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杜甫《北征》中有这样两句诗:“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历来注家都说,上句的“夏”字与下句的“褒”字不相应.一般均认为:若下句作“褒妲”,则上句应作“周殷”;若上句作“夏殷”,则下句应作“妹妲”.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赵次公、浦起龙等人认为这是老杜记错了故事,值不得费气力去考索.胡仔、仇兆鳌等人任意改诗以求字面上相应,胡改上句为“不闻殷周衰”以就下句,仇改下句为“中  相似文献   

2.
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人顺应这一自然规律,投身于踏青远足的运动之中,必将助阳气而生发,改善机体的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提高思维能力,并使腿部力量增强,筋骨变得更加灵健,不至于“腿老”而导致“人老”、“心老”。  相似文献   

3.
人到世上,由童年,而青年,而中年,而老年,这是一条永恒的自然法则。古代写人变老的诗文很多,如唐人岑参有诗曰:“今年花似去年好,去年人到今年老。”元人陈草庵也有这样的词句:“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然好;人,憔悴了。”但是,古今对“老”却有着不同的标准。目前,不少同志爱用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德治思想历史悠久,其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的周公,他在总结殷商灭亡的历史教训后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天”只是辅佐那些有德之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遂成为治国安邦的重要方略。那么在今天建立健全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没有加强德治的必要性呢? 是否因为强调德治而弱化法制呢? 为了消除人们心目中这些顾虑和担忧,更好的贯彻实施党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方针,就必需强调以德治国在现时代的必要性。一、德兴则国兴,德衰则国衰中国自古就有“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强”之说,而如今我们提倡…  相似文献   

5.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就人的健康而言,也是如此。随着岁月的推移,无病的“完人”大概不多,据统计,真正无病“老”死的人只占10%左右。因此,人老体弱的带病者何以长寿,则是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不老的境界     
人总是要老的。英俊潇洒的小伙儿要变成步履蹒跚的老翁,艳丽如花的少女要变成颤颤巍巍的老太,这是千年不变的规律。但人类并没有停止过做“长寿不老”之梦。在岁月的长河面前,人不是万能的,求仙访道,炼丹制药并没有改变人不老的命运。古人只好劝告人们以珍惜时间来延长生命。孔夫子曾扼腕叹息:“逝者如斯”;李  相似文献   

7.
夕阳红     
年轻时母亲对我说过:“老不离家是贵人,少不离家是废人。”年轻时我一直在外地工作,没有恋家成“废人”。岁月流逝,40多年过去了,我已年近古稀,可谓“老”矣!却又不似“贵人”,难得一天清闲在家,安享天年,总是东奔西跑,忙忙碌  相似文献   

8.
活到老,真好     
我们这一代许多人已经离休、退休,这给我一个感觉:我们这一代的确过去了。这就是老。人握拳而来,撒手而去,先是一样一样地搜集,后是一件一件地疏散,或者如某些人所说,只剩下老妻老夫老酒。上帝把幼小的我们给了父母;把青壮年的我们给了国家和社会;到了老年,才把我们还给自己。于是,老来的生命就显得特别的珍贵。 我说老比年轻好,一如收获比垦荒好。年轻时我们和命运对抗,到老来和解了。成年以前我们是“危机四伏”,门外每一步都是不可知,正所谓“冰炭满怀抱”,灵肉冲突,群己冲突,哪有安宁。谢天谢地,总算老了,跳出三界,不列五行。还用得着自己拿鞭子抽自己的背吗?再也用不  相似文献   

9.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老回回”,本名马守应,陕西绥德人,因是回族,故诨名“老回回”。“老回回”是一位较为杰出的农民起义首领,对明末农民战争作出过历史贡献,是位值得研究的历史人物。 关于“老回回”最终结局怎样?史籍或多缺载,或语焉不详;而《鹿樵纪闻·闯献发难》则载他最后于淅川“病死”。 当前,在有关研究老回回的论著中,有的同志沿用旧说,认为马守应最后“因病逝世”,  相似文献   

10.
已故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一个很好的“座右铭”:“树老伯空,人老怕松,戒空戒松,从严从终”。 什么叫“松”?不言而喻,指的是松懈、松散。“松”的反面,自然是“紧”,也就是紧张、紧凑。人老了,想再像中青年那样的“紧”,当然不可能了。但也决不能立即由“紧”变“松”,并且任其越来越  相似文献   

11.
人,总是要老的,古今中外莫一例外,这没有必要忌讳与恐惧。值得注意的是怎样看待老、对待老,使其老有所为,并引起各级领导和全社会的关注。 有人才到中年,就嗟谈“此生休矣”;有人一过六十,即哀叹“老而无用”。实行离、退休制度以后,有些人一休息下来,更是顿感“人走茶凉”,情绪一落千丈,甚至有的竟郁结在心,得了什么“离、退休综合症”。社会上“老而无用”论,也喋喋不休。三国时大政治家曹操说得好:“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成雾,终为土灰。”笔者认为,尽管衰老接近死亡,但机体的衰老是生理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有关养生之道的阐述,浩如瀚海,这里只就养生保健“三定律”作一介绍。“三戒”:孔子主张“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提醒人们认识到年龄不一样,养生方法就应有所区别。在少年时期,发育不成熟,切勿早婚。中医历来反对贪色纵欲,主张节欲以养精,藏精而健身。所以“戒之在色”,对“少之时,血气未足者”是大有裨益的。中年时,是气刚任性,好胜善斗的年龄,所以应平心静气,和谐宽容,“戒之在斗”。老年时,体力已经虚弱,不要再竭力追求名誉…  相似文献   

13.
老北京人将端午节称为"五月节",与春节、中秋节并称"三节".您可不要小瞧五月节,在我们这些老北京人心中,这可是"大节". 端午节时,南方人讲究“龙舟竞渡”,而明清两代的老北京人则讲究“ 熙游避灾” 。  相似文献   

14.
前缀“老”和“老”缀词语义色彩探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名词前缀“老”是由“老”词虚化而来 ,“老”缀及其所构成的原有“老”缀词可大致分为“老1”、“老2 ”、“老3”、“老4 ”四类 ,分别具有“可尊可敬”、“可亲可近”、“可笑可怜”和“可怕可恶”的不同语义色彩 ;新增“老”缀词中除表亲属称谓的可归入“老2 ”外 ,多数语义色彩不稳定。由“老”词虚化为“老”缀是一个过程 ,“老”缀本身仍可再虚化 ,所以 ,“老 +姓”中的“老”已成为词缀无疑 ,而部分老牌“老”缀及其“老”缀词的语义色彩已虚化得不复存在。“老”缀的不同语义色彩是含义丰富的“老”词沿不同方向虚化的结果 ,不能片面地认为“老”缀单纯地起源于“轻慢之词”和“混号”。现代汉语中“老”缀的基本语义色彩是“可亲可近”和“可笑可怜” ,其中“可亲可近”代表了“老”缀的主体语义色彩。表示“可亲可近”这种语义色彩的“老”缀构词能力的迅速增强和“可亲可近”这种主体语义色彩的形成 ,源于正在形成的更加平等、自由、宽松、现代的新型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5.
《新天地》2007,(3)
俗话说,树老根先枯,人老脚先衰。为啥人老先老脚呢?这是因为人的四肢与大脑及全身的脏器有许多联系。通过腿脚部的锻炼,可有效地延缓全身的衰老。在这里谨向诸位介绍我常做的几种简单易行、效果显著的腿脚养生操:  相似文献   

16.
爱屋不及乌     
宋周敦颐有诗说:“怒移水中蟹,爱及屋上乌”;唐诗圣杜甫也道:“丈人屋上乌,人好乌亦好”。既然是诗人,喜怒之间,移情于物,很是正常。但若世人凡事都要学着“爱其人者,兼爱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那就难免会吃亏。道理很简单:不管你怎么爱,乌鸦还是乌鸦,它变不成喜鹊。何况,感情用事会让人丧失原则。而没了原则,什么坏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想那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不可谓不凄美。但身为人君却非要将国事与爱情混为一谈。因爱其妃,而宠其弟,终落得江山如锦裂,大唐从此衰。还有一个叫东施的丑女,不懂得西施的美貌与她得的心绞痛根本是两码事,不在整容上下功夫,却要“爱屋及乌”剑走偏锋,结果也闹出了大笑话。而周武王却听了召公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上古神话时代,始于伏羲氏,终于商代晚期。伏羲至少嗥为“民神不杂”时期,少皞世衰为“神民杂糅”时期,颛项“绝地天通”(禁绝蚩尤下凡)后又恢复“民神不杂”时代。商代晚期武乙前后,天帝开始远离人王,到商周之际中国上古神话时代正式结束。  相似文献   

18.
先天下之老而老未必真老; 后天下之乐而乐才算真乐。 步入淮阴市郊清浦区清安乡的“我不老”俱乐部,你准能看见这幅对联。打从1989年10月1日,联合国规定的“国际老人节”那一天,年近七旬的刘纯洲把它贴在大门两侧算起,它已伴随“我不老”度过7个春秋。 在乡村行医多年的刘纯洲,退休后仍然闲不住。特别是那些熟悉的老年人喜欢找他看病,更喜欢和他聊天。聊  相似文献   

19.
老京城人喜好尝鲜儿,还特讲究个老礼儿。拿吃鱼的事来说吧,逢年过节,满屋子人、满桌子菜,必定有一条烹制的活鱼上桌。怎么说来着,叫“无鱼不成席”,“连年有鱼”。  相似文献   

20.
湖南维新运动的兴与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百年前 ,湖南作为中国戊戌维新运动的重镇而受到举世瞩目。时人称颂“振支那者惟湖南”、“可仁可侠者惟湖南”,湖南成为全国最富朝气的一省。湖南维新运动的兴盛令人注目 ,而它的衰落却又比戊戌政变早到两个月 ,兴与衰的原因是什么呢 ?从地域范围考察 ,前期各派势力的联手合作和后期新旧两派的分裂是运动兴与衰的表象原因 ,而湖湘文化传统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则是运动兴与衰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