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边塞诗作为唐诗中的一株奇葩 ,历来备受人们青睐。它在唐代特殊的历史条件下 ,经历了萌芽、产生、发展、繁荣、衰落乃至日渐沉寂的过程。人们对边塞诗的关注 ,往往着眼于初唐、盛唐和中唐时期 ,留连于盛唐明郎壮大的气势和中唐哀怨幽婉的意蕴 ,而对边塞诗在晚唐的回响、余韵乃至沉寂的原因却大多忽略或漠视。其实 ,晚唐边塞诗在衰落和消亡的过程中 ,也留下了它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出现于盛唐时期的边塞诗,是文学史上需要研究探讨的课题之一。边塞诗是祖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中包括许多值得珍视的优秀诗篇,但盛唐时期的历史条件、社会背景,和宋、辽、金、元之际,明、清之际,有明显的不同,边塞诗的风貌,和南宋、晚明以救亡图存为旗帜的抗战文学也有所不同。对边塞诗不加分析地一概视为爱国主义而全盘肯定,显然不符合客观实际。学术界正在进行的关于唐代边塞诗的讨论是由吴学恒、王绶青同志的《边塞诗派评价质疑》一文以下简称《质疑》)引起的。《质疑》认为,开元后期至天宝时期的民族战争,唐王朝统治者应  相似文献   

3.
姚皓华 《东岳论丛》2005,26(4):83-89
边塞诗派是唐代著名的诗歌流派。盛唐过后,唐代宗大历时期的著名诗歌流派“大历十才子”诗派也创作了不少边塞诗,他们的边塞诗与盛唐边塞诗派的边塞诗有同有异:其同在于两者均有边塞景色的描写及胸臆愁懑之情的抒发。其异之一在于盛唐时期蓬勃的时代精神造就了盛唐边塞诗中瑰丽雄奇的西域风景画,“大历十才子”边塞诗中的边地风物则少了盛唐逸气多了感伤色彩;之二在于盛唐边塞诗中的离愁别绪表现得愁而不惨、悲而不凄,而“大历十才子”笔下的乡思之情则凄惨愁郁、幽怨绝望。  相似文献   

4.
王松涛 《兰州学刊》2007,(8):143-144
在唐代边塞诗中,胡乐意象得以恰如其分的的运用是构成其独特审美特征的重要因素.文章通过考察边塞诗中的胡乐意象及运用方式,揭橥胡乐在开掘边塞诗的题材、构建边塞诗的意境、涵括边塞诗的情感诸方面所起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边塞题材入诗虽不始于唐代,但唐代的边塞诗最著名,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产生了许多杰出的作品。而唐代的边塞词,却很少人详细论及;甚至有人把北宋中期范仲淹的《渔家傲》看作是以边塞题材入词之始,那显然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代西部诗歌作为一种文学现象被评论界所关注始于1980年代初期的"新边塞诗"。当时的"新边塞诗"以其英雄主义的浩歌崛起于诗坛,它与古代边塞诗的诗歌风格一脉相连。19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西部诗歌虽然被边缘化,但却在更广阔的意义上摆脱了"新边塞诗"的局限,它所呈现的审美趣味更呈现出现代人的审美趣味。这一特征显示出当代西部诗歌丰富的内涵和高雅的品味,但过于"西部精神"强调却使这特征的丰富内涵长期被遮蔽或忽略。  相似文献   

7.
试论唐代有关南诏的诗歌——兼谈边塞诗评价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学术界围绕唐代边塞诗的评价问题开展讨论,不少同志认为:边塞诗包括描写民族关系、边塞战争、边疆风物、行旅离别等多方面的内容;边塞诗派,是伴随着唐中后期的民族矛盾而逐渐形成发展的。而盛唐至晚唐的民族矛盾,据《新唐书·突厥传序》称,当时与唐王朝抗衡的有:“突厥、吐蕃、回鹃、云南”。这里的云南,指当时的南诏政权。由于种种原因,有时它单独与唐发生矛盾,有时,又与吐蕃联合对抗唐王朝,成了唐王朝的西南劲敌。因而,在唐王朝与南诏的民族斗争中产生的诗歌,是唐代“边塞诗”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高适、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出身、经历和生活体验相似,因此,他们边塞诗的内容有许多相似之处:抒发为国守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和执着追求,洋溢着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歌颂边塞将士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表现了征人思乡之情;具有悲壮的共同格调。但因际遇不同,所见各异,在艺术手法上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高适的边塞诗思想内容深刻、风格悲壮,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优秀代表;岑参在写作手法上以写景描写抒情见长,景色奇丽,感情炽烈,想象奇特,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他们的边塞诗慷慨激昂、豪放悲壮,共同反映出时代的主旋律,充分体现了盛唐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9.
海滨 《殷都学刊》2003,(4):105-109
检索和考察唐代七言古体边塞诗 ,发现在各种诗体并存、各擅胜场的唐代诗坛中 ,七言古体边塞诗独树一帜 ,既深受古诗泽被 ,体式自由不羁 ,又浸润于格律诗潮 ,具有律化趋势 ,呈现出独有的艺术特质 ,最适宜表现边塞题材 ,因此成为唐代边塞诗成就的主要代表。  相似文献   

10.
唐代御史台作为朝廷“纪纲之司”,职责广泛而重大,唐代御史由于职事活动的需要,经常巡查州县、巡边查访、知南选、出使各国。唐代御史行使其职事活动的过程,也是文学创作的过程。因监军、使边、巡边、带宪职入幕等多种原因,唐代御史出入边塞,“得江山之助”,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边塞诗,御史出行成为唐代边塞诗繁荣的推动因素之一。御史文学家在其职使行程中,还描写了特定地域的自然风光、民风民俗,这些诗歌不仅拓展了唐代文学的地理空间,也为唐代山水诗的兴盛带来契机。唐代御史纪行诗,是了解唐代地域文化风貌的宝贵资料,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1.
读《中国西部文学》一九八五年第四期常金生、夏青两位同志的《试论中国西部文学》,获益匪浅。但文中西部文学渊源部分的一段文字引人思索。这段文字写道:“……使唐代鼎盛一时的边塞诗从此一蹶不振,历史给西部留下的只是绵延在古丝绸之道上不绝如缕的驼铃和悲壮苍凉的边塞诗的吟唱。”这同我近来研读《历代西域诗钞》和《历代西域诗选注》的感受,以及回顾唐以后西域各兄弟民族中文学巨匠辈出不穷、传世诗篇浩如烟海的历  相似文献   

12.
《古从军行》是李颀边塞诗的代表作,也是盛唐边塞诗中较为特别的一首,然而古往今来,对它的解释及其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定位问题都有待于深入探讨。李颀是盛唐时期一位比较特殊的边塞诗人,因为他从未到过边塞,所以他的边塞诗独具特色。本文一方面结合汉代史料考察并解释《古从军行》的内容及其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另一方面对于李颀的边塞诗题材也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何蕾 《人文杂志》2013,(2):52-58
唐代边塞诗创作繁盛的原因众多,但学界对音乐对边塞诗创作的推动作用一直缺乏深入探讨。"胡部新声"是胡地乐器奏出的有着浓烈异域风情的乐曲,由于受到官方的追捧和推崇,风靡一时,隆盛于唐。唐代边塞诗多旧题乐府和近体,形制短小,适于传唱,娱乐功能显著,内容与胡乐的风格恰相适应,是与"胡部新声"相配的最佳歌词。"胡部新声"的传入与流行从艺术消费和传播的角度推动了边塞诗创作的繁荣,与边塞诗创作的繁荣之间有着不可分割、不容忽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西部诗歌创作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边塞诗群"辉煌过后,西部诗坛曾经一度沉寂,再度灿烂已是90年代的事了.20世纪90年代,一批西部诗歌新秀相继脱颖而出,以其顽强的耐力与实力,不仅打破了西部诗坛那难耐的沉寂,而且创造出西部诗坛一幕新的亮丽风景;同时,其别样的美学追求与诗情风采,亦昭示了西部诗歌创作新的变化和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一在古今中外优秀的战争文学作品中,爱国主义一直是一面鲜艳夺目、具有永恒魅力的旗帜。从荷马史诗到前苏联的卫国战争文学,从唐代边塞诗到清末的爱国诗词,无不如是。尽管当今人类已愈趋理性,世界一体化的意识逐渐兴起,但战争文学审美内蕴上的这一基本特性并未被现实...  相似文献   

16.
田峰 《学术月刊》2015,(2):120-127
边塞诗是唐人对"异域"世界感知的重要载体。初盛唐时期,随着国家疆域的扩大,边塞诗人对新开拓的西北边疆有了全新的地理感知,这种感知使该时期的边塞诗显得恢宏豪迈、雄浑壮阔;中晚唐时期,西北疆界被不断压缩,诗人对边塞的地理感知随之与盛唐有异,在诗歌中也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气象。可见,唐代疆域变迁对边塞诗的创作有重大影响,从唐代边塞诗人对西北边疆的地理感知入手,可分析疆域变迁与边塞诗创作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7.
岑参的西部诗歌真实地再现了祖国西部奇丽的风光、淳朴的人情,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激情。本文在对岑参西部风情诗分析、探讨的基础上,拟对岑参及以岑参为代表的唐代边塞诗人做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艾翔 《新疆社科论坛》2012,(2):76-79,84
20世纪80年代,在曾经孕育了灿烂丝路文明的中国西部大地上崛起过一个新诗群——新边塞诗。要准确叙述新边塞诗,科学评估其在当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价值与意义,必须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而反思的起点则是新边塞诗崛起的当代文化背景及其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唐代士人的人格志向、干谒、尚侠、边塞诗的创作等方面论述了源于先秦的纵横之术对唐代思想文化领域的曲折影响,并指出唐代是继先秦之后纵横之风最为鼎盛的一个时代。  相似文献   

20.
清代边塞诗繁荣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边塞诗繁荣原因初探黄刚中国古代边塞诗在唐代达到了高峰,然而,唐以后边塞诗却呈现出长期不景气状况,虽然宋元明三代,边塞诗还赓续不绝,某些时期甚至还有过局部繁荣,某些诗人在边塞诗创作上还有过令人瞩目的实绩。但是,这七百来年中,边塞诗创作确实处于低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