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12年孙中山辞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 ,无疑是辛亥革命史上一个极其重大的历史事件。对此的既往研究大都说成是“让位”。其实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总统一席原本就属于袁世凯。其后革命党人与南方独立各省选举孙中山 ,只是革命形势发展需要一个头面人物主持政府 ,而袁世凯尚未来归、黄兴拟将赴宁代黎元洪“暂任”大总统职权而尚未成行、孙中山却适时归国并主动要求承担大计等条件下的一个权宜之计 ,“虚临时总统之席以待袁君”的决定并未因此而有根本性改变。孙中山的最终辞职荐袁仅是“践前言” ,实为还位。此外 ,“让位”论还存在理论上的缺陷 ,制约了辛亥革命有关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一、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是“不由自主”的在让位前后,孙中山对袁世凯的赞誉之词是比较多的,让位给袁的态度也是非常明确的。比如,在当选为临时大总统的当天,孙中山就打电报给袁世凯.明确表示自己是“暂时承乏,而虚位以待之心.终于大白于将来”①。在1912年1月15日回复议和代表伍廷芳的电文中,孙中山宣布:如果清帝实现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②,进一步表明了自己对袁世凯的态度。后来事态的发展证明,孙中山一再要将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袁世凯的表示,对“革命”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在解职临时大总统后至“宋教仁案”发生前,对袁世凯的再度妥协并非是落入袁世凯的圈套而上当受骗。孙中山对袁世凯再度妥协的原因,在于客观上为当时的形势所迫,主观上则存在着促使他再度妥协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作“孙文学说”,阐“行易知难”主旨,恰恰在杜威来华,胡适到上海恭迎之际,因此,孙中山乘便就“行易知难”学说分别与杜威、胡适师徒商讨。杜、胡各自从自己的哲学立场对其进行了评说。本文试析他们的不同观点。一、“行易知难”说的提出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民主派迅速发生了分裂。其中右派势力采取了与反革命相妥协的方针,不赞成孙中山的革命建国计划,许多革命党人脱离了革命,反袁世凯斗争终告失败。孙中山总结革命失败的教训,认为革命建设之所以失败,是因为革命党人在思想上深受中国几千年来的“知之非艰,行之惟…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后,为了调和南北冲突、阐明实业报国的主张和宣传民主共和的思想,1912年孙中山应袁世凯的邀请到北京共商国事。在北京期间,孙中山与袁世凯会晤、参加同盟会改组、出席各界欢迎会……这些活动是孙中山先生践行民主共和的写照,他不顾自身安危、利国福民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当今建设和谐民主的社会和早日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6.
“二次革命”失败后 ,陈其美在孙中山的领导下继续举起民主革命的旗帜 ,积极策划反袁活动。 1915年 12月 5日 ,陈其美终于领导了肇和舰起义。他领导的这次起义是反对袁世凯复辟之第一声 ,云南护国起义之先导 ,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孙中山的“以人就法”原则──兼论孙中山辞职、让权的思想原因杨学东在以往孙中山研究论著中,有个重大问题值得重新研究:孙中山多次辞职、让权,究竟是资产阶级“软弱性”的表现?还是“以人就法”的楷模?笔者认为:在评论孙中山辞职、让权问题上.不能脱离孙的“天...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的原因探析杨波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最终以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而落下了帷幕。当历史的幕帐徐徐落下的时侯,绝大多数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立宪派都在为他们的这一选择而欢欣鼓舞,只有当袁世凯称帝的野心逐步昭然的时侯,他们才发现自己的选择是如此的...  相似文献   

9.
关于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的原因,迄今为止仍是史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学界已从政治、经济、军事等角度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但这些大多属于"外部研究",相对忽视了中华民族传统思想和民族心理对孙中山"让位"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传统思想与民族心理两个层面对这一历史公案进行阐释与解读,可以为研究孙中山"让位"原因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分析袁世凯和慈禧太后、载沣、奕匡力、张之洞等人的关系入手,探究了袁世凯开缺的原因,认为袁世凯的开缺是在西太后驾崩、宣统继立的背景下,袁自揣失势,主动自请辞职,而载沣则因受张之洞的影响顺势就其所请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国情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课题,是任何革命和建设都必须正确认识的一个基本和首要的问题。辛亥革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国情纷繁复杂,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要变革中国社会,找到摆脱奴役、强国富民的道路,无疑是很艰巨的历史重任。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第一次在中华大地上举起了民主共和的旗帜,其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但革命政权被反动军阀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今天,探讨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纲领之脱离中国国情这一重要失败原因,对于我们深刻认识近现代中国的特殊国情,提高贯彻执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家,他把毕生精力都贡献给了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建立了民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最重大的胜利,是孙中山的丰功伟绩。但是,辛亥革命取得胜利后,又被帝国主义和中国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联合力量所扼杀。无数革命党人用头颅和热血换来的民国政权,很快又落入帝国主义的新走狗、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手中。尽管袁世凯复辟帝制最后没有成功,但国家政权还是被北洋军阀所控制,孙中山大半生奋斗的成果——中华民国已名存实亡,只剩下一块空招牌。辛亥革命失败后,“在孙中山面前就摆着两条道路:或者是承认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相似文献   

13.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自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起,至1928年6月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死止,历经16年,中经袁世凯、皖系、直系、奉系四个阶段。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经过一番整理、查证、比较,现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内阁的演变概述于后。 一、袁世凯窃国和败亡时期内阁的演变(1912——1916年)袁世凯夺取了清廷军政大权之后,于1911年12月9日派代表唐绍仪和革命派的代表伍廷芳在汉口举行正式和谈,18日改在上海英租界市政厅进行谈判。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和谈仍然继续进行。南京方面向袁世凯提出:和谈成功后,保证举他为大总统,但必须以清帝退位和赞助共和为条件。1912年2月12日双方很快达成了协议。同日,清帝宣布退位。13日,孙中山宣布辞职,并推荐袁世  相似文献   

14.
在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为了拯救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高举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和复辟帝制的大旗,于1914年7月在日本东京建立了中华革命党。该党建立后,在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护国运动。这一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孙中山称它是第三次革命。本文试就中华革命党在护国运动中的历史地位作一些探讨,以求教于专家和读者。(一)  相似文献   

15.
八十年前,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发动了伟大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皇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但不久之后,胜利的果实为军阀袁世凯所篡夺,三民主义面临严峻挑战和野蛮践踏。孙中山为捍卫三民主义,先后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结果一次次地失败了。孙中山在绝望中得到了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真诚帮助,改组了国民党,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以“联俄、联共、抉助农工”为基础的新三民主义。  相似文献   

16.
一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引起了巨大的震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还是无法逃脱失败的命运,发生于1913年7月的二次革命则是这场伟大革命的最后余波,它以悲壮的一幕宣告了最终失败而抱憾于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为这场史无前例的革命抹上了浓重的一笔。二次革命的失败是惨重的,它标志着革命党人历尽千辛万苦,经过十年磨一剑般的革命生涯取得的革命硕果转眼之间荡然无存。革命的失败对于当时大多数党人来说是猝然地一时难以承受的,因而在总结失败教训上就不免感情用事。缺乏冷静的思考,作为革命领袖的孙中山也不例外。在他看来,二次革命之所以失败,主要是:“非袁氏兵力之强,实同党人心之涣”;“同党人心之涣”表现在“内部分子意见分岐,步骤凌乱,既无团结自治之精神,复无奉令承教之美德,致党魁则等于傀儡,党员则有类散沙。”有鉴于此,孙中山发动  相似文献   

17.
在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为了拯救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高举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和复辟帝制的大旗,于1914年7月在日本东京建立了中华革命党.该党建立后,在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护国运动.这一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孙中山称它是第三次革命.本文试就中华革命党在护国运动中的历史地位作一些探讨,以求教于专家和读者.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民主宪政思想的主要精华是军政、训政、宪政"三步说"思想,"权能分治"与"五权分立"思想,以及"以党建国"、"以党治国"思想,这些思想极具进步意义。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并未真正按孙中山遗教办事,而是在"训政"的标榜下,建立和维护其反民主的一党专制和个人独裁政治体制。主要表现在:训政时期国民党从未"萃全力于县自治",限制、剥夺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和违背了孙中山先生"以党治国"必先治党思想,日益专制、腐败、独裁,走到了人民的对立面,终致失败。  相似文献   

19.
一九一三年七月至九月的“二次革命”,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也是辛亥革命最终失败的最后一幕。以孙中山、黄兴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与北洋军阀袁世凯集团进行了一场悲壮的斗争。当时南方革命党人虽号称“联军十万,拥地数省”,但整个战争的主要战场只是在江西与南京,因而“二次革命”又称“宁赣战役”。而南京地区的战争之烈、历时之长与重要程度,又远超过江西。因此可以说,“二次革命”时期,全国矛盾与斗争的焦点在南京。本文拟对南京地区“二次革命”的始末作一归纳分析,从而更清楚地了解这场斗争的全过程,更深刻地认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及其最终失败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史学界对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及其革命活动有较深的研究,有许多专著和论文,本文仅就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中联俄政策的形成,谈谈自己的肤浅看法,请史学界同志指教。一九一七年九月,孙中山为维护辛亥革命时的“临时约法”,树起了“护法”大旗,联合一部分海军和西南军阀,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被拥为大元帅。但是不久孙中山遭到军阀的排挤,于一九一八年五月被迫辞职。在辞职电中,孙中山说“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