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陈涵平 《学术研究》2002,(7):135-137
饶子教授的《比较诗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 )是一部论文选集 ,它辑录的24篇文章 ,记载了饶先生自新时期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比较文学和比较诗学研究中的主要思考 ,虽为单文独论 ,却自成系统。全书在诗学理论的涵盖下展现出一条既多姿多彩又脉络清晰的研究路径。80年代 ,饶先生以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为重点 ,力图在中西基础文类的生成和发展、中西诗学范畴等方面的比较研究中寻求中西诗学的一些共同规律。90年代则侧重于海外华文文学诗学层面的研究 ,尝试通过对华文文学这一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文学现象的剖析来拓…  相似文献   

2.
海外华文文学的新视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新的学术领域,如何在目前已有的成果基础上深入研究,是目前面临的重要的课题。要以开放的态度,多元文化和跨文化的视角,对海外不同地区和不同国家华文文学的诗学进行研究,特别是将它同本土华文文学作比较,进行有深度而非盲目性的阐释,认识、探讨其普遍的文学规律,追求全球范围内华文文学作者共同拥有的“诗意表达”,建立具有真正世界意义的汉语诗学,而“身份”批评是我们切入研究极为重要的角度  相似文献   

3.
海外华文文学与比较文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外华文文学是一种世界性文学现象。海外华文作家都是在双重文化背景中写作,他们的作品中常常有两种文化的“对话”,需要以跨文化的眼光去对其审视和观照。为了探究海外华文文学丰富多样的文化和美学的价值,应当引进比较文学的多维比较方法。在海外华文作家笔下,有一些不同族群的人物形象,这是一种文化的现实描述,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解读和诠释,对其进行分析、追问,会给海外华文文学提供新的理论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4.
钱虹 《学术研究》2007,(1):131-135
对于台港澳地区与海外华文文学的关注与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起步,并在此后的研究实践中逐渐显示其作为一门新学科的特征。至21世纪初,这一新学科从草创到初步繁荣和成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20多年来,台港澳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从概念的出现、命名的变化到理论的研究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点,相应地,这一学科的内涵和外延也随着研究的深入而逐渐清晰明确。  相似文献   

5.
刘安鹏 《学术研究》2008,(2):139-142
饶苊子对比较诗学的立论可能性进行了学理反思,将不可通约的可比性悖论作为比较研究绕不过的认识的起点,将反思所用的现代汉语作为现代批评工具联系差异诗学传统的中介.饶苊子把布尔迪厄反思社会学及其场域概念引入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并由此说明只有一种反思认识论和其子理论跨文化场域理论,才适合于还原海外华文文学在现代汉语文学中的跨文化内涵的特别丰富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海外华文文学作为域外汉语文学表现出明显的文化诗学特性.诗学的比较性不仅表现在吸纳西方等外来影响,而且更表现为汉语内部文化生态的互动关联.走向汉语比较诗学,不仅利于规避目前研究中存在的过于倚重西方文化资源而相对轻忽汉语文化资源的局限,而且也利于彰显华文文学的诗性美学品格,提升其意义覆盖性.在比较诗学视野中审视这一问题,华文文学在构成古典诗学精神跨界呈现的同时,也存在着与国内文学现代性体验的截然差异,诗性品格互文性地弥补了国内文学的现代化偏失,展现了汉语诗学在现代语境中"被现代化"的真实之维.由此,本土性的诗性文化精神也就凸现为建构华文比较诗学的基本维度.  相似文献   

7.
世界性华文文学热潮的兴起、发展 ,为本土华文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的互动、世界华文文学的研究、整合 ,提供了一个积极的背景。为了加强世界格局中的华文文学研究 ,显示海外华文文学的特性 ,应当通过其文化特征、文学形态、美学模式、特殊经的研究 ,将这种建筑于城外生活经验的文学转化的一种域外汉语诗学  相似文献   

8.
李志 《江苏社会科学》2004,55(5):179-183
诗学观念的分析探讨,已成为今天全球化语境下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海外华文文学虽然继承了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诗学传统,但从一开始就已表现出对西方文学的新姿态,并从理论与创作两个方面充分吸收了西方诗学的种种影响,表现出“和而不同”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9.
严歌苓(1959-)是目前北美华文文坛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新移民作家,她的小说创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作品屡次在国内外华文文坛引起轰动,值得进行个案分析和深入研究.本论文以跨文化的研究视野,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运用比较文学、文化研究、女性主义批评、精神分析等方法,探讨严歌苓小说在创作题材、女性形象、叙述模式和美学意识等方面的演变和拓展,对作家如何将海外生活体验转化为文学艺术创作进行系统、深入的阐释,揭示东西方文化碰撞下的严歌苓小说创作对中国文学的独特贡献,以寻求海外华文文学新的"汉语诗学的话语".  相似文献   

10.
李亚萍:2002年5月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在暨南大学挂牌成立,标志着该领域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同年10月第12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不仅对海外华文文学20多年的研究进行反思,而且提出了诸多新议题,如华文文学的世界性、差异性问题;新老移民文学的联系、区别问题;大陆研究者与海外华文作家的沟通问题等。面对这些新、老问题,您是怎样看的? 饶芃子:除了上面提及的,还有华文文学资料的建设、文学史观、个案研究和宏观研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施立新 《阴山学刊》2006,20(1):16-17
从2-甲基吡啶出发,经过五个中间体,合成N-氧化4-硝基吡啶2-甲酰肼,获得了较好的产率,并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同时发现N-氧化2-甲酸4-硝基吡啶及产物都是新型非线性光学材料[1]。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围绕提高师专数学教育专业的办学质量和推进素质教育,对师专数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对传统数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改革方案,在教学方法上提出了八条教学原则和培养学生的五个意识,并在教学手段和学生成绩评定方面做了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3.
查晓波 《江淮论坛》2001,(6):100-102
陶渊明躬耕田园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展示了诗人对人生理想不断探求的思想历程.厌弃官场,抛弃仕途是诗人躬耕田园思想形成的标志;躬耕田园,展示美好的社会理想--桃花源,体现了诗人思想由"田园"而"桃源"的飞跃和质变.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镇人口失业结构与结构性失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现阶段中国城镇人口失业结构分析后发现 :低素质人员和因企业倒闭或其他原因而失去工作人员在失业人口中占有较大比重。由于劳动要素流动性低下 ,人员素质不适应转轨时期中国产业政策的调整 ,所以结构性失业是当前我国城镇失业的主要形式。增加职业培训力度 ,建设健全劳动要素市场 ,提高劳动要素流动性是解决中国城镇人口失业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视觉是人们获取客观世界信息的基本来源。英语中许多原本是对于视觉概念域的描述的词语,随着词义的引申和发展,都带有了与思维活动有关的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16.
郭大方 《学术研究》2001,3(5):68-70
中国现阶段的社会弊病腐败与中国二千余年的封建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阐述中共执掌全国政权以后,在"反帝反封建"的历史课题上,有过"防'资'未反'封'"、"固'权'未限'权'"、"'人'治未'法'治"的历史教训,提出反腐败斗争应在思想上以"新"治"旧";机制上以"法"治"人";手段上以"众"治"寡"的主张.  相似文献   

17.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儒家形成了一种恋古情结,其核心是回到三代,并外化成一种方法论.这种方法论直接溶进了中国传统的政治理念与认知方法,知识变成了对历史的精美回顾,其实质是把现实的价值用历史的精神表现出来,让历史成为现实的尺度.从而使中国历史的发展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退着向前走"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围绕中国传统政治合法性的建构以及天、君(圣人)、民等概念的来历、定义和关系,对<白虎通>中的谶纬思想进行了解析,揭示维系天、君(圣人)、民三者之间关系的纽带是以所谓"为民"为核心诉求和表达的政治道德,这样的政治道德也因此成为君权独尊下的中国传统极权政治合法性建构的关键要素,"以德治国"成为中国传统极权政治的主要特质.  相似文献   

19.
采用溯流讨源方法,以《说文解字》为参照,通过考释若干常宁方言词发现,方言词不但能明古训,而且其在系同源,证古音、古形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赵立 《学术探索》2012,(12):108-112
本文重新梳理了孙中山的地方自治思想在1912年前后一段历史时期的形成、变化、发展的过程。孙中山以县自治为基础的地方自治思想,是其民权主义和革命程序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中国结束封建君主专制之后如何走向民主共和政体提供了启发式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