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的思想品德、政治品德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知—情—信—意—行的过程,在道德形成的过程中,并不是知、情、信、意、行的简单相加,而是这几种心理因素交错地起作用的结果,它们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因此;对学生德育的过程就是一个遵守道德形成的规律、切实疏导学生树立全新的道德观念,增强高尚的道德情感,稳定先进的道德信念,巩固先进的道德意志,自觉地规范道德行为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德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笔者认为,德育过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是教育对象的思想感化过程,也是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交流过程。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需经过知、情、意、信、行的过程,其中情感的转变乃是人的思想品德转变的关键,它将教育影响转化为个人思想,又将思想转化为行动的媒介和桥梁。缺少了这一中间环节,知...  相似文献   

4.
高校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从知、情、意、行这样一个人思想品德形成的途径出发,探索了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即:加强领导、统一认识,改进、创新德育方法,更新、拓展德育内容,发挥德育主体(学生)的作用和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修养。  相似文献   

5.
朱熹关于品德心理结构的思想李太平品德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成分,它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构成的有机整体。朱熹全面深刻地论述了“知、情、意、行”四种成分,在德育实践中注意培养学生知、情、意、行这四个方面的品...  相似文献   

6.
德育过程,即实现个体品德的社会化过程,是受教育者知、情、意、行等方面在原有的基础上的转化和提高过程。在孔子有关德育的言行和实践中,涉及了现代德育理论中品德构成要素的综合运用。从这一思想出发,在德育过程中应力求做到是非判断与价值认同的统一,理性启迪与情感激发、意志养成、行为习惯等非理性因素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德育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加强对弱智儿童的道德教育,是义务教育的一部分,然而对弱智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要比正常儿童困难得多,因为弱智儿童除了智能低下与适应行为不良外,还有许多心理特点,与正常儿童比,在程度上的不同,有性质上的差异,尤其是他们的自我意识水平低,自控能力差,在思想上是非辨别能力和抵制防范能力都很差,因此,强化弱智儿童思想品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必须制订特殊的要求,采取特殊的措施,才能达到特殊的效果,美化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8.
在新时期,培养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品德尤为重要。它是青年学生前进的力量和行为规范。培养他们爱国主义的崇高思想品德,必须通过教育与实践结合,达到知、情、责、行四要素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9.
“认识 (知 )、情感、意志”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三个侧面 ,它为人们提供观察、了解、研究人的思维活动和认识 (知 )过程 ,帮助我们确立情和理相结合的思想政治工作原则。在思想政治工作中 ,我们必须经常考虑“知、情、意”相统一的心理活动 ,要看到认识 (知 )对情感、意志的决定作用。在工作中加强理性与逻辑力量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知行统一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行统一是德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是个体思想品德形成的内在机制。只有充分重视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 ,道德实践的锻炼和道德情感、意志的培养以及教育者的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才能实现知与行的真正统一 ,提高德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简论我国的德育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立足于我国德育建设的需要,论述了我国德育传统形成的历史过程,明确地提出了我国德育传统的基本特征是:德高于智、群己和谐的德育思想;礼乐结合、先后有序的德育内容;知、情、意、行的德育过程;内省外注,躬行实践的德育方法。从而引发出对我国当今德育建设的一些积极性建议,以期有助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体系  相似文献   

12.
思想品德教育内化的实质是思想品德教育内因、外因相互作用的正向发展,是学生内在思想转化过程与外部环境制约过程的辩证统一。1、思想矛盾冲突——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因。首先,学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转化,要经历知、情、意、行各要素的均衡发展。当思想道德认知向学生输入时,学生开始接受外来信息,逐步形成“认知”;在这个基础上,学生经过反复的心理体验,逐渐丰富情感;良性的心理体验又激发着学生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13.
荣辱观教育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是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前提。因此,要确保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取得实效,就必须遵循道德形成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即必须坚持道德接受的“知”、“情”、“意”、“信”、“行”五要素的有机统一。从强化认知、提升情感、坚定信念、磨炼意志、注重养成等环节入手,使大学生真正实现明荣知耻、好荣恶耻、趋荣避耻、扬荣抑耻、践荣弃耻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德育、德育课程和高校德育课程建设的内涵,探讨了高校德育课程建设应追求的目标,提出必须完善高校德育课程结构,构建"德育显性课程"和"德育隐性课程"相统一,"知"、"信"、"行"为一体的高校德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对什么是德育过程的基础,一直存在着争论,众说纷纭,意见不一。有的说,“知识是德育过程的基础”;有的说,“生活实践是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基础”;还有的说,“知与行的统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基础”。争论的焦点,是如何正确估价实践与知识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弄清这个问题,对改善和加强学校中的德育工作,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这个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德育、德育课程和高校德育课程建设的内涵,探讨了高校德育课程建设应追求的目标,提出必须完善高校德育课程结构,构建"德育显性课程"和"德育隐性课程"相统一,"知"、"信"、"行"为一体的高校德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7.
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学生政治的、思想的和道德的认识、情感和行为习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的过程,德育活动课就是对学生德育过程施加外在影响,使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内在结构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8.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生成是网络文化发展规律、网络环境下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三位一体的过程。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现实与虚拟的共生、人与网络的互动共同推动着网络文化的发展。从知、情、意、信、行矛盾转化的角度看,网络环境下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表现为认知的“选择性扩张”、情感的“蝴蝶效应”、意志的“从众流瀑”、信念的“涨落突变”和行为的“群体极化”。科学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网上与网下相结合、网络传播与网民接受相结合、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论新时期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在新时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当及时抓住时代特点和学生思想实际,重新审视德育工作的内容体系,力求构建以现代化的德育思想为指导,融知、情、意、行、理于一体的德育育人体系,研究和探讨大学生道德养成之途径。  相似文献   

20.
浅谈中专德育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专德育教育,一要主动激发学生的内在品德需求,促进学生品德的自我发展。二要努力创建各种德育环境(或条件),加速学生品德内化。三要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引导学生达到知、行、情统一,以形成个性化品德。四要不断提高教师个人的个性化道德品质,以影响学生个性化道德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