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步伐不断加快,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成为城市中一个新的群体——农民工。他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很匮乏,特别是对于从小生活在城市的农民工子女来说,其处境更令人担忧。他们生活在城市,无法适应农村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同时在城市又无法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没有归属感,可以说是游离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群体。本文针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的生存现状,分析其生存困境,以及他们对这一困境的反抗或者说是宣泄方式,并试图找到解决方法,以期改善他们的生存环境,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国家政策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要接纳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农民工家庭的高度流动性以及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性使得农民工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后面临新环境和学业适应等方面的问题,本文基于社会融合理论,研究农民工子女文化融合教育问题,分析当前农民工子女入校后的教育现状,建议学校对农民工子女的心态由"救济"转变为"服务",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文化融入,在具体实施中进行教师培训,建立流动性成长记录袋,成立相关咨询机构,促进其教育融合,更好地规划农民工子女的未来。  相似文献   

3.
李琳 《社会科学家》2012,(2):151-154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里接受教育,这些孩子对城市教育的适应性问题已经吸引了包括教育工作者在内的多方面的关怀,适应城市学校的学习生活要迈出的第一步就是语言的适应,即从家乡话转入普通话的适应。在对某城市小学一年级的抽样调查后发现,方言已经成为了这些小学生为适应城市教育而必须跨越的第一道门槛,而且这道门槛也对在城入学的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影响。加强对在城入学的农民工子女的普通话训练并帮助他们树立积极、乐观的自信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刘明先 《理论界》2007,(8):125-126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不再只是一个城市边缘群体的教育问题,而是一个潜在的社会问题,成为城市安全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必须通过政策倾斜和制度安排来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的平等受教育权。  相似文献   

5.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90后那些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他们对农业生产活动并不熟悉,对农村生活也日渐陌生。进城务工之后他们的生活环境和就业经历与城市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意识和行为看起来已接近于城市人,但实际上他们的思想认识、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都与城市人口有很大差别。随着新生代农民工越来越多的涌入城市社会,解决他们的归属感问题变得就更为重要。因为这不仅可以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也可以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子女[1]入学问题,是伴随着城市农民工的出现而出现的。据权威估计,目前我国城市农民工人数已超过1·2亿。而随父母亲进城的农民工子女有近1500万,其中绝大多数处在学龄期。湖南是农业大省,农业人口比重大,在城市化进程中,进城农民工数量也将越来越大。据湖南省2003年统计资料综合分析,省辖11个城市[2]农民工数量有450多万,而随其进城、处在学龄期的子女数量有近50万。农民工子女已经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受教育群体,在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适应社会人口流动的接纳性教育体系的背景下,日益增长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需求已经对现行的教育体制提…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教育过程中的社会融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民工子女在进入城市学校之后的教育过程中的融入困难成为当前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这有着深刻的体制、政策、文化和个人等多层面的原因.为此,应从城市教育一体化和均衡化发展、完善教育政策、提高农民工子女与城市社会的多元文化整合、促进农民工子女对城市教育的主动融入、设立学校社会工作者岗位等多个层面入手解决农民工子女在教育过程中的融入问题,促进其在城市教育中的社会融入.  相似文献   

8.
城市性与农民工的城市适应   总被引:59,自引:0,他引:59  
城市有着不同于农村的文化特质、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农民工作为城市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在以“城里人”为参照群体 ,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的社会过程中 ,会选择改变自我 ,融入城市社会和在城市重建乡村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两种模式 ,全社会应采取措施使农民工阶层选择前一种模式 ,尽快完成在城市的适应过程 ,实现向市民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新生代农民工与社会稳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新出现的一个特殊而又极为重要的庞大群体,他们的文化程度有了显著的提高——近50%的人接受过中高等教育,渴求彻底地融入城市生活,然而城市还没有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在这一矛盾的前提下,社会的稳定受到了挑战。新生代农民工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在面对外在客观环境、自身价值定位及切身利益实现的诸多现实问题时,他们对社会稳定具有双重影响的作用。因此,探索新生代农民工与社会稳定的关系,有益于我们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10.
胡杰成 《兰州学刊》2012,(6):122-128
文章提出了农民工市民化过程的互构机制,并以农民工就业为例,展现了这种互构机制的具体运作。认为,制度安排、经济环境等结构性因素既限制着农民工的城市适应行动,也为之提供着有利条件和空间;作为主体行动者,农民工也不是完全被动的,他们的适应行动既再生产了原有的结构环境,也推动了结构的变迁,拓展着自身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而变迁了的结构又成为农民工适应行动的新的环境。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正是这种农民工与社会结构密切互构共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刘丽 《河北学刊》2012,32(4):118-122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中国农民工群体的主体.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成长的文化背景不同,他们更渴望融入城市社会,但受相关制度和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城市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排斥现象依然存在.这种社会偏见和社会排斥现象的存在极易导致新生代农民工的“内卷化”倾向,从而影响其市民化进程.新生代农民工的“内卷化”倾向主要体现在社会交往、社会流动和社会认同三个方面,而“去内卷化”的路径应从确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改革相关制度及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城市适应力等方面加以探求.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入城,面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社会融入问题,社会工作有必要以其独特的个案、小组、社区和行政工作的介入模式,帮其建立和完善"三位一体"的社会支持网络,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入。  相似文献   

13.
房彬 《兰州学刊》2014,(7):99-103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农民工队伍的主体,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城市融入进程中,他们的乡土观念、消费观念、价值观念都发生重大变迁。与城市文化的接触是新生代农民工观念发生变迁的重要原因,具体而言,第一,城市较为发达,城市文明对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强烈的吸引力;第二,新生代农民工面临良好的政策环境,这有利于他们的城市融入和观念变迁;第三,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接触相对广泛,并且他们能够自我调适,逐步适应城市社会,在此过程中,他们的观念也随之发生变迁。  相似文献   

14.
段学芬  王瑞娟 《学术界》2012,(11):156-168,286
农民工的城市生活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既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一种主观的评价。换言之,农民工能否自觉形成对城市的心理认同,并完成从社会生活、行动到社会心理的市民化,不仅与社会制度、政策和农民工的城市物质生活状况有关,也与他对城市及城市居民的认知与评价有关。概括而言,农民工的城市知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农民工对城市区位的感知印象、对城市居民的感知印象,以及对相关的城市制度、管理体系的感知印象。另一方面,农民工的城市生活感受,即他们对城市生活的满意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他们对城市的认识,并影响着他们对城市心理认同。  相似文献   

15.
从社会资本视角透视城市农民工就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赵立新 《兰州学刊》2005,(5):258-260,282
脱离熟人社会的城市农民工在就业环境没有改善的情况下,其社会资本存量明显下降,这不仅影响到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和生活质量,而且必将影响城市化进程.为了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和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化进程,必须全方位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环境,提升农民工的社会资本存量.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群体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化,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涌入城市,他们虽在城市工作、生活,却不能成为城市市民,而是以流动人口的身份长期存在.在从生存向尊严保护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和社会已经不能用那种“恩赐”心态对待农民工群体,同时,农民工群体已不再是消极地等待,而是要通过他们积极地参与影响政府的决策和制度安排,使政府在进行社会利益格局的设计时作出有利于他们的决定,并使之制度化、法律化.只有农民工群体应有的利益得到认可、保证,他们才能成为社会的和谐力量.  相似文献   

17.
青年农民工主观生活质量满意度评价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焦亚波 《兰州学刊》2009,(6):117-119
青年农民工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但是他们融入城市过程中遇到重重阻碍,他们的主观生活质量值得社会关注。文章基于2006年上海浦东新区农民工生活质量调查数据,运用满意度测量工具对青年农民工主观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37.0%的青年农民工对自己的总体生活质量表示满意,青年农民工的婚姻状况、月平均收入和居住类型因素对其生活质量总体满意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教育救助是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生活中的主要社会救助需求.基于发展型社会救助理念,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救助包括经济和社会两个层面的需求.由于政策的缺失和传统教育救助理念的弊端,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救助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政策的完善和教育救助理念的更新都呼唤社会工作的介入.社会工作的介入需在其与教育救助之间的价值契合性基础上,找准介入的关键内容及适切的层面,利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发挥社会工作者的功能角色,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救助过程实施介入,以满足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多层次教育救助需求.  相似文献   

19.
两栖型城市化的五大弊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城乡户籍分割体制产生的两栖型城市化格局.使农民工在城镇就业处于要素禀赋与制度禀赋双重弱势地位.并影响其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遏制了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发展空间,妨碍企业新一代劳动者专业技能的提升;亿万人口长期流动性工作和生活,导致众多要素长期纯流动性消耗和农村较多房地产闲置并存,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背道而驰;低收入、无保障的庞大流动性人口持续存在.加大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因而,只有全面、深刘认识两栖型城市化诸多弊端,尽快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才能实现城市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融入城市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尽管农民工要达到与城市的实质性融合,还存在着诸多的困难和阻碍因素,但是农民工进城后与城市居民的融合,是城市秩序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使农民工群体尽快融入城市生活、实现与市民的良性互动,才能在未来几十年里,使我国城市中将长期共存的两大群体——城市居民和农民工——相互适应、协调一致、共生共享。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农村的跨越式发展和城市的稳定,从而加速城市经济的发展与我国城市化、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