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文魁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5)
赵青勃(1921—1991)是国内外有影响的诗人。早在1942年,他就追求进步,开始了文学活动,写了不少反映人民疾苦的作品,发表在臧克家、程光锐主编的报纸副刊上,被艾青誉为抗日战争中收获比较大的诗人之一。司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中把田间、青勃列为专节介绍。朱自清在《今天的诗》一文中对他的《叩》也给予了好评。他一生著作甚丰。解 相似文献
2.
3.
韩少功视写作为奔赴精神家园的途径,纵观其三十余年的创作历程,他不断地在学习、创新、运用各种创作方法,创作出一系列优秀的小说作品,从"知青文学"到"寻根文学",再到文体探索与世纪初的"新乡土文学",韩少功创作道路发生的转变引导着文学界的思考方向和写作热潮,探析韩少功小说的创作道路成为了解其个人和整个文学界发展轨迹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侧面。 相似文献
4.
论陈映真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陈映真是台湾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家之一。他在以许南村为笔名的《试论陈映真》一文中说:“在每一历史时期中,人们总是在各种艺术作品中寻求他们生活中最急切的诸问题的解答;寻求指导他们的人生的理念,寻求他们起而变革生活和世界时所能信赖的认同的人物底形象;寻求经过各种艺术形式集中起来的民众自身的愿望和心声。”一切文化工作者应当“为更好、更合理的明日贡献力量”。陈映真在艺术创作上努力实现他的追求。他以自己对生活的独特发现,排击旧物,催促新生,艰苦地寻求台湾社会和台湾人民的前途。他的作品散发着台湾的泥土气息,蕴含着爱国爱民的胸怀。 相似文献
5.
熊穗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
叶圣陶是以小说家的身份步入文坛的,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著名作家之一。与其他作家相比,他突出的贡献在于他是中国现代童话这块处女地的少数几位拓荒者之一,他的第一部童话《稻草人》堪称我国童话创作的一座里程碑。“五四”以前的儿童读物,如《三字经》。《千字文》、《圣谕广训》等,大多充塞着“圣贤大道理”的枯燥t)l诫,将儿童视为“缩小的成人”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那时是没有真正的儿童文学的,更不用提童话创作了。“五四”时期是我国儿童文学觉醒与发展的时代,从1921年至1931年,叶圣陶先后创作了近四十篇童话… 相似文献
6.
郁达夫的创作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仲济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59,(3)
一郁达夫是怎样一种人呢?有人說苏曼殊的生活比他更浪漫,而他的作品比生活更浪漫。这話是說,他在生活上并不象作品描写的那末浪漫和頹廢。匡亚明說,“他的日常生活,就我所見到的,也都和常人一样,并不显示着反常的浪漫和頹廢。倒是在言談之間,显示出他是深于世故,而能应付世故的一个人。”“富于热情的他,在根源上还是有着冷靜的識力的。他不会取巧,不愿投机,处处地方,都保持着相当的純洁。” 相似文献
7.
师陀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5)
诸位同学,诸位朋友,你们全是大学生,个别人可能已经大学毕业,做了研究生,我是不配向你们讲什么话的,我没有进过大学的门。不管是大学生、研究生,全是我的老师。我比你们多吃几年饭,这算不上什么光荣,你们的社会知识可能比我丰富得多;只是你们叫我来讲,我只好来讲了。 我是倾向共产党反对国民党的。这一点由我最初的笔名,一九三一年冬天写的头一篇稿子署名芦焚就可以看出。芦焚是英文的音译,是我从英文字典上查出来的,意译就是暴徒。请大家不要用现在的眼光看待“暴徒”两个字,“四·一二”蒋介石背叛革命后,吴稚晖又 相似文献
8.
毛策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3)
陈学昭,原名陈淑英、陈淑章,1906年4月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盐观镇。她是经受过“五四”运动洗礼,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代作家”之一。一陈学昭是1924年开始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当时,上海《时报》在元旦增刊上征文,题目是“我所希望的新妇女”。正逢青 相似文献
9.
论沈从文家世对其创作道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献文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1)
论沈从文家世对其创作道路的影响黄献文不少论者都谈及沈从文的“自卑情节”,认为“自卑情节”对其创作道路和作品风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①,这是对的。但若进一步问:自卑情节又缘何而起?自卑感的产生要有一定的“落差”和“参照系”,这“落差”和“参照系”是什么?在... 相似文献
10.
韩立群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4)
一个乡土作家的生命之根总是深扎在他出生的乡土里,也就是将自己的生命同乡土的自然界与人生世界同化。二十岁以前的沈从文所经历的人生历程,就正是这生命与乡土同化的过程。从人的个体生命发展历史来看,人对于客观世界的接触与了解,都是首先从自然领域开始而后进入社会领域的。因此,童年时代的世界主要是自然世界。正是在这里表 相似文献
11.
余学钧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2,(2)
生活,犹如深峡的急流,昼夜如斯,奔腾不息;犹如林中的晨露,在阳光下闪烁生辉,变幻无穷。它既是文艺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又给文艺家留下了不可穷尽的奥秘。生活的发展,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艺术家带到不断更新的天地,促使着他们去探索,创造,而这种探索和创造的宝贵结晶——优秀的文艺作品,又反过来启迪着人们的思想,加深人们对生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刘卫红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3)
小说《维莱特》是夏洛蒂·勃朗特的绝世之作,在国外文学评论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我国却鲜为人知。通过两方面来分析这部作品的创作由来,并从中感受作者的心境以及小说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黄曼君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4)
中国新诗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郭沫若,于一八九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诞生在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一个地主兼商人的家庭里。郭沫若的童年是在清帝国日益腐败,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紧,旧民主主义革命浪潮日益高涨的年代里度过的。他不仅在年幼时诵读《诗经》、《唐诗三百首》等的基础上,对《庄子》、《楚辞》、《史记》、《西厢记》等古典文学作品作了广泛的涉猎,而且,还有机会阅读了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的政治论文、译著,以及林纾译的《迦茵小传》、《茶花女遗事》等小说。在民主主义思潮的启迪和影响下,他以“极浓重的民族感情、极葱茏的富国强兵的祈愿”迎接了辛亥革命的到来。这个革命虽曾给他以短暂的兴奋,而革命后的混乱局面却给他带来极度的失望和苦闷,使他产生了离开四川,走出夔门,在广阔的天地里“奋飞”的愿望。 相似文献
14.
王建中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3)
在我们的作家群中,有一批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引下成长起来的后起之秀,李云德同志就是这后起之秀中的一员。他从不懂得什么叫文学创作到写出第一篇小品,从写短篇、中篇到写多卷本的长篇巨著,从业余创作到从事专业创作,每走一步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也感受到党的温暖和新生活的甜美。当前,研究李云德的创作道路,对于青年作家的培养与提高,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曾大兴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
柳永是北宋词坛第一个卓有建树的大词人,他不仅第一次创造了大量的新声慢曲,使之与晚唐五代以来一直处于正宗地位的令曲小词双峰并峙,平行发展;而且以开拓者的雄健气魄,不顾封建正统文人的轻辱和讪谤,把词这种本来发轫于民间的通俗文学,从上流社会的歌筵舞席再次引向勾栏瓦肆、山程水驿乃至一切有井水的地方,扩大了它的社会基础,丰富了它的美学风貌。这些成就的取得,诚然有着历史的、时代的和个人的多方面的原因,而其中最为意味深长的,则是他那独树一帜的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16.
早在十年以前,当周克芹以一部长篇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震动文坛,使这位长期在农村坚持业余创作的作者一跃而成为当代中国的著名作家时,我们当时就认为,周克芹走过的艰辛而曲折的文学创作道路已经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新鲜的宝贵经验。就在那时,也就萌发了系统地总结周克芹的文学创作经验的初衷。但是,这个愿望一直 相似文献
17.
18.
张道葵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7(6):22-25
谢道弋先生在古稀之年,仍奋力笔耕,以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艺术经验,创作了洋洋洒洒近六十万字的长篇小说《躁动》,令人欣佩。小说以抗日战争胜利到解放战争时期一个小镇的斗争生活为辐射点,广泛而真实地反映了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风云变化,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洋溢着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甘屈辱的民族意志,继承了五四以来新文学的优秀传统,沿着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迈进。真实,是艺术的生命。无论是短篇小说还是长篇小说,均离不开生活真实的基础。当然,我们所理解反映在文艺作品中的真实,不是生活现象的如实记录,也不是浮光掠影式的… 相似文献
19.
张德丽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
本文认为:肖红小说创作道路,可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和中期呈上升发展阶段,显示了较强的时代意义,后期因心境的凄楚和思想的矛盾,抗争进取精神明显地表现出痿缩的迹象。但她仍不失为一位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家。 相似文献
20.
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斯美塔那的故乡是捷克的一个不大的小城里到米土。他1824年3月2日出生在一个啤酒酿造工人家庭。其父是一位有强烈爱国主义信念的人。虽然当局禁止捷语,但在斯美塔那家中却只讲捷克语。他从童年起就用本民族语学习文章,并把解放自己祖国的幻想做为信念深深地铭记在心里。他父亲结交了许多朋友,其中有一位是著名的捷克艺术大师安东尼·马切布。从他们的谈话中,他了解到有关捷克人民解放运动历史的英雄史绩。这种环境对幼年斯美塔那的成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