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亦忧,退亦忧”在范仲淹的情感世界中,最突出的是一个“忧”字。看他在《岳阳楼记》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一连六个“忧”,借楼抒怀,道出了自己那鲜明的忧乐观。  相似文献   

2.
孔见 《中华魂》2014,(21):61-61
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一篇义理相融、富有人生哲理的千古名篇。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这是他自己一生追求的写照,后人也从这里引伸出士大夫应有的忧患意识和为人准则,唤起一代又一代正直的人们忧以天下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3.
每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心潮总是起伏不已。何以如此呢?由于洞庭湖上阴晴剧变,气象迥异的万千风光?抑或迁客骚人时悲时喜的登楼览物之情?这些自然不应排除,但还有更主要的因素在,那就是对一种抱负的感佩: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  相似文献   

4.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幅挂在三一集团执行总裁向文波的办公室右墙上的条幅,显然有座右铭的意思。向文波淡淡地说,这幅用笔如铁而略带拙意的字正是他已经去世的父亲所写。虽然向文波平素放言无忌,但仰视写着北宋中兴名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的条幅,他却是一脸穆然和孤独。  相似文献   

5.
《醉翁亭记》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领导的新政失败,被贬河南邓州.积极参与新政的欧阳修,"慨言上书",一度下狱,后被贬为滁州知州.本文作于他到滁州任上的第二年(1046).他此时的心情和范仲淹应该同样是忧心忡忡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实际上就是以忧愁代替了一切正常的心境,排斥了欢乐.这一点我们在分析<岳阳楼记>时,已经说得很明白了.而欧阳修却没有像范仲淹那样"进亦忧,退亦忧",他在<晚泊岳阳>中这样写:  相似文献   

6.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终生奉行的信条,也是他“古仁人”思想的核心,史家简称为“忧国忧民”,笔者以为“忧国忧民”加上“忧己”才是真正的范仲淹。 范仲淹虽说出身“寒苦”,但毕竟是中小地主家庭、世代书香门第。只因二岁而孤、母改适,家道中落。他接受的仍是封建儒学教育,又受恩于封建王朝,自然要为封建王朝服务。有人说他“到处为人民着想”。笔者不敢苟同:他一生忧国忧民,目的全在“固邦本”、“免祸乱”、“宗社灵长”,保住大宋王朝宗祚万代。 范仲淹对那些因失意而生“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之感和因得意到“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的文人骚客不以为然。他主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应加倍报效国家,为皇上分忧:“忧其民”;“处江湖之远”,也不应考虑个人恩怨,应以皇上为重:“忧其君”。从任司理参军直到徙青州病故为止,范仲淹从没违反过自己的理想。  相似文献   

7.
《阅读与作文》2007,(11):16-18
人生快事,莫如读书,它能让我们识天地之广,晓人生之道;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它是我们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床。[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范仲淹的一生志在致君尧舜。《岳阳楼记》中他“尝求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俨然带有佛家的意味。融合儒释思想的范仲淹为后来的士人树立了“宠辱不惊”的独立人格典范。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和践行大乘菩萨道“悲心宏愿”的最高境界,为世人诠释了“有无之境”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9.
明代养生学家吕坤在《呻吟》中写道:"天地万物之理,皆始于从容,而卒于急促。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从容则有余年。"从容,这种品格需要经过认真培养方可获得。随着从容品格的修养,老年人会变得安详睿智,深明大义,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从而达到健康长寿、安享晚年。  相似文献   

10.
宋代文人投身自然 ,实质上是一种由社会主体向自然主体的角色转换 ,这种角色转换表现为 4个层面 :在行为上诗酒山林、随遇皆乐 ;在心理上“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在思想上“无愧于中、无责于外”;在感情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四个层面归结到一点 ,则是抒写山水 ,营造“心灵屋宇”。文人们在这些“心灵屋宇”中流泄的是真挚的情感 ,人生的顿悟和孤芳自赏的高洁品格  相似文献   

11.
《联对作法》一书之理论部分集中阐述了蔡东藩的联律观。其“偶句”主要讲对联应讲求传统对仗 ,个别地方为“不以文害词”可以适当放宽 ,但对“自对”未能认识完全 ,容忍某些因“集古仿古”而失对者亦不妥。“修词”讲对联之写作应切题切时切地切人切事 ,兼及“文境”。“谐音”揭示了对联声律规则马蹄韵的锥形 ,只是每边一到四句贯彻尚不彻底 ,五句以上的规则则完全没有弄清  相似文献   

12.
《记王忠肃公翱事》“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一句,课本将“相得”一词译注为“相处得很好。”只要稍加注意,就可发现原文中并无词与注文中的程度副词“很”相对应。《古代散文选》则处理不同,它是将句中的“甚”字与“相得”连在一起,合注为“相处得很好”。拿课本和《古代散文选》两种注法相比较,我倒觉得《古代散文选》的注释要妥当些。  相似文献   

13.
<正> 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曹刿论战》一文中,有“公与之乘”一句,我对课文后边关于此句的注释有异议。请看课文后边的注释:[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代词,他,指曹刿。(见初中课本第五册)很显然,此句的注释是把“乘”当做动词“乘坐”讲了。我以为有不妥之处,因为“乘”(shèng)在古代是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  相似文献   

14.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陈欢: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毕业生,现为上海市医药学校药学部副部长"我觉得作为老师最重要的就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说起教师这个职业时,陈欢略带严肃。尽管外貌上看起来比较年轻,但她已经是上海市医药学校药学部的副部长了。在管理学生和工作上,拥有自己的处事风格,显出与自己年龄不同的沉静与干练。  相似文献   

15.
《吕氏春秋·察今篇》有这么一句话:“见人方引嬰儿而欲投之江中。”其中,“引嬰儿”之“引”是怎样一种动作?旧注本原无解释。中华书局出版的王范之《吕氏春秋选注》释此“引”为“牵”,而中学语文课本选入此文时,亦把此“引”字注为“牵引”。此实不妥。许慎《说文解字》:“牵,  相似文献   

16.
<正> “仆又佴之蚕室”语见司马迁的《报压安书》: 李陵既生降,隤其家声,而仆又饵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悲乎!悲乎!上引文字,系据萧统编的《文选》。其中“仆又佴之蚕室”一句,《汉书·司马迁传》作“仆又茸以蚕室”。此句文字略有出入,注家解释颇殊。《文选》李善注引如淳曰:“佴,次也,若人相次也。人志切。”五臣注因袭并补充李善注云:“佴,次也。蚕室,汉行割刑(引者按:谓腌割之刑,即腐刑,亦曰宫刑)之室,使其避风养创者。言  相似文献   

17.
庸圭璋先生《词话丛编》在标点上,存在问题较多。刘石同志在《<词话丛编>标点异议》一文中,指出该书“标点体列混乱”、“标点体例不当”、“断句标点错讹”(见《山西师大学报》1991.1),所见极是。读了刘石同志文章以后,我又检出该书标点不妥之处32例,草成《<词话丛编>标点异议拾遗》,寄《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今又发现标点错讹一例: 承班词较南唐诸公更淡而近,更宽而尽,人人喜效为之。如“相见绮筵时。深情黯共知。难  相似文献   

18.
28 .卷三五四《余传》 (P11170 )载 :“居三月 ,进给事中、殿中侍御史。毛注建议罢增石炭场 ,驳其非。”按 :据原文标点 ,余是升为给事中后又升殿中侍御史 ,显然有误。因为 ,给事中为正四品高官 ,殿中侍御史官仅七品 ,怎么会由给事中“进”为殿中呢 ?其实 ,殿中乃毛注的官衔 ,所以原文标点应作 :居三月 ,进给事中。殿中侍御史毛注……。 (毛注履历见《宋史》卷三四八本传。)2 9.卷三八九《袁枢传》 (P11936 )载枢进言 :“威权在下则主势弱 ,故大臣逐台谏以蔽人主之聪明 ;威权在上则主势强 ,故大臣结台谏以遏天下之公议。今朋党之旧尚…  相似文献   

19.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仍然选用了韩愈的《马说》。其中“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一句,历来被认为教学难点之一。特别是“鸣之”二字,释法已有好几种[注]。因为“之”是初中文言教学的重点,所以我觉得有必要进一步探讨“鸣之”。最初,有人认为“呜之”是“之鸣”的倒装,“之”指代千里马。这种讲法不合古汉语倒装规律,是把语义与语法混为一谈了。后来有人认为“鸣之”与前面两句中的“策之”“食之”相照应,是动宾结构,意思是使它鸣叫(使动用法)。这种讲法在语法上似乎有道理,但在语义上经不起推敲。  相似文献   

20.
可能是因为我不会爱,或者是将心冷冻接受不了爱,也可能我本来就是冷漠的化身吧!因此,我成了一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怪人。可不知为什么,在老师要求写影评时,我选择了它——《喀山孤女》。《喀山孤女》是一部外国影片,讲述的是一名即将进入新婚殿堂的孤女在报刊上寻找她那从未谋面的父亲。谁知,在圣诞之夜,竟有三位“父亲”来到她家认女儿。因而引出了一大段争女的故事。这个世界真是太大了,美丽的东西又太多,而我们的生命又是那样的短暂。我们来到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上,总想在这昙花一现的生命中拥有幸福。所以,我们就如上紧发条的小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