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写这个问题之前,得先加个子题:感情是创作的动因,作家一种情感赋予他一系列作品以体系上的统一性。黑格尔在《美学》里讲到情感与艺术关系时这样说:”激情是构成艺术的真正中心和真正世界,”文学写什么和怎么写,是“艺术家自己所意识到的和感受到的。”沈从文对此有许多深刻的认识,他认为“一切作品需要个性,都必须渗透作者人格和感情。”(《沈从文别集·边城集》)如果“过分加重他的道德观念的责任,而忽略产生创造一个文学作品的不可少的情感动力”(《抽象的抒情》第9面)是写不出好作品的,文学就其本质而言,不过是“见于文…  相似文献   

2.
童庆炳在《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6期撰文指出,历史文学作品由表及里包含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重建历史世界。历史本身不是文本,不是真实叙事,但如果历史文学家不借助历史文本的话,那么就无所依凭,创作也就无从谈起。这是一个悖论:历史文本不完全真实,可不借助历史文本创作就没有根据。历史文学家要把握历史精神完整地重建历史世界,不要为历史文本所束缚。第二层面是隐喻现实。隐喻是一种修辞格,它是指某个言语过程中,此物被转移到彼物上面。尽管此物与彼物是不同的,但差异中又具有相似点。历史文学用言语写历史上的人与事,这就是“此物”;但这人与事中隐含的历史上的人与事,这就是“此物”;但这人与事中隐含的历史精神,通过心理联想,被转移到现实,这现实就是“彼物”。第三层面是哲学意味。这哲学意味是自然的,是作者从生活体验中提炼出来的,而不是生硬灌输进去的,更不是在作品中写哲学讲义。  相似文献   

3.
汪吉 《江海纵横》2005,(6):16-17
翻开厚厚的文学史。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经典小说,都遭遇过“曲高和寡”的命运,徐小斌的长篇小说《羽蛇》同样如此,但《羽蛇》锋利的思想利剑直抵现实深邃的部位.神秘的艺术魔幻震撼了人的心灵深处。阅读《羽蛇》,你感觉它就像一个时代的精神芯片,需要时间慢慢发掘。它属于现代的,它也属于历史的,“一个作家的价值,不是体现在他和时代的同步上,而怡恰是体现在他和时代的差异和错位上。一个和时代投有差异和错位的作家,他反而最易被时代所抛弃。”经过大浪淘沙.我想被抛弃的决不会是《羽蛇》这样的艺术珍品,它定会是文学海滩上的一颗闪光的珍珠。  相似文献   

4.
如果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从反思的目的出发,并从“为何写”、“写什么”、“怎么写”三个层次,来重新认识杨朔的散文,我们就可以看出:杨朔散文所重视的写作的意识形态性质和社会功利目标,决定了杨朔散文的政治情结、斗争欲望及其“诗”性的深刻的悲剧性;而这在“杨朔时代”是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但由此也可看出“散文大家”杨朔的困境与才华。但作者又认为,作为时代的产儿,这种迷失的社会与文化责任,不应由作家个人来承担,而是出于一种“历史的强蛮”。  相似文献   

5.
《三国演义》一反《三国志》尊曹抑刘的写法,置刘备于小说叙事结构的中心位置,但作品所予他的一些美德如忠义宽仁长厚等却常常因刘备的着意张扬与夸大而不可信。对此,人们很难断定这是小说的成功之处抑或相反。鲁迅显然是持否定意见,他有一经典性评价:“欲显刘备之长厚而近伪”①,并认为是写法上的失误。时贤也大多如此立论,认为由于历史上并未曾有过宽仁长厚的刘备,而作者因要表达其社会政治理想和伦理理想,在缺乏历史材料和现实基础的条件下,过分美化和夸张刘备的仁厚忠义,因而显得苍白。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三国演义》的实际…  相似文献   

6.
贾非之 《中华魂》2010,(3):54-58
来信 尊敬的编辑同志: 最近,我读到发表在2009年第6期《随笔》上的一篇文章:《大清王朝的一再挨打》(作者张耀杰,见复印件),它以推荐女作家端木赐香关于中国近代史上两次鸦片战争的两本历史著作为名,大力宣传这位女作家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超越了狭隘民族主义情绪”,“用一种逆向反思的历史超越感和现实疏离感的方法”,是所谓“深刻的精彩表现”。  相似文献   

7.
近代才人,多有以悲凉慷慨哀怨沉郁之语抚时感事者。“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词风之变,盖源于时代之变幻风云,于是在《饮水》《蕃锦》篇中,乃可见近百年历史之烟云。云左山房词钞这是近代反侵略斗争著名领袖林则徐的词集。与作者的其它诗文一样,也是他思想和事业的反映,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浓厚的政治色彩。《月华清》一阕,是作者与邓廷桢、  相似文献   

8.
妥协的意义     
魏晓彦  张君燕 《社区》2014,(23):24-24
林则徐发现女婿刘齐衔终日沉迷于逗鸟、遛鸟,而荒于学业,很是失望。当初林则徐果断地将长女嫁入寒门,就是看中他聪敏好学,现竞如此玩物丧志。问缘由,女婿说:“您老不是教导我要学会妥协吗?艰难的学业让人生畏,我决定妥协了。”林则徐随意说道:“这只鸟还挺听话,愿意待在笼子里呀。”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传记文学的杰出成就之一是它具有巨大的情感力量。司马迁写《史记》人物传记不只是纯客观地叙述传主的生平完事,而是让自己也进入角色,把自己对历史考察的认识,对历史人物的爱憎,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真挚情感凝注在作品中。读《史记》的人物传记,处处都可感到有司马迁这位抒情主人翁的存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深厚的感情。法国现代传记文学家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序言》中说:“《贝多芬传》绝非为了学术而写的。它  相似文献   

10.
《虎头牌》杂剧作者李直夫是元剧第一期作家中的女真族人。《虎头牌》写的是女真人女真事。然剧中故事的时代背景究竟是金国还是元代作者没作明确说明,致使后来论者意见发生分歧(见严敦易《元剧斟疑·虎头牌》)。从作品向我们提供的事实看,我以为《虎头牌》写的是金国之事。剧本主角山寿马首次登场自报家门是“完颜女真人氏”,他的祖公“是开国旧臣功”,他自己原是金牌上千户,因“战番兵累次建功勋”被天朝加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行枢密院事”。山寿马作为一个女真族将领能被朝廷委以如此重任,这情形只能发生在金国而不可能在元代。据《元史·百官一》记载,  相似文献   

11.
主持人语:白雪生是当代辽宁作家里的“杂家”,创作体裁、范围非常广泛:涉及话剧、广播剧、电视剧剧本创作,辞赋创作,歌词创作,散文创作;兼及文学评论和民俗研究。创作题材也相当广泛:历史的、现实的,同时也是各种体裁文学创作获奖专业户。涉猎之广、范围之杂,也属于当代辽宁作家里的“另类”。他的所有体裁的作品都呈显着历史的厚重与斑斓、挽携着时代的韵律与风流的风格特征。话剧《张鸣岐》反映现实,电视评书《辽沈战役》书写历史,诗词歌赋表达风土人情与个人情怀,这些都凝聚着作者的“文学介入现实”创作观念。一个作家不仅要关注、思考历史与传统,更要关注、参与现实与民生,这是白雪生创作的原动力,也是其作品的文学理念。  相似文献   

12.
《社会科学》杂志(上海社科院编辑出版)一九八三年第七期发表了熊映梧同志题为《用发展的观点研究资本论》的文章,尖锐地向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资本论》有没有历史局限性呢?换句话说,《资本论》是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著作还是永恒的绝对真理体系和万古不变的信条呢?”(以后凡未注明出处的引文均见熊映梧同志的文章)。在该文作者看来,《资本论》不过“是特定的时代的产物,也不可避免地有其历史局限性。”为了使得他的观点能以成立,作者从许多方面提出问题,并进行了评述。然而其所持之点,却是难于令人折服的。本文仅就该文作者所谓的“属于‘未来学’的范畴”的两个问题作些商榷,因为这里涉及的并不是苛求不苛求于前人的问题,而是对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阐明的社会主义理论如何认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孽海花》:在历史与小说之间陈子平A《孽海花》最初创作时,作者和他人都视之为“政治小说”。1903年,金松岑完成了《孽海花》第一、二回,刊载于同年11月在日本东京出版的《江苏》杂志第8期上。次年,金松岑翻译出版了叙述俄国虚无党历史的《自由血》一书。在...  相似文献   

14.
据说自从亚当与夏娃被逐出伊甸园那天起,人类就注定要在晦涩不明的符号与图像中寻求上帝及其意义。(L·丹姆罗希:《神的安排与人的故事》,芝加哥,1985年)亨利·菲尔丁的小说《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正是反映了这种寻求以及求而不得的失意。和那个时代的许多小说家一样,菲尔丁也将他的小说称为“历史”,其目的显然是想在他的读者心中唤起一种真实感。随着故事的发展,他不时地提醒读者,不要把故事中发生的一切都当成假的,“而是在写着一段历史”。他似乎始终恪守着亚理士多德的古训,把自己当成自然的摹仿者,无虑于对现实作任何  相似文献   

15.
贾秀娟同志的《林则徐的晚年》一文(见《北京晚报》1981年4月30日),论述了林则徐晚年的部分政绩。其中象处理回汉纠纷事例中说林则徐“坚决实行民族平等的政策”等提法,我觉得不太合适,特提出来争鸣。 1847年林则徐调任云贵总督,1849年离任。他是为解决云南永昌(保山)回汉冲突事件而来,来后是做过一些了解情况的事,但他不可能真正地“完全了解情况”。林则  相似文献   

16.
曹鸿骞 《社区》2014,(8):15-15
千百年来,曹操曾被一些封建卫道士诬为“篡逆者”,以至于他在许多戏曲中的形象都是“白脸奸臣”,而实际上正如《三国志》作者陈寿和郭沫若先生所言,他是一位“超世之杰”。他在《度关山》一诗中说:“侈恶之大,俭为共德。”认为奢侈是最大的罪恶,俭朴是公认的美德。他这不仅仅是说说而已,而是一生一贯奉行的准则,并专门为此颁布了《内戒令》。  相似文献   

17.
陈水云在《黄风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上发表《杜?与清初遗民诗学》一文。认为杜濬是明清之际著名的黄冈籍诗人。他为人坚持民族气节,论诗主张诗品与人品的统一,这决定着他的诗歌思想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承继了自杜甫以来诗歌反映动荡社会现实的“诗史”精神,从而把诗歌创作与时代、社会、个人的际遇联系起来。(日安摘)尹均生在《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2期撰文《20世纪报告文学和社会与文学价值定位》指出,报告文学是20世纪文学领域独树一帜、风行全球的文学样式。如果从时代需要、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  相似文献   

18.
1 早在二千多年之前,孔子就曾说过:“情欲信,辞欲巧”.孟子也说过:“智譬则巧”.这就是说,作者在表情达意时,往往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采用宛转曲达的艺术技法.所以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就明确指出:“巧即曲之谓也.”他还举例说:“如王仔国《访友》‘乱鸟栖定夜三更,楼上银灯一点明.记得到门还不叩,花阴悄听读书声’.曲此也,若到门便叩,便直也.同样如此,宋之问的《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写作者离京多年,思乡情切,但真正临近家乡时,却不是喜而是怯,不是频问而是不敢问.把久在外乡的游子,乍回家乡在感情上的回旋骤变、错综复杂,  相似文献   

19.
《史记》在前代史书的基础上“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吾国之有史学,殆肇端于司马迁欤。”《史记》既是我国史学的发端,又是我国史传文学之滥觞。《左传》、《国语》、《战国策》尽管也写人,并取得了—定的成就,但这些书中的人还只是历史事件的附庸,在叙事过程中被顺带地描绘。人物多举动而少思想,描写多片断而不集中,所以这还算不上史传文学。史传文学的建立以《史记》为标志,是因为书中人物形象比较丰满了,也就是说它具备了一些初步的表现人物的条件。如人物外貌神态的勾勒,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人物性格特征的刻划,作者感情意识的渗透等。而其中人物心理活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是一位才识卓荦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在《史记》中充分运用文学描写方法表现历史人物,通过众多历史人物的活动形象地显现出历史面貌。《太史公自序》:“夫《春秋》,……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这虽是就春秋说的,实际也是他自己写作《史记》所遵循的准则。《史记》中的“本纪”、“世家”、“列传”,都是专写人物的。由于司马迁对人物的事迹作过多方面的了解、调查,又能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并于其中倾注着自己饱满的感情,因此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