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莫斯科日记》是罗曼·罗兰在1935年6~7月间应高尔基之邀到莫斯科访问时逐日记下的所见所闻,包括同斯大林等苏联党政领导人以及当时已披逐出政治局的布哈林的谈话.回国后,罗曼·罗兰把这些见闻编辑  相似文献   

2.
从屠格涅夫看肖洛霍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哈伊尔·肖洛霍夫是苏联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作家之一,是继高尔基、马雅可夫斯基之后苏联文学中最卓越的一位作家。他在苏联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与意义,只有列夫·托尔斯泰在十九世纪下半期俄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意义,能够与之相媲美。但是他也象列夫·托尔斯泰一样,既伟大又复杂。他在自己的创作中,既取得了卓越的、无与伦比的成就,又表现  相似文献   

3.
高尔基(1868—1936),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新闻工作者。作为文学家的高尔基,早为大家熟悉,而作为新闻工作者的高尔基,却少为人知。但他确确实实是一位著名的新闻工作者。列宁曾经称他为“职业编辑”。一九三○年,苏联创  相似文献   

4.
苏维埃时期农民思想情绪的表达者——评肖洛霍夫的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哈伊尔·肖洛霍夫是继高尔基、马雅可夫斯基之后,在苏联文学史上占居第三位的大作家,是当代苏联文学中一位最有声望的文学巨匠。在世界各国人民的心目中,肖洛霍夫也是一位非同凡响的、引人注目的艺术大师。他是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重要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中国著名高尔基研究专家陈寿朋教授,最近以高访学者身份留学苏联。在留学期间,陈教授访问了苏联科学院高尔基文学研究所,受到该所所长费·库茨涅佐夫的热情接待.在所长的亲自安排下,陈教授与该所研究高尔基的著名专家学者进行了座谈,对近年来国际高尔基研究的最新进展情况,交换了看法,提出了高尔基学研究中许多重大课题. 参加座谈的有苏联语文博士、苏联科学院版高尔基全集编辑出版委员会主任斯坦尼斯拉夫·华西里耶维奇·扎伊卡,苏联语文博士、高尔基档案馆馆长符拉基米尔·赛尔盖维奇·巴拉霍夫等。下面是根据现场录音记录整理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1928年,高尔基首创了“人学”一词。“文学是人学”一语则是苏联人的研究著作中的提法,我国人转引时,误把它作为高尔基的原话。于是,“文学是人学”也就被视为一种“经典”了。“人学”作为“文学”的定义是否科学呢?我国学术界至今仍存在着分歧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作为定义,“文学是人学”是欠科学的。因为,研究人的学问学科繁多,不但所有的社会科学研究人,自然科学中的某些学科,如医学、生理卫生学、人类学以及人种志学,还有心理学、精神病学等也都是研究人的。文学不属于任何科学,只是文艺的一部分。高尔基从首创“人学”  相似文献   

7.
苏联核计划是一项关乎苏联国家命运乃至国际政治格局的重要工程,其成功得益于数千名苏联科学家、工程师数年如一日的团结协作,其中,И.В.库尔恰托夫在科研与领导方面功不可没.在最艰难的战争年代,库尔恰托夫凭借其在核物理领域的权威性、极佳的组织能力以及对祖国的高度责任心,被任命为苏联核科研中心"2号实验室"主任.他通过组织学者开展核物理研究、分析国外核情报等工作,逐一攻克难关,创建了试验反应堆和工业反应堆,成功研制出苏联第一颗原子弹.因此,库尔恰托夫被誉为"苏联原子弹之父".  相似文献   

8.
1969年苏联当局因索尔仁尼琴不顾禁令坚持创作并在国外出版苏联劳改营题材的文学作品而将他开除作协,次年瑞典科学院却因索氏"在发扬俄罗斯文学的宝贵传统方面显示的美学力量"而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随后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围绕索氏及其作品展开了激烈的舆论交锋,对索氏的处置问题随之也被提上了苏共中央的日程,但由于对索氏的处置既要顾及国际舆论又要顾及国内舆论,由于高层领导因看法不同或相互间的恩怨而造成的在这一问题上的意见分歧,也由于具体负责处理这一问题的克格勃主席安德罗波夫不愿在这件事上承担太大的责任和给自己的政治声誉造成太大的损害,致使对索氏的处置决定迟迟难以做出,直到1974年2月索氏才在安德罗波夫不乏超等手段的运作下遭到了被逐出境的惩罚.  相似文献   

9.
高尔基的文学理论与批评著述在中国的译介史表明,20世纪不同时期内我国文学界对他的文学思想的接受具有不同的侧重,其中,存在着某些偏差;20世纪晚期国内评论界对高尔基文学思想也存在某些误解。就这些问题作出阐释,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深刻地了解高尔基。  相似文献   

10.
太平天国失败以后,其刊刻的书籍大部分被清政府焚毁,有一部分流传到国外,保存在一些图书馆和博物馆内。辛亥革命后,随着国内研究太平天国兴趣的提高,这些保存在国外的太平天国印书,逐渐引起去海外留学、访问的学者们的重视,相继被转抄、摄照回国。谁是从事这一工作的第一人?长期以来,史学界认为是程演生,他于1924年从法国巴黎国立东方语言学校图书馆抄录太平天国印书回国。其实不然,据目前已知资料表明,最早从事这一工作的应是梁启超。  相似文献   

11.
瞿秋白只活了36岁。在短短的一生中,有8年身处逆境。大革命时期是他的政治理论活动的光辉时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瞿秋白一开始走上理论活动的舞台,就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理论联系实际。 1923年1月瞿秋白从苏联回国。他后来追述回国目的时说:在苏联“研究社会哲学的理论如此之久,而现实的社会生活只有俄国历史的及现今的环境,中国社会呢?客中中国书籍  相似文献   

12.
陈嘉庚先生是中国人民敬仰的著名爱国华侨领袖,他久居南洋,却无时不心系祖国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在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艰难岁月里,他不仅组织和领导南洋华侨从各个方面支援祖国抗战,而且亲自率团回国慰问抗日军民,极力维护国共合作,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一、毛泽东思想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毛泽东是对落后的东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艰苦卓绝的探索者。在如何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问题上,毛泽东存在深刻的思想矛盾:一方面他是一位伟大的国际主义者。他信奉马列主义,尊敬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及其所手创的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堡垒——苏联。他认为中国革命是在十月革命影响下取得胜利的,中国的建设也应“以俄为师”;而革命胜利后的中国,一究二白,对社会主义建设毫无经验,既需要学习苏联的经验,又需要苏联的援助。因此,  相似文献   

14.
袁珂同志在《古神话选释》中提出一个新的结论:共工触山,折天柱,地维绝,打破了为上帝颛顼所统治的旧世界的局面,使整个世界为之改观,从革命者的眼光看来,共工的这一行动就是具有大魄力的英雄行动。高尔基所说的‘群众中反抗神的意愿’(《文学论文选》页三二二——《苏联的文学》),在共工触山的这件事上,就体现得再鲜明、生动不过了。……它里面包含的丰富的革命意义。我们认为,把共工神看作反抗神,是不正确的。而且袁珂同志认为“凶神、恶神即高尔基所谓反抗  相似文献   

15.
一般认为,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苏联官方文学中,全知视角占主导地位,且承担教育功能,而内视角一向是被排挤的。高尔基《我的大学》及在其影响下哈萨克斯坦苏联时期作家穆坎诺夫所创作的自传体小说《生活学堂》均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两部著作中承担教育功能的是内视角,以见证之"我"为典型,对文本教育意义的阐发产生了重要影响。见证之"我"与苏联成长小说教育意义关系的探索,对该时期文本第一人称叙事乃至整个苏联文学的叙事研究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从50年代开始,法捷耶夫一直是我国广大读者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长篇小说《毁灭》和《青年近卫军》在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56年,法捷耶夫自杀身亡后,有关他的一些是是非非,如:他为什么要自杀?苏共20大上肖洛霍夫为什么要攻击法捷耶夫?今天应如何评价他的作品?这些问题,直到现在还在困扰着广大读者。法捷耶夫是十月革命后成长起来的苏联新一代作家。从1934年起,他便进入作协领导层。在高尔基去世后成为作协主要领导成员之一,1946年至1956年,历任作协总书记、理事会主席和理事会书记。在苏共第比次党代表大会及第19次党…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的中苏文学交流中,最受中国人关注、作品传播最广泛、影响最大的作家要数高尔基,他在中国的地位与影响没有几个作家可以与之相颉颃。然而他在中国的接受始终伴随了非文学因素,尤其是政治因素的介入,表现出复杂的接受状貌。高尔基作为中外文学交流史上的个案,生动地展示了特定历史条件下文学与政治的复杂关系。他作为文学家的复杂性,作品的丰富性被抹煞,对他的阅读走向程式化和政治化。这是对他的严重误读,是作为艺术家的高尔基之不幸。进入新时期,加诸在文学上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逐渐祛除,文学日益回归自身,高尔基在中国才得到较为客观的评价,然而他的作品在中国的典范性意义也就此失去。  相似文献   

18.
编者的话     
《文史哲》1954,(12)
本期除续稿外,有文学方面论文四篇及有关明朝农民起义论文一篇。苏联文学奠基者高尔基一文说明在高尔基的作品中贯彻了“从现实的革命  相似文献   

19.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的新时代。他使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从理论变为实践,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苏联社会主义国家。今天我们重温他的理论和著作,加倍感到亲切。因为他对无产阶级革命做出的主要贡献,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感,使今天正在从事社会主义事业的人们,仍然能够得到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二战后远东局势不稳,伴随着中国内战的进行,美国也摸索着恰当的外交政策。随着美国在华调停失败、国民党内战失利与冷战序幕的拉开,美国在调整对华政策的同时也进行着一定的检讨与反思。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中国新政权对苏联“一边倒”,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远东的挫败使美国共和党加大了对民主党保守外交政策的指责。1951年4月,麦克阿瑟被免职事件更使反思风潮达到高峰。要不要重视亚洲,是否援助蒋介石,对台湾采取何种策略,1945年的雅尔塔协定有哪些危害等等,都是美国当局反思战后对华政策的焦点问题。通过反思,美国提高了对亚洲的重要性的认识,决定维护蒋介石当局的稳定,提高台湾“有限”重要的级别,在制定外交政策时更注意“两党协调”,对后来的局势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