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科学技术发展和“人-自然”道德调节的动态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同状况决定了“人 -自然”道德发展的不同阶段 ,“人 -自然”道德又对科学技术发展的类型、方向、速度和规模进行选择、控制和推动。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绝对性 ;“人 -自然”道德的调节作用具有相对性。因此 ,在科学技术发展与“人 -自然”道德调节这两者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动态平衡 ,切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马克思对人与科学技术的理解入手,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的社会现实体。在一般社会财富创造中,活劳动的作用趋于零,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科技在生产上的运用。因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包含着“人的因素第一”的意义,是对“人的因素第一”的发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包括四个基本观点:一是科学技术作为知识体系,分别并且相对独立地存在着;二是以世界的形成过程和构成作为科学技术分类的客观原则,在人从事的所有横向活动中,自然科学技术、人文科学技术、社会科学技术三者“同时存在”与“同时变化”;三是全面科学技术纵向发展中的“不同阶段”之间形成反馈环节;四是科学技术整体发展呈现为“动—静—动”的无限序列。领会并落实马克思的“全面科学技术观”,可以推动“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战略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4.
对生产力发展动力问题的研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囚素。这是值得商榷的。首先,这种观点颠倒了生产力中“人”和“物”的关系。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体,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居主导地位。在“人”和“物”的区分中,科学技术属于后者,因为它也是人创造并为人所运用的,认为科技决定生产力的发展,就是主张“物”支配“人”。其次,这种观点,忽视了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最后,这种观点混淆了对生产力的经济学含义与哲学规定的界限。从经济学的观点看,把科技视为生产力发  相似文献   

5.
科学技术政治霸权的进程及后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的政治霸权,历经一个从物质生产领域到精神生产领域、再到上层政治领域取得话语霸权的过程.科技政治化是科技异化的一个怪胎.科学技术政治化破坏了科技与政治的独立性,扭曲了科学技术的本性,导致科技、政治、经济职能混淆,影响科技、经济、政治的正常发展.科技政治化颠倒人与工具的关系,最终异化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民族高校树立“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内涵是以人为核心、以人为基础、建设人本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发展人;其活动特点是情感化、生活化、平等性、自主性、针对性、开放性,文章探索“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种方法。“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观的提出,对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包含着丰富的政治哲学内涵 ,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哲学。其“执政之基”论、“政治文明”论、“执政为民”论等思想观点继承与创新了邓小平政治哲学 ,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规律的认识 ,丰富与发展了邓小平“民本主义”的执政理念与政治价值观 ,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8.
哈贝马斯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理论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哈贝马斯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为了论证科学技术在现代已成了意识形态,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起着“合法化”、“合理化”的作用。他的“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理论”尽管揭露了科学技术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种种不良社会政治后果,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由于全盘否定科学技术的进步的社会效应,并赋予科学技术一种“原罪”的性质,所以从整体上说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求全党必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这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个重大课题。但如何做好这一工作呢?鉴于此,笔者浅谈一下自己的认识和感想。 一、进一步加强和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李瑞环同志指出,我们应该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有一个比较稳固的科学认识。可以说,这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群众、向群众贯注进步精神的工作。马克思主义不可能在人民群众中自发地产生,只能通过宣传教育进行灌输。多年来,由于“左”的右的主要是“左”的错误的干扰破坏,加之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宣传蛊惑,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形象被损害了,作用被扭曲了。应该说,这是头些年“一手软,一手硬”错误的一种思想根源。因此,必须从正本清源入手,来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第一,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地位作用,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的需要所决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起主导作用的能动因素。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是人创造和运用的。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在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性,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奋斗精神和创造性,开掘、提  相似文献   

10.
目前STS研究中存在的无向化、无心化、边缘化、神秘化等问题,为此提出中国马克思主义STS研究范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STS研究范式内涵是: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通过形成科技生产力、构建与当代科技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形式等同社会发生作用。要充分发挥中国马克思主义STS范式的解释功能,研究科学技术如何通过转化形成生产力;研究科学技术如何通过形成生产关系对社会经济形态发生作用;研究如何通过与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结合发挥科学技术对社会政治形态作用;明确通过“中国梦”的实现条件,发挥科学技术对社会意识形态的作用。通过这些努力,解决STS研究的“边缘化”“无心化”“无向化”和“神秘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是政治文明进步的杠杆,在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的进步中,科学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政治家是政治文明的总设计师,是政治意识文明的倡导者、政治制度文明的建立者和政治行为文明的发起者。政治家在决策中同样受到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同时对科学技术作用于政治文明的机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维新运动时期的科学教育是和维新变法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维新派极力提倡“西学”,认识到学习自然科学的重要性与科学技术对促进社会生产发展和改变政治体制所具有的推动作用。维新运动作为一场政治运动虽告以失败,但作为科学发展史的一个环节,这一时期的科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制度主义与政治学的“联姻”是新制度主义发展的必然。政治学中的新制度主义首先表现为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的国家理论,而新制度政治学的兴起则弥补了新制度经济学国家理论的缺陷。处在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的中国制度变迁的经典案例为政治学中的新制度主义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为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相似文献   

14.
“科技强国”是我国迈向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抉择。当前,科技已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资源,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社会结构的变迁;科技发展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事业,不仅需要加强科技研究和开发方面的“硬”件建设,也需要通过科学精神方面的“软”件建设,促进科技强国战略的有效实施;科技资源既是财富源泉又是公共品,它是提升产业的主要支撑,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并且作为公共品是经济社会的发展的前提。迫切需要公共政策对科技发展予以支持与调节,进而促进科技、经济、社会的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5.
科学分为科学自身与科学的环境。科学自身具有主体间性。科学自身的经验实证性要求技术创新以满足理论的检验 ,从而科学渗透了价值。科学、技术与社会通过涌现生成一个复杂系统 ,于是科学产生了不等于科学自身的性质 ,使科学定律渗透了价值。科学向技术转化存在合法性问题 ,是否合法与价值有关。原子弹的研制过程表明 ,科学、技术与价值之间是紧密联系的。  相似文献   

16.
政治学是政治现实最直接的反映。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日益明显的发展趋势给政治带来的巨大变化 ,也必然引起政治学范式及其研究的重大变化。从以阶级、阶级斗争和革命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政治学向以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政治学转换 ,是当代中国政治学发展最集中的体现 ,也是当代政治现实最迫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近代第一次科学革命以来,先后出现了四个国际科学活动中心国家和两个世界性霸权国家,由于这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显示出国际科学活动中心周期与国际政治世纪性规律具有统一性,科学技术通过科技强国律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国际政治格局。  相似文献   

18.
科技与诗 (艺术 )的关系问题 ,是近代中外学术界十分关注、众说纷纭的问题。瑞恰慈在 2 0世纪 2 0年代 ,发表的《科学与诗》等著作 ,根据当时心理科学方面取得的成果 ,论述了科学发展对诗及诗歌研究的影响。文章以韦勒克对瑞恰慈在这方面的否定性批评为线索 ,试图重新估量瑞恰慈理论的历史与现实价值及其失误。认为 ,关注科技发展对艺术的积极影响是人文学者不可推卸的职责。文章还对《科学与诗》在中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指出中国学术批评在形而上方面的贫弱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9.
在新中国技术观的形成过程中,权力的集中使政治精英拥有权力话语;学术研究的不充分使学术共同体在论证、诠释、放大精英技术观的层面上发挥着社会作用;而公众对政治既敏感又不积极参与的态度及其科学素质的低下,使其在国家技术观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十分微弱.由于中国技术观自上而下的形成过程,在新中国技术观的研究中,精英途径居核心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