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源自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西方诗学,重视文学摹仿外在现实世界的作用,注重的是文学文本的独立性,而消解、漠视创作主体的独特地位;中国理论界则以"诗言志"这一命题作为中国诗学的"开山纲领",注重创作主体与作品之间的相融与相依,强调"心"与"物"、"情"与"物"之间的相互感应,认为对主体的研究是顺利地进入文本、准确地理解文本的有效路径。从比较文学的跨文化视野来审视理论界关于"作者之死",我们就完全可以以一种超脱的心态来对待这一论争。本文正是从这一视角对"作者之死"这一命题所作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当今万花筒式的社会文化形态,凸显了不少国家和地区混杂的"种族与族性",催生了跨文化诗学。"跨文化诗学"作为伞状概念,不仅给我们提供了跨语境的理论视野,而且它还可以把原来分属不同领域,甚至互不相干的一些理论图式统辖麾下,包括奇卡娜诗学的"新美斯蒂莎"图式、传播学的"周边传播"图式、居间哲思的"林菩狱"图式和少数族文学图式,以及镶嵌型的"唐人街"和"那"文化图式等。跨文化诗学聚焦于文化、族群和身份的混杂性,关注边界、荒界与跨界问题,开启了特殊的学术空间,丰富了后殖民批评、女性主义和帝国研究的思想视野,尤其对族群混杂、身份跨界的文学研究和文化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诗学研究的期待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泱泱诗歌大国,阅读和研究诗歌,自有文字的典籍始,就有零零散散的记录.但站在又一个千年之交的时间高地上回顾几千年的诗学研究、特别是20世纪开始的系统研究却并不尽如人意.就其大端而言主要有一、诗歌起源问题至今含糊其词.二、至今尚无一部完整的中国诗歌通史.三、在研究诗史与诗学的方向、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待改进之处,"沉潜考索"与"高明独断"的功夫还不够.这些工作只有期待21世纪的研究者.  相似文献   

4.
相对主义在跨文化比较研究中的运用尚处在这样一种阶段:作为打破各种中心主义和独断论、唯我论的一种必须采用的暂时性策略.但相对主义又必须超越,因为相对主义事实上可以导出种种变体,以至重新回到之前的研究轨道上,或走到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上来.因此,在比较研究中如何超越相对主义应当提上日程.而厄尔·迈纳提出的"总体诗学"即是对超越相对主义的一种有力尝试.  相似文献   

5.
叶嘉莹从庄子"七窍凿而混沌死"的故事,生发出"七窍虽凿而混沌不死"的诗学理想,这种批评境界和追求,显示出叶嘉莹古典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相结合的批评思路,是叶嘉莹面对现代性的一种抉择,一种应对策略,也是她传承中国诗学传统的使命感之体现.  相似文献   

6.
文化诗学:宏观视野与微观视野的结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该总结文学理论三十年走过的路.我所提倡的文化诗学是:强调语言与意义、话语与文化、结构与历史本来的同在一个"文学场"的相互关系,给予它们一种互动、互构的研究.对于文学来说,语言与意义、话语与文化、结构与历史是两翼,应该两翼齐飞.  相似文献   

7.
相对主义在跨文化比较研究中的运用尚处在这样一种阶段:作为打破各种中心主义和独断论、唯我论的一种必须采用的暂时性策略。但相对主义又必须超越,因为相对主义事实上可以导出种种变体,以至重新回到之前的研究轨道上,或走到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上来。因此,在比较研究中如何超越相对主义应当提上日程。而厄尔.迈纳提出的“总体诗学”即是对超越相对主义的一种有力尝试。  相似文献   

8.
赵炜 《天府新论》2006,(4):134-136
地域文化研究是当今兴起的研究热潮之一,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诗学研究同样也可以吸取地域文化的研究视野,形成新的阐释空间。这将给诗学研究带来新的变革。  相似文献   

9.
10.
徐志啸 《晋阳学刊》2007,(3):102-107
叶嘉莹研究中国传统诗学的重要特点之一是运用西方理论评说中国古诗,其出发点是因为看到一些西方学者和国内的青年学者在诠释中国古诗时往往出现偏误,她觉得有责任做纠偏工作。而在实际评说中国古诗的过程中,她感到运用西方理论评说中国古诗,非常有必要,它有助于对中国古诗的深入认识和理解,特别是在具体阐释分析上,她自己即以比较现代的观点阐释了陶渊明、杜甫、李商隐的诗作及其特征,同时又提出了运用西方理论评说中国古诗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文化批判视阈内的媒介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冬 《北方论丛》2006,(5):57-60
媒介文化大行其道的时代,各种思潮、时尚均不同程度地受到媒介的影响。由于媒介文化属于大众文化,世俗、功利、肤浅、商业化等属性不同程度上消解了传统文化的深邃遂与厚重,产生一系列负面效应不可避免。只有将媒介文化纳入文化批判视阈,才能使媒介受众抵制媒介文化的消极因素。强调媒介文化批判的终极目的是提升广大媒介受众的分析辨别能力,并通过文化批判使各媒介文化主体突出自律意识,进而净化媒介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2.
何婵娟 《兰州学刊》2008,(1):204-208
文章在宋型文化视野中解读刘敞文章,分析宋学怀疑、创新精神对于刘敞文章的影响;分析宋代士风对于刘敞为人作文的影响,并结合宋代的诗文革新运动论述刘敞文章的艺术特色,阐述刘敞对于宋代学术的贡献,总结他学术、文章自成一家之风。  相似文献   

13.
视觉是人们获取客观世界信息的基本来源。英语中许多原本是对于视觉概念域的描述的词语,随着词义的引申和发展,都带有了与思维活动有关的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14.
历史作为一种哲学本体意义上的规定性,它不等同于历史学(历史编纂学)中的“历史”。一般而论,历史学研究,是对象性地认识过去曾经存在的对象的历史领域;而历史性方法则大多是指观察的历时性视角(或过程性人而哲学本体视域中的历史(性),是与辩证法具体的生成性规定一致的。从思想史上看,“历史”作为一个本体性的概念是从赫拉克利特开始的。在他那里,世界的本体是一个永恒的生成过程,赫拉克利特形象地称它为永远燃烧着的“活火”。在这里,生成性一开始就是与辩证法相关联的。可是这种本体意义上的生成性起初并没有被指认为历史…  相似文献   

15.
自世界遗产设立的30多年来,我们看到世界遗产所在地区大大增加了它同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和传播机会,带动了旅游业的兴旺发达。在中国各地也掀起了“申遗”热。《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诞生是20世纪时代觉醒的产物,从文化大背景和思想思潮的角度考察世界遗产,认识世界遗产的文化内涵,探讨其价值,是我们今天正确对待遗产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释义--一种解释学的视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林默彪 《东南学术》2003,(1):100-10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具有解释学意境的文化历史现象 ,涵蕴着中国社会 2 0世纪以来变革与发展历程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实践和文化历史内涵。“中国化”所内蕴的本质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践这两个关系维度上展开 ,构成一种视界融合的互动关系构架 ,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模式向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价值模式的转换和跃迁。  相似文献   

17.
从在场各代的视角来看 ,代际伦理主要是由老年伦理、中年伦理和青年伦理所构成的一种伦理形式。在历史文化境域中 ,代际伦理主要表现为传统伦理、现实伦理和未来伦理的有机统一 ;与此密切相关的是 ,代际伦理还具有深厚的前现代性、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8.
胡作友  邓英 《学术界》2003,(4):189-194
本文从文化的内涵及其本质特征入手 ,论述了语言与文化的辩证关系 ,并就此从三个方面论证了文化对翻译的多重制约性 ,即文化态度制约翻译的动机与文本的选择 ,文化倾向影响翻译中的取舍或删改 ,文化地位制约翻译策略的选择与落实  相似文献   

19.
论一分为三的认识新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分为三是辩证法规律的一种形象表述,这种表达方式是现时代的辩证法的本体论和方法论发展的结果,三分所要体现的是规律的动态展现过程,事物的整体动态的发展观,是对事物的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的克服.一分为三体现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心理等的和谐,人类社会的发展所走向的是一种共存,文明的发展是一种共存;对于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接近的过程,而对于事理的分析是要回到事理本身的,一分为三的规律普遍地体现在它的现象的逻辑、理性的逻辑和实践的逻辑之中.  相似文献   

20.
由古文经学的渊源再论《诗论》与《毛诗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林昌 《齐鲁学刊》2002,(2):100-108
以战国至秦汉的古文经学流传情况为背景,以子夏、李 克、吴起以至《毛诗序》的流传情况为线索,以上博简《诗论》、中山王墓铜器铭文与《毛 诗序》的对比研究为依据,可以进一步证明《诗论》与《毛诗序》之间的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