和艺术观念所决定的;莫言小说的民间立场对于消解“启蒙”心态和“先锋文学”那种远离百姓的弊端,对于建设和发展底层文学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李莱 《青海社会科学》2005,(3):108-109,114
民间刺绣艺术是青海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较之于其它艺术门类,其民间普及性、作者广泛性更为突出。它扎根于青海,富有浓郁的高原特色。绣品是青海民间艺人思想与现实结合的审美物化产品。  相似文献   

7.
民俗文化,简要地说,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其范围大体上包括存在于民间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它所涉及的文化现象,只是其中的中、下层那一部分,而不是民族文化范畴的全部。 瓦舍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民俗文化。瓦舍勾栏的构造形式,勾栏艺人及所妆扮舞台角色的服饰等,都属于民俗文化中物质文化内容。书会以及各种会社组织属于民俗文化中社会组织形式。意识形态,涉及民间宗教、伦理、文学和艺术等,是在物质文化和社会组织的基础上形成的精神民俗部分。口头语言,则是许多文化的…  相似文献   

8.
现实社会生活视野下的隐语行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种语言几乎都存在使用民间秘密语的历史或现实.不同时代、不同群体的民间秘密语,不免印有时代与群体的文化痕迹,乃至政治、经济的烙印.人们一向对隐语行话有所误读与偏见,但事实上,流行隐语行话的群体,大多不属于涉嫌犯罪的群体,作为一种语言文化现象的隐语行话,其使用与传承是现实社会语言生活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隐语行话的传承及其引发的一系列语言现象和问题有待于我们的关注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藏族口承语言民俗是广大藏族人民以口头语言或行为方式传承的文化遗产,是民众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旨在通过对丰富多彩的藏族民间口头文化遗产的搜集、阐述,欲对其进行比较明晰的分类整理。  相似文献   

10.
对语言现象的民俗学研究是一片有待开拓且富于魅力的园地。与语言学家注重研究语言的形式构造不同 ,民俗学者将民间语言当作民间文化现象予以整体性把握 ,不仅关注语言形式 ,而且更加注重考察与语言形式紧密关联的生活情境和民众精神。在民俗学视角中 ,民间语言体现为在具体情境下发生的活生生的民众行为、民俗活动  相似文献   

11.
作者以田野调查和新发现的民间族谱并结合史籍的零星记载,首次勾勒了大理地区傣 族的历史全貌和现状。  相似文献   

12.
王振 《天府新论》2022,(3):封二-封三
四川省有丰富的语言资源,除汉语外,还有诸多少数民族语言。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中的《四川省少数民族语言》地图,四川共有少数民族语言19种。其中,藏缅语族语言(通常简称为“藏缅语”)17种,苗瑶语族语言1种,混合语言1种。诸多学者对四川民族语言进行了大量调查和深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语言资料和学术成果。而在当代学术成果之外,清代、民国时期,官方和民间学者还搜集整理了一系列藏缅语资料,清乾隆年间四川编纂的《西番译语》就是其中颇具特色的一种。  相似文献   

13.
市民社会、公共领域是近年来国内外学界探讨的热点之一。朱英教授的专著《转型时期的社会与国家──以近代中国商会为上体的历史透视》就是对这个热点的回应。作者从目前众说纷纭的各种市民社会概念中概括出其主要的特质内容:即“脱离国家直接控制、拥有独立自主权和民主契约规则的民间社会组织”,并依据这几条原则,用七章二十多万字的篇幅,充分吸收他本人和史学界近十几年来商会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论证了近代商会所具有的市民社会特征。首先,作者从商会的组织建构及其内部运作方面论证了商会是具有独立性、自主性特征的民间法人社团。…  相似文献   

14.
莫言是我国首位问鼎诺贝尔奖的文学家,他创作的小说作品将魔幻现实与民间故事融合在一起,采用民间化的叙事方式与语言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幅真实细微、生动形象的民间社会生活画卷,引领了民间文学在中国社会的兴盛发展.文章围绕莫言的民间叙事文学展开研究,从叙事立场、叙事内容、叙事语言等不同维度分析探究了其独特的创作风格与特色.  相似文献   

15.
论后期延安文学中的“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安作家对民间语言尤其是农民语言的学习和运用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延安文艺整风前,作家们对根据地农民的刻画从人物形象的塑造到具体语言的运用确实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丑化和欧化现象,显示出与根据地农民和农民化的士兵间的隔膜。延安文艺整风后,农民语言和民间语言在新的意识形态要求下开始大量进入延安作家的话语实践,并因之进一步改写了延安作家的语言观。在阶级论和党的文学观念指导下的对于方言的运用问题,乃是为了形成阶级—民族主义规约下的现代阶级性民族或政党性民族认同。事实上,只有当农民语言和民间语言在更大范围内被纳入新的意识形态话语场中,它们才能成为后期延安文学主导性意义构成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刘复初 《云梦学刊》2007,28(1):64-67
《九歌》是一组体制独特的抒情诗。它是在沅湘民间巫术祭歌的基础上,吸收了楚地民间艺术的精华。经屈原加工改编而成。其格调绮丽清新。玲珑剔透,充满宗教神话色彩,弥漫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艺术形象生动的感人,意象雄奇瑰丽。采用比兴写景述事,以抒发感情。语言精美,韵味隽永,不愧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古代抒情艺术珍品。  相似文献   

17.
明代民间服饰的流变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考察不同时期的服饰形制和流变,可以真切感受到时代的跳动脉搏,而对明代民间服饰流变的考察,则能了解黎庶百姓的某些世俗心态。作者认为明代民间服饰姿彩纷呈,出奇更新,流变性突出;士庶着装由俭到奢,违礼越制渐成潮流;服饰纹样蕴意宏富,吉祥图案渐成模式。明代民间服饰这种流变的成因与当时王朝兴衰与社会结构深层变动息息相关。手工业的长足发展,新经济因素增长,政府控制能力弱化,社会层级流动活跃,异端思潮和市井文化的崛起,价值审美观的多元化等都是影响明代民间服饰流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张伶 《阴山学刊》2013,(1):97-102
蒙古族民间儿童故事因其特有的历史性、民族性和社会性,以及鲜明的儿童性、独特的艺术性,成为对幼儿传承传统文化和进行语言教育的重要载体。收集整理适合幼儿学习的蒙古族民间儿童故事,进行合理有效的选择和加工,采用系列的、整合的、立体的和多层次的教育活动设计,使蒙古族民间儿童故事应用到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有利于实现蒙古族民间儿童故事对幼儿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9.
柯玮倩 《南方论刊》2009,(1):76-77,73
方言乃“一方之言”,每一种方言都对应了其使用区域内特定的文化传统、民俗习惯、心理积淀等重要内容,含义丰富深刻,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方言是中国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者,是中国民间思想最朴素的表现形式。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分别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闽方言、客方言、赣方言以及粤方言。粤方言,又称粤语、白话、广州话、广东话和广府话,是古南越族语言与汉语言混糅后形成的一支独特的地方语言。  相似文献   

20.
凡以最精炼的形式,表现作者心灵感受,蕴含深厚,能弓发读者想象或能拔动读者心弦者,其语言即诗的语言。它与散文语言是有区别的。诗和其他文学体裁(抒情散文除外)内容之不同,在于它的心灵性,因而诗的语言是心灵的声音;诗人反映的世界是浸润了感情、“形质俱变”的意象,反映这些意象就不能不悖于表述实在事物常理的畸言规律,因而诗的语言不受语法约束,比较自由,“非规范性”;诗中的字、词组合为诗后,能创造神奇的氛围和境界,具有超越自身意义的功能,另外诗的语言还有一定程度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这是诗的语言功能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