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隐性采访中的权利冲突实质上是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权与公民的知情权、个人隐私权、名誉权之间的冲突,这容易使记者在面对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时处于两难境地.本文在探讨隐性采访所引起的法律与道德、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从记者素质和制度规范的角度提出权利平衡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隐性采访主要有观察式和介入式两种,隐性采访方式的选择会对新闻的真实性产生不同的影响,记者需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作出判断,采取不同的采访形式。法制新闻报道中运用隐性采访应该严格掌握采访场所和范围,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规范和社会公德。记者在隐性采访中要注意身份的法律限制,注意采访器材的法律限制等。同时,隐性采访不能为了追求新闻效应而损害公众的利益,放任违法行为的发生或以身试法。  相似文献   

3.
梅琼林 《中州学刊》2007,(4):253-255
隐性采访具有真实可信、方便易行、效果显著等特点,目前广泛被媒体尤其是新闻媒体所采用。但是,隐性采访在带来种种效益和利益的同时,也给传媒业界及整个社会带来了许多潜在的不利影响。降低隐性采访的负面影响,应借助和运用法律手段,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采访;加强媒体的道德自律,把握好隐性采访的度;尽量维护人的权利,保护人的隐私。  相似文献   

4.
一、暗访的内涵及其特性暗访是新闻采访的重要形式,也是近年新闻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新闻工作者采用这种采访形式深入一线、深入生活,捕捉到了一些“大鱼”,产生了一批鲜活生动的报道,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暗访,又名隐性采访,即记者为了某一特定目的而隐瞒记者身份或采访的目的而进行的采访。在过去的新闻采访学教科书中,隐性采访或一笔带过,或附带大段的说明性文字。甚至严格界定为“一般用于特殊情况,多用于批评性稿件的采写,范围有限,数量有限,要向上级组织打招呼,稿件要与本人见面等等。①这说明,暗访是我国新…  相似文献   

5.
浅谈隐性采访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采访,也称新闻暗访。1996年新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对其定义为:“不公开记者身份,或是公开身份但不道出真实意图的采访。”它是指记者在不公开身份、不说明意图的前提下,亲身体验和感受事件真相,使采访对象不知不觉地接受采  相似文献   

6.
质疑隐性采访的道德性与合法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群峰 《学术探索》2005,1(3):57-60
从新闻实践来看,隐性采访这种采访方式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增强了舆论监督的力度,因而成为媒介普遍采用的采访手段。但是其隐瞒身份和采访意图的做法,以及隐性采访的无度滥用,导致了许多关于其道德性与合法性的争论。本文通过对隐性采访的道德性与合法性的探讨,以及对隐性采访所引发的新闻侵权纠纷的分析,提出新闻媒介应慎用隐性采访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隐性采访从其实践运用来看,可以界分为三种形式。1.有意识地隐去采访的真实目的。在采访实践中,不告知新闻当事人采访的明确目的,或当被新闻当事人问知采访目的时,有意避或隐瞒,通过隐蔽采访的方式获取新闻信息。2.有意识地隐去记者的真实身份。在采访过程中,...  相似文献   

8.
隐性采访法律问题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隐性采访的操作过程 ;评价了隐性采访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探讨了隐性采访的法律依据以及隐性采访的禁区。  相似文献   

9.
顾理平 《江海学刊》2007,(6):103-106
新闻记者开展隐性采访时,场合在许多时候会成为决定这种采访是否合法的重要因素之一。鉴于新闻报道功能的特殊性和隐性采访报道内容的重要性,我们必须通过区分场合的不同,来为隐性采访的实施寻找合理的空间。场合一般分为公开场合和私人场合。人们在公开场合的行为是可以昭示于人的行为,可以适用隐性采访。而在私人场合,个人有权排除一切外来干预,故不适用隐性采访。  相似文献   

10.
论权利冲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权利冲突的类型分析在任一国家(社会)中,不同社会利益主体和利益集团的存在,即意味着利益需要的冲突和应有权利主张的对立。冲突着的应有权利要求显然不可能全部通过立法形式实现为现有权利(法定权利),于是这种冲突在法律生活领域便表现为未被法律所确认的应有权利与已上升为法律的现有权利的冲突。权利冲突并不单纯地表现为具体的社会成员、组织、行业之间权利主张的对立和权利行为的摩擦,尽管这种对立普遍地、经常地在社会生活中发生,并恰恰是法律作为社会关系调整器的工具价值意义所在:通过法律调整,对立着的甚至业已破坏了原有法律秩序…  相似文献   

11.
我国法律界对隐性采访没有做出明文规定,隐性采访是否可行或作为一种舆论监督手段是否值得提倡,社会和学术界一直有着不同看法。笔者认为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视角解析隐性采访这一现象,可以从根本上回答隐性采访的存在合理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现代社会是权利的社会,也是权利冲突频发的社会。权利之间的冲突缘起于法律规则的模糊性、权利的滥用和权利的交互性。其实质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而非理论预设和逻辑分析的结果。权利冲突可以大致界分为主体间的权利冲突、价值冲突、利益冲突三种类型;权利间的冲突需要借助社会控制模式(个人控制、组织控制、法律控制)并通过价值平衡方法来解决。  相似文献   

13.
权利冲突解决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利冲突是继权利义务关系问题、权利本位问题之后法学界又一热点话题,同时也是现实中普遍存的司法难点。研究权利冲突,特别是寻找权利冲突的解决途径,以便在实践中妥善地解决好权利冲突问题,意义重大。我们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权利冲突,坚持权利位阶原则、利益/价值衡量原则,完善立法做好事前防范,事后当事人忍让和司法途径予以补充是解决权利冲突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社会中,权利与权利的冲突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隐私权和知情权便是一 对相互冲突的权利,正所谓“你要隐私,我要知情”。因此如何解决两者之间的冲突,是我 们不得不面对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5.
权利冲突是继权利义务关系问题、权利本位问题之后法学界又一热点话题,同时也是现实中普遍存的司法难点.研究权利冲突,特别是寻找权利冲突的解决途径,以便在实践中妥善地解决好权利冲突问题,意义重大.我们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权利冲突,坚持权利位阶原则、利益,价值衡量原则,完善立法做好事前防范,事后当事人忍让和司法途径予以补充是解决权利冲突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纪刚 《理论界》2007,3(12):34-36
社会中,权利冲突无处不在。我们现在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构想,有人认为,冲突的对立面就是和谐,只有消除冲突才能走入和谐社会。其实,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本文将从权利冲突各个方面来论述和谐社会中依然存在各种权利冲突,和谐只能在诸权利冲突中寻求相对的平衡,它是建立在冲突的基础上的。理所当然。和谐应从冲突起步。  相似文献   

17.
公民、法人之间的权利冲突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调整的 ,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之间的权利冲突总的来说就不那么容易调整了。许多社会矛盾的激烈冲突 ,往往来自行政权力对公民、法人权利的侵害。强调依法行政和职权法定就成了各国法律调整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之间权利冲突的主要手段。《俄罗斯民法典》比较重视限制行政机关可能对公民和法人合法权利的侵害 ,这是该法的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要矛盾的化解与法治联系起来,就是用法治方式实现社会的平衡发展。法治是化解社会主要矛盾常态的方式。其前提预设是能把社会主要矛盾纳入法律调整,使社会主要矛盾分解为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矛盾。法律关系主体有公权力(国家、政府等)和私权利(公民、法人等)主体两种。从法学的角度看,社会主要矛盾可以分解为权力冲突、权力与权利冲突、权利冲突。法治国家建设可以解决权力冲突;法治政府建设可以化解权力与权利之间的矛盾;法治社会建设可以解决权利纠纷。法治中国建设就是在反对权力和权利绝对化过程中实现社会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论解决知识产权权利冲突的民事司法与行政程序之界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知识产权权利冲突的解决程序中,如何划分行政程序(行政处理)与民事程序(民事处理)的界限,在当前知识产权案件的审判中仍是争议较大和困扰颇多的重要问题。如何处理权利冲突解决过程中民事程序与行政程序的关系,仍然存在悬而未决或者易引起争议的问题,使得进一步界定两种程序的关系成为必要。对于有关的知识产权权利冲突究竟应纳入行政程序还是民事司法程序,抑或两种程序是否能够并行不悖,关键取决于如何界定权利冲突的法律属性。  相似文献   

20.
"人肉搜索"引起的社会评价争议是网络信息开放、言论自由与网络环境下公民私权利之保护的冲突表现,也是社会中其他相互冲突的诸权利协调与博弈过程中的矛盾反映。它集中反映了中国网络隐私权、名誉权保护制度与互联网侵权救济制度的不足。只有沿着"人肉搜索"的权利冲突与权利边界这一基点,以网络环境下隐私权、名誉权的保护与网络信息开放、言论自由的冲突与制衡为主线去思考人肉搜索的价值冲突并给予法律定性,才符合现代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