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必然带来文化心态的变化。探索文化心态及其转型机制,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试就此做些尝试。文化心态及传统文化心理积淀文化心态即文化心理状态,是社会成员普遍具有的心理状态。它属社会意识范畴,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文化心态直接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是一种不系统的、不定型的、自发的反映形式,它不以理论的形式存在,而是表现为感情、习惯、成见、信念、观念等等。一定社会的文化形态决定其文化心态,文化形态的方方面面像经济、政治、法律、道德积淀在人心,就会形成一种巨大的精…  相似文献   

2.
当中国的政治和经济改革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逐步展开和深化的时候,个体经济也以不可抗拒的力量相伴而生并蓬勃发展,它已日益成为我国经济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由于我国的个体劳动者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他们的文化心态也就必然带有自己的特色,而这正是我们怀有强烈的兴趣并试图通过调查来弄清楚的课题。我们希望通过调查来弄清个体劳动者的所思所感,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生活观、社会价值观、知识文化观,他们的业余爱好以及参政意识等,揭开蒙在他们心灵上的神秘面纱,并澄清社会对他们的不  相似文献   

3.
<正> “五四”新文化运动实际上是以西方文化为主体而掀起的文艺复兴、思想启蒙运动,西方各种“思潮”、“主义”大量涌进,迫使这一代知识分子不得不在中西文化交汇中,重新组合自身的文化心理结构。有的以“全盘西化”为主体形成“西式”文化心态;有的以“东方精神文明”为主体形成传统文化心态;有的以“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形成“中西合壁”型文化心理结构。老舍没有赶上这一代知识分子在金戈铁马、大浪淘沙下所作的文化心理选择,他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落潮的情势下登上文坛的。这就决定他在登上文坛的同时,就带上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的北京中央公园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公共空间。它为民国文人交流学术思想、建构文化沙龙提供了优越条件,又是民国文人发生浪漫情事、表达故园之思的寄情场所。由于文化立场不同,各类民国文人对于中央公园产生了不同的精神映像,从中可以透视民国文人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5.
赵吉惠  赵海 《唐都学刊》2001,17(4):94-95
文化心态是思想观念的具体表现,乃人文建设的根本问题、核心问题。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逐渐形成一种共识,认为西部地区思想观念的落后,是影响西部大开发的主要障碍之一,应该更新观念,调整心态,心理建设的视角,“升华现代陕西人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6.
蒋毓新  李晔  王颢 《社科纵横》2013,(9):171-173
高校学生社团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论述了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针对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进一步推动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从而促使高校学生社团工作取得新的突破,适应文化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潮流。  相似文献   

7.
韩鲁华 《唐都学刊》1995,(2):13-16,27
本文从贾平凹、路遥的创作实际出发,对他们的创作心态及其原因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二人同属黄土型文化心态这一大的范畴,但是,在具体的创作文化心态构建上,又有着差别,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地域环境、文化习俗、对民族文化传统的侧重点以及家庭环境与个人经历上的差别等.  相似文献   

8.
由于历史、意识形态和青春期的原因,王蒙早年选择成为革命知识分子,树立了坚定的理想主义,以后的政治运动曾一度使其心态失衡,身份认同产生过迷失,但坚定的革命认同始终在他身上打下不可磨灭的烙印,成为他创作的整体精神之根。  相似文献   

9.
王志耕 《求是学刊》2004,31(6):111-113
在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曾经是一门“显学”。特别是上个世纪 80年代 ,文学研究界热点话题层出不穷 ,以至于许多从事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甚至自然科学的学者也纷纷著文参加文学理论的讨论。然而 90年代中期以来 ,这门学科却渐渐沉寂下来了 ,不仅不再出现热门话题 ,不能形成有影响的学术讨论 ,而且大批文学理论的研究者争先恐后地逃离自己耕耘已久的园地 ,向四处出击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令人兴奋的是 ,最近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界又出现了久违了的热闹局面 :学术会议相继召开 ,讨论文章不断见诸报刊杂志。然而令人沮丧的是 ,这次讨论的核心却是文学理论存在的合法性问题。人们关心的是 :面对大众文化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等泛文化现象的冲击 ,纯文学日益边缘化 ,而且被边缘化的文学也不再坚持以往的创作模式 ,而是进行着前所未闻的新尝试 ,诸如身体写作、下半身写作、美女写作、美男写作等等 ,新花样不胜枚举。在这样的情况下 ,传统的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如何应对呢 ?人们发现 ,对于这些新的、可以被称为消费文化的现象 ,从西方引进的文化研究似乎更具有解释的有效性。于是有人认为文学理论已经死了 ,应该让位给文化研究了。也有的学者认为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依然有自己存在的理由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核心内容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天人合一”的原型意象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思维模式;以“中”达“和”的“中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以中华文化基因为理论基础,对北京中轴线的文化内涵进行根本性剖析,力图深化北京中轴线申遗的理论依据与价值内涵。一方面,对“中”的字源及“尚中”思想溯源,以阐明历代都城营建中轴线的发展脉络蕴涵着崇尚“中和”的价值基因;另一方面,探究“礼贯天人”礼法制度的逻辑演进,进而阐明北京中轴线上的礼制建筑是“天人合一”思维基因的物化载体。北京中轴线的当代价值体现为其承载的人文精神,以及通过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的双重逻辑构成整体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1.
文章详细考察了卢卡奇早期理论创作,即其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之前的理论创作,尤其是其对艺术、小说、戏剧等的研究。作者指出,卢卡奇在其从事理论活动的初始就把解决资本主义文化危机作为旨归;他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并非一种断裂,而是为这一理论旨归寻找现实载体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男女平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俊修 《社会》2003,(5):4-8
男孩和女孩从出生的一刹那起,就注定了要在世界上扮演不同的角色。实际上,男女两性的关系是世上最简单又最复杂、最表露又最微妙的关系,没有哪位哲人能够给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男女关系模式,但有一点却是有目共睹的:女性相对男性地位的不平等在世界范围内是个普遍存在。本文利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从性别差异和性别意识入手,探讨了两性不平等的现状及其成因,得出通往男女平等之路仍是一个漫长里程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张锡勤对中国传统道德诸规范的内涵及演变进行了系统梳理阐释,对中国传统文化变迁的历程以及近代的文化革新有深刻的认识,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立场,关注当代中国社会的精神状况,探讨新的历史条件下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路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尚新建 《求是学刊》2006,33(2):38-42
哲学文本翻译的最大困难在于哲学语言的涵义多重性和语境的复杂性。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在于语言的隐喻性质,所谓隐喻是指根据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验另一类事物。任何语言从本质上说都是一个隐喻系统,它构建了我们的日常概念系统,尤其是那些抽象概念。文章以“心灵”概念为例阐述了统一译名是不存在的,翻译的功夫在于解释和商讨。  相似文献   

15.
李淑梅 《求是学刊》2013,40(1):40-46
批判形而上学的抽象同一性,构成马克思文化观的一个独特视角。马克思立足于感性实践说明思想观念,批判近代形而上学对一和多、理论和实践、理想和现实关系的颠倒,对阶级利益对立的遮蔽。古典政治经济学用"等价交换"遮蔽人与人的矛盾关系,为资本主义制度做论证,马克思揭露了资本对工人的剥削和对落后国家的掠夺,但也指出资本有促进生产力发展、创造文化的作用。在当代,西方文化从绝对主义的形而上学走向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但它们与形而上学仍有一定的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文化建设应该坚持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价值指向,自觉抵制拜金主义和西方的"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16.
粗俗文化主要有三个特征,即粗俗文化的感官主义特征、"对抗一切理论"、披着大众的外衣以彰显自身的群众性和合法性.这三个特征是我们评判粗俗文化的基本依据,依据这三个特征我们可以将当代中国粗俗文化纳入文化批评的论域之中.有些文化批评家不遗余力地为粗俗文化辩护,文化市场上粗俗文化的泛滥与文化研究上的去意识形态化结成了牢固联盟,这个联盟认为粗俗文化有其重要的历史作用,即认为如果没有以粗俗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大众文化的繁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与进步是不可能的;同时,正统意识形态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应当被消解的对象,因为它违背所谓的"人性",人的此世存在、日常生活根本不需要这种正统的意识形态的介入,这种文化批评理论存在着严重的方法论偏误.今天,我们认识和批判粗俗文化不能离开马克思对资本社会的辩证理解,这种理解的关键就在于马克思看到了现代社会文化矛盾的根源不在文化自身,而在资本矛盾之中,也就是说,粗俗文化是资本的矛盾性在文化上的反映.当代中国的文化批评如果离开了这个基本点,就必然要走上歧路.  相似文献   

17.
18.
王振复 《求是学刊》2003,30(2):85-90
本文提出并论证"唯务折衷"是<文心雕龙>文论思想独特的一种文化选择.其文论思想具有亦道亦儒亦佛又非道非儒非佛的趋于圆融的精神品格与人文内涵;其为学的观念、方法,体现了刘勰站在道儒佛之上俯瞰三学与古今的"弥纶群言"的精神气度、自创新格的努力以及兼顾两边又不落两边的执中.  相似文献   

19.
张建生 《社科纵横》2004,19(3):99-100
新时期文学在强化文化意识与文体意识的同时 ,也出现了不断解构文化与文学界限的趋势 ,造成了新时期文学过重的文化负担 ,本文对这一现象的表现形态、积极和消极意义 ,作了深入分析 ,提出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佛教修习或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目的是涅槃或成佛。这就需要论证信众达到这种目的的可能性。佛教理论体系中的"心性清净"和"如来藏"观念就是在进行这种论证时经常涉及的。"心性清净"观念在佛教中较早提出,而"如来藏"观念则是在吸收改造"心性清净"等佛教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研究和分析这方面的内容,对理解佛教基本理论的演变和发展以及佛教能广为传播的原因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