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全球背景下对传统武术和现代武术进行文化解读,不但有助于提高对其概念的理解,而且更能提高我们对两者的认识,传统武术是建立在我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一种武术文化,而现代武术则是在西方体育文化影响下,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竞技性体育文化。对两者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武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华民族有着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这种文化渗透在每一个中国公民的姓氏之中,体现着鲜明的民族历史渊源。中国人口姓氏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不仅是血统的标志,家庭的徽章,而且表现了民族的宗法观点和文化传统,自然也蕴含一定的门第思想。纵观中国人口姓氏的变化,可见其发展变化是完全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在中国社会历史的演进过程中,一些旧的姓氏或消亡或融合或转换,一些新的姓氏或重组或振兴或诞生,都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前仆后继和兴旺发达。由此可见,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姓氏不仅是联系社会人际关系的竖韧纽带,而且是民族融合的表征,是民  相似文献   

3.
历时两年多的准备 ,众多著名专家苦心孤诣、精心编写的宏篇巨著———《中华生育文化导论》 ,正由中国人口出版社在 2 0 0 1年底隆重推出。“十六大”报告中提出 ,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着眼于文化发展的前沿 ,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 ,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中国的计划生育实践 ,对于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移风易俗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新的实践呼唤新的理论 ,新的认识要有新的视角。《中华生育文化导论》正是这样一本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 ,立足于多…  相似文献   

4.
由于华北地区地理条件的优越性,在中国历史上曾是汉族与北方许多少民族频繁接触、交往的最重要地区,有的少数民族还在这里建立过局部或全国性的政权。因此,长期以来该区便成为中华许多民族互通经济往来与文化交流的最重要的地域,在推动中国经济和灿烂文化的发展方面都起过特殊的作用。本文着重阐述和分析华北地区解放后的少数民族人口状况。  相似文献   

5.
建设“富裕、和谐、美丽”陕西是三秦大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是3753万三秦儿女的共同期盼和奋斗目标。人口发展事关民族未来,关乎千家万户利益,始终是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人口计生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省委的统一部署,自觉将人口计生工作融人全省改革发展大局,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各项工作,促进全省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建设西部强省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相似文献   

6.
我们中华民族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龙象征着伟大的中华民族。毫无疑问,龙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最重要的图腾。逢年过节时,汉族民间要舞龙来庆贺;久旱无雨时,家家户户更少不了为龙供祭品以祈求龙王普降祥雨。龙进入文化领域的时间较晚,大约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不论是“蛇龙”,还是“马龙”,其图形均作了变形夸张,而不是实物的再现。龙的虚拟、怪诞形象给我们唤起了神秘的情感。龙到底象征什么?可以肯定地说,龙的原形不是作为食物而受到初民的重视,它是作为意识形态的象征被创造出来的。另外还可以肯定的是,龙有美须为雄性,而且历代帝王也都以自己为龙,龙象征皇帝,代表权力。龙的形态能大能小、能长能短。龙是主宰下雨的天神,有降雨功能。如果把龙与男性生殖器及崇拜联系起来的话,龙会给人以无限的想像余地。龙,体现了中华伟大文明的发展,但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深沉、含蓄的真谛。  相似文献   

7.
人口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它的存在和蕃衍不仅始终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因此,在历史上早就引起了人们广泛的重视和研究。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古代和近代曾出现过许多重视人口问题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尽管由于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他们还不可能对人口问题作出全面地科学地阐述,也没有写出多少人口问题的专门著作,但在他们的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8.
民俗文化是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地域中逐步形成和发展演变的群众性民间生活文化,是—个地方生产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的重要标志。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多样化、多层次精神文化产品需求日益增长,民俗文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愈加受到欢迎。借助民俗文化的优势和创新发展,大力宏扬婚育新风,促进生育文明,是进一步转变群众婚育观念,做好人口计生工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全面部署,由此,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人口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日,国家人口计生委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人口文化建设的意见》。我们要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充分认识人口文化改革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此作为推动人口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切实抓紧抓好。  相似文献   

10.
谭滟莎 《西北人口》2008,29(3):106-110
中华民族的各个民族,在祖国历史长期发展进程中,作了各自应有的贡献,广西作为壮族人口最多的地区,其今日的发展不仅是各少数民族努力的结果.也与汉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分不开。自秦开岭南、修灵渠、“谪徙五十万与越杂居”后,汉族移民因各种原因不断迁徙来广西,随之带来中原先进的经济生产技术,也带来了充足劳动力与壮族人民共同开发广西。同时汉壮民族在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而对壮族地区社会文化与经济变迁产生雩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钟逢干 《南方人口》2007,22(4):1-12
论文从"社会发展史一定程度上是人与生物圈关系史"和"文化是人实现人同自然之间双向适应关系的方式"的认识出发,论证了中国人口理论研究是高层次的文化活动;继而,以追求人与生物圈关系和谐的理论为工具,透视生育文明从古到今的发展.生育文明的本质,就是人通过在婚育方面的文化创造,既增进人自己生命素质又促进人与生物圈关系的和谐,而这也属于中国人口理论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王岸柳 《人口研究》2002,26(6):69-73
本文从个体与国家对人口再生产的双重价值取向入手 ,探讨人口转变的历史本质及其与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关系 ,归纳中国人口转变的独特模式。指出一定生产方式下个体对生育价值取向的转变是人口转变的关键 ,国家价值取向支配下的生育政策是实现人口转变的手段 ,但它与人口转变的本质是分离的。提出仅有统计指标是不够的 ,可结合现代化标准来衡量人口转变的完成。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理论博大精深,邓小平人口思想则是其有机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对邓小平人口思想的形成和历史进行研究,揭示出邓小平人口思想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特点,对进一步指导我国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鲁临琴 《西北人口》2006,(5):43-45,49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本文就人与自然的历史关系、我国目前人与自然关系以及如何实现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建设生育文明和统筹解决农村人口问题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建设生育文明的实质是提倡人文关怀和制度保障。文明的内核是对人权的尊崇,赋权和维权是生育文明高度下最有效、最彻底的尺度。在生育文明的框架里,以人为本就是以民为本,以责任为本。建设生育文明首先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从社会性别的视角提出了"女性健康,男性有责"的主张,指出生育率越低越好的政策导向存在着显然的巨大风险,中国需要未雨绸缪地及早确立"适度低生育水平"的社会调控机制。生育文明建设可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新的动力,创建"富裕文明、身心健康、优生优育、权益保障、民主和谐"计划生育新家庭是统筹解决农村人口问题的重要战略。  相似文献   

16.
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国共产党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当前存在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被曲解为"经济增长是硬道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被演化为"以GDP为中心"。但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能完全代替发展。  相似文献   

17.
太极拳运动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中重要的一方面是促进了人的可持续发展。太极拳运动改善了人体的机能,提高了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为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太极拳运动增强了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为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太极拳运动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太极拳运动调节了人们的心理平衡,促进了人的心理健康,是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H Hu 《人口研究》1982,(4):25-9, 46
China is the nation which has the earliest record of its population. During its history of 4000 years, China's population remained between 10 million and 20 million for the 1st 2000 years. In the Han dynasty, the figure increased to 59 million. At the beginning of 17th century, the population decreased to between 10 million and 20 million because of war and social disorders. In the middle of the 18th century, the total population figure reached 100 million for the 1st time. At the end of the 18th century, it reached 300 million, and at the beginning of 20th century, it increased to 400 million. By 1980, the total population figure had increased to 1 billion. Before the Han dynasty, the Chinese population was mainly distributed in North China along the Yellow River. After the Period of Three Kingdoms (420-589 A.D.), more Chinese moved to South China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During the Five Dynasties (907-960 A.D.), the population ratio between the South and the North changed to 3 to 1, and this ratio has been maintained since then. A great majority of the Chinese population is engaged in agriculture and lives in the countryside. China is a nation with many ethnic groups.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94% are Han people, and 6% are minorities which belong to 55 ethnic groups. There are also 5 language families in China, with the Han language being the most popular. About 96.31% of the Chinese population is distributed in the eastern half of the country, and only 3.69% are distributed in the southwest, northwest, and northern frontiers. The highest population density is concentrated in the lower Yellow River and Yangtze River areas.  相似文献   

19.
杜晓田 《西北人口》2011,32(4):43-46,52
近年来基督教在农村地区盛行,反映了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匮乏和公共活动的缺失。更重要的是通过基督教,农民可以得到同信仰群体的物质帮助和精神抚慰,在互助中抵御一定的生活和生存风险。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社会成员共同抵御风险的社会制度,农民一定程度上不能得到充分的国家制度性的保护,转而把基督教当作了重要的保护载体。因此,国家要大力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做真正的人民保护神。  相似文献   

20.
王谦 《当代中国人口》2008,25(6):11-14,34-36
健康是关系人民福祉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公共议题,也是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健康永远是人的最基本需求之一,也是人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全民健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人口素质,它既是人口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测度指标之一。健康不仅仅是生理问题,也是心理问题、精神问题、情感问题、生活习惯与行为方式问题;健康也不仅仅是个体问题,也是家庭问题、代际问题、社会问题;健康更不仅仅是单纯的医学问题,它与人口发展、社会管理、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