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近年来较流行的文本理论互文性理论为指导,从文本互文和文化互文的视角对美国黑人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进行了解读。在文学研究中,互文性不仅指文本和其他文学文本之间产生的互相影响和互相借鉴,还包括文学文本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历史环境等的关联,因此,互文性不仅仅对文学传统有包容性,对文学研究视野的拓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可能。通过这独特视角下的解读,笔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莫里森作品中的人物的特性,作者语言的力量,及她的作品在当代美国文坛和世界文学界所产生的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胡慧 《学术界》2006,(5):205-209
互文性是语篇的一个基本特征,确切说来,它指的是语篇生成过程中各种语料相互交叉,一个文本与其它文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复杂的、异质的特性。本文通过对文本互文性与文学、文化之关系的观察与分析,指出互文性是文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根本方式与途径。  相似文献   

3.
罗立桂 《兰州学刊》2005,(5):287-289
电脑和网络技术为互文性理论的实现提供了新型的技术支持,使得依托于网络的文学创作充满了互文性写作的特质,分析目前网络文学作品中的互文性写作手法可以发现,互文性写作丰富了文学的创作手段,给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对文学创作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需要加强引导,以拨正网络文学的发展方向,提高网络文学的整体创作水平.  相似文献   

4.
钱翰 《学术论坛》2015,(2):88-95
互文性概念在今天主要被当作一种文学研究工具,然而这其实与克里斯特瓦发明这个先锋概念的意旨大异其趣。对互文性概念的理解和发展大致有两个方向:解构批评,继续沿着克里斯特瓦和巴尔特等人开辟的文本性理论的道路;另一个则走向诗学和修辞学,代表人物是热奈特和里法泰尔。今天,我们看到,后者的互文性概念影响渐渐超过前者,然而它事实上是文学史渊源批评的进一步发展,是contexte,而不是intertexte。之所以互文性概念走到这个发展方向,主要原因是大学的文学研究体制造成的。[关键词]互文性;文学史;克里斯特瓦;文学体制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托马斯·品钦早期三部小说的叙事话语进行了互文性研究,其叙事话语的互文性主要体现在:与欧洲经典文学作品互文;与美国经典文学作品和品钦自身作品互文;与非文学领域的艺术、科学叙事话语互文。高度的互文性使其小说成为各种叙事话语交织的超文本互文体系,构成了其小说叙事迷宫的一个主要因素,反映了品钦对传统叙事话语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6.
吴昊  吕复娟 《理论界》2012,(10):116-118
在文学与图像的互文研究中,语境是不可或缺的微观研究视域和方法。因为"互文性"本身所具有的"语境"内涵,以及互文性理论发展的需要,"互文语境"在学理上是合法的,且在文学和图像的微观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绝对功能、解释功能、滤补功能和生成功能等。  相似文献   

7.
《东岳论丛》2017,(6):177-182
文学翻译的特殊性以及最大的价值在于其文化内涵的呈现。翻译基于对文本和语言的解读,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性的,任何语言都是一个符号意义系统,在互文性理论和符号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上,本文提出"文化互体性"概念,提出文学翻译要重视文化互体性。同时,文化互体性体现在译者将文本语言、语境和作者精神包容并涵泳于心中,体现在语言转化、文化语境转化、作者与译者艺术精神层面的转化上。  相似文献   

8.
互文性新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都有互文性现象存在。文学艺术中的互文性是产生新意、形成对话的积极互文性。互文性对于文学艺术至关重要;科学中的互文性是精确转述他人原意、独白式的消极互文性,科学对自己的过去采取与文学艺术截然不同的态度,互文性对于科学来说无足轻重。互文性是一种意义于其中转换生成的函数关系(功能而非本体)。构成互文性必须具备三个要素:文本A、文本B和它们之间的互文性联系。  相似文献   

9.
郑岩 《理论界》2007,(7):202-203
“互文性”被认为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标志之一。劳瑞·安德森打破艺术类别的界限,将互文性理论大量地运用于她的短篇小说中,将文本与图片、音乐等融合在一起,收到了前所未有的奇特效果。  相似文献   

10.
莫言的短篇、中篇、长篇小说之间存在着某些人物、故事情节和意象反复出现所形成的自涉互文性。这种互文性呈现为后文本对前文本的增补或改写,因而具有小说叙事学的功能和价值。在其不同的小说文本中,"莫言"作为叙述者的现身说法或后文本对前文本的提及、重述,在某种程度上又构成了小说的元叙事特征。这种互文性还具有文本间的对话性质,产生的是不确定性与增殖性的意义。自涉互文性凸显了莫言早年以饥饿、孤独、屈辱、恐惧为核心的苦难记忆与生活经验对其"高密东北乡"文学(小说)王国的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到灯塔去》的互文性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互文性的解读,揭示作品中的互文关系不仅是对原文本戏谑性地改写,还为文本提供了新的阐释空间,使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交互作用,而文本对自身的模仿则是对元文本的一种讽刺.  相似文献   

12.
在英国浪漫派诗人中,还没有人像拜伦那样在自己的叙事诗作品中融入如此繁多的话语形式.作为一位阅历丰富、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大诗人,其诗作中的互文性叙事也应当成为研究者关注的对象.通过考察拜伦叙事诗中文学典故和宗教典故的互文性运用,我们不仅可以更清晰地追踪这位大诗人的文学渊源,窥见其宗教倾向,而且得以见证诗人一以贯之的批判精神、"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禀赋及其调用多种典故进行互文性叙事的高超技巧.  相似文献   

13.
《理论界》2015,(11)
互文性理论的强大解释力逐渐为学界所意识到,并被运用到语篇、语用、话语分析等学科研究中。文章梳理了互文性理论的发展历程,并对互文性理论各家的基本观点进行了深入发掘,通过对互文性理论的归纳与论证,得出了互文性理论语言学研究的核心观点。并对当前互文性研究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评析,文章指出我们不仅要将互文性概念引入语言学研究中来,引导学界对语篇系统性的关注,更要对互文性现象做进一步的语言学化的分析,致力于将互文性理论改造成语言学自身必不可少的理论组成部分,并结合新时代出现的多样化的语篇形式,构建语篇互文性研究新范式,对各类语篇现象进行透彻的理论分析和充分的结构阐释,推动篇章语言学研究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4.
曹文慧 《东岳论丛》2013,(1):172-175
后现代思潮中兴起的互文性理论与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互文性理论流变之一的狭义互文性启示着文学文本向影视文本的媒介转换中,既可以深入到相异艺术本体的内部进行诸如主题学、叙事学、符号学、修辞学与阐释学等方面的比较研究,也可以延伸到外部诸如社会批评、意识形态批评与文化研究等领域中。互文性理论中对"读者"这一维度的凸显,表明了在影视改编中不仅需要充分重视受众在改编中的地位,而且在改编中还要充分调动并发挥受众对原著、改编片与自身各类记忆间的互文解读,使影视受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被改编的影视作品中来,从而创造性地进行解读活动。  相似文献   

15.
张宁 《兰州学刊》2010,(4):130-132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消费社会,消费意识形态对文学作品的创作与欣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品的形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互文性成了当代文学创作中一种极为突出的现象,作为互文性表现形式的拼贴和戏仿等极为盛行,另外带有元小说性质的评论也成了一种自觉的创作手法。文章拟对消费文化与文学作品中互文性表现出来的新特点及形式进行深入研究,考察由互文性形式变化所带来的文学作品内容的碎片化、去深度化、去意义化等意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文学的创作价值作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互文性的写作策略是福克纳创作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有益尝试,其创作凸显了作者对文学传统和以往作品的利用和模仿,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否定颠覆和创新发展。以《押沙龙,押沙龙!》为个案研究,从文本叙事模式、人物选择和神话模式的角度对文本进行互文性解读,以求对文本独特性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7.
蒋寅 《文史哲》2012,(1):22-32
互文性虽是20世纪70年代流行起来的文学理论术语,但它所指称的文学现象在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诗歌中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诗论家也一直对此有所意识。事实上,互文性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般特征,仅注意先后产生的文本之间存在的一种普遍关联是远远不够的,"避"作为一种写作策略,同样也是互文性的一种形态,或许可以称作"隐性的互文"。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期中国古典戏剧英译者们开始从文学审美的角度出发,注重对原文语言、文化、文学成分的保留,译文中汉语成分开始增多,中国文化互文性增强,杂合度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9.
继19、20世纪之交克罗齐为首的反文类思潮之后,自20世纪60年代以降,文类再一次遭遇到了身份危机,"互文性"以替代者的姿态横空出世。文类与互文性尽管同是处理文本之间关系的范畴,但是在文本关系细节、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作品、文学传统观、范畴本体特征诸方面表露出明显的异同质素,说明两者互有短长,各有侧重,异中有同,各具特色,显现出较强的互补性,并不能简单地视为替代关系。  相似文献   

20.
当代西方互文性理论倡导的双重语境下的“非线形阅读”,对文学接受意义重大。资料表明,钱锺书不仅具有足以与西方互文性理论相互对话的思想,而且其文学批评也体现出“非线形阅读”所具有的语境的广博性与多重性;此外,钱锺书还注意到过于强调双重语境所带来的阅读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