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大学教育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分期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实际来看 ,传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分期存在着致命的缺陷 ,因此有对其进行重新划分的必要。划分的方法是拉长中国现代文学的时段 ,将其上限推至晚清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 ) ,下限推至80年代末。这样不仅有利于筛选经典、优化教学内容 ,也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  相似文献   

2.
旱灾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的常见题材。文学中的旱灾描述除关注到传统信仰的遗留和新变之外,更多集中在对现实世界的镜像展示:深重的苦难、有限的抗争、对立式的反抗和人性的杂糅。文化流传与历史证言之间的自我选择,使旱灾的"人间性"和写实姿态得以确立。文学于记录、回应时代方面之得,映衬出灾害书写在独立性和多样性层面之失。  相似文献   

3.
现当代文学是文学类诸学科中最贴近生活,对现实生活的感应最快、最敏锐的学科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从改革的迫切性、改革的思路、改革的初步成果三个方面论述了我系以学生排演话剧为手段,让学生"亲历"和"躬行"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实践的体会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5.
6.
2012年6月9~11日,由陈平原、夏晓虹、高远东、张福贵、金元浦、汤哲声、贺仲明、郭宝亮等一批著名学者和《文学评论》、《文艺争鸣》、《民族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期刊、出版社主编、编辑参加、云南民族大学主办的"现当代文学与云南"学术研讨会在云南香格里拉召开,会议围绕"现当代文学的地域性"、"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的多元性、民族性"、"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动力与历史走向"、"现当代文学的学科性"、"云南现当代文学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思考"主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灾害叙事中的身体景象,显示出文学与灾害于人学层面的融合统一。灾境的极致与特殊,凸显出身体存在的真切和多样,使得以身体视角观照现当代文学的灾害书写必要且可行。灾害叙事中身体的沉重与受难、交换与消费、规避与操控,展现出身体的自然属性以及围绕身体、生命展开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实践。灾害叙事对身体现象的关注,应当兼顾灾害的情境性、身体的多样性、文学的审美性,超越表象化、同质化的身体描述,实现灾害写作与身体叙事的互融共赢。  相似文献   

8.
英语专业文学课的教学已经成为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了解英美文化的重要窗口,同时,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的训练使得改变传统文学课教学中"文学史+选读"的模式成为必需。通过文学课的现实需求和教学实践总结,提出文学教学的一种新思路,即"思想的灌注+完整文学作品赏析"的方法,以此改变传统文学课教学中或是死记硬背文学发生史,而对文学作品和文化整体均缺乏系统理解的局面,尝试文学课教学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李怡、干天全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教育部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文化元典导读与本科人才培养"成果之一,其特色在于将"文学史究竟是什么史"的思考与大学文学教育现状的改革相结合。全书以前所未有的篇幅突出了文学原典与生命体验在文学教学中的意义与地位,在文学史与文学原典、文学史与生命体验两个维度上给出了新的思考与启示。它以导读文本的形式,着重培养学生个人的文学感受力与鉴赏力,并由此加强学生个人人生体验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契合。它已经超越了学科意义上的文学史"重写",通过还原历史现场、激发阅读体验的方法,为现当代文学学科的教育教学提供具有"范式性"的思路,从而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价值特性,不仅须在全球化和中国情境的双重互动范畴中觅取,更应当首先承认中国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内在的"普遍性"。对中国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特质的讨论,必须将其置于一个相互关联的世界中。中国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自身特质的持续凸显,亦需依凭其在能够超越自身主观性的过程中,重新审视"他者"对"自我"的意义。对具有"特殊性"的中国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进行"普遍性"的预设,在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框架下重新阐释"他者"对"自我"的意义,以此推动少数民族文学主体性的进一步张扬,从而展现真正具有"个体性"意义的中国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11.
根据现代高职教育的特点,以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双主体"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师生互动的教学理念为依据,结合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特点,构建"学-导互动式"教学模式,即以学习者自主学习为中心,以教师引导学习为关键,以小组助学为基础,以多方督学为保障,以研讨、考核、影视促学为手段,形成"自学、导学、助学、督学、促学"互动一体、相辅相成的现代高职教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蒙古族现当代母语文学创作继承并发扬了蒙古族悠久的文学传统,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论等诸多领域都得到了发展,出现了很多文坛"大家"。这一时期,蒙古族母语文学创作的题材领域和表现空间不断拓展,主题思想、文化意蕴和精神内涵日臻丰富,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日趋多样,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更加浓郁,成为蒙古族文学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当代文学"的概念自50年代后期诞生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在这漫长的时间流程中对这个概念的认识、理解呈现出不同的状貌,尤其是80年代中期以后,更是有多种论调质疑此概念.本文将对此进行梳理,力图还原历史真实面貌,以利于该学科的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作为新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根据其教学目的,要在教学对象、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等各个层面,形成课程形式与实质相统一的关系,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为了有效地应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在当前所遇到的挑战,通过对其教学困境和教学模式利弊的分析,以生存论哲学为理据,提出了现当代文学教学模式生存论转向的新观点,并从教学理念、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等初步探讨了生存论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现当代文学教学只有面向生存、以人为本,将人文性、应用性等统合起来,才能摆脱困境,重铸辉煌。  相似文献   

16.
洪子诚先生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是当代文学史书写的标志性著作,受到学术界极高的赞誉,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仍存在一些不完备和值得补充的地方,比如关于"当代文学史"命名、关于"潜在写作"的定位和关于文本解读等,都有值得商榷和补充的必要。教师应该以"整体观"和文本细读作为学习的基础,兼容其他专著的优点和有代表性的论点,经过先"由厚到薄"再"从薄变厚"两个阶段,增加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学好"当代文学史"这门专业基础课。  相似文献   

17.
关于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全国高校增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增强大学生对于“三个选择”的理解和认识,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要正确理解和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意义,在教学中把握作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中学历史课、大学专业历史课的关系,处理好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关系,构建与教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8.
探讨何谓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应先辨析民族、少数民族,以及中国当代文学等概念。从语言文字论、生活题材论、作家出身论三方面探讨此问题都有道理,但难免有片面之嫌。本文把问题大体确定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具有少数民族族属的作者创作的文学,特别是这类作者或者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或者以少数民族生活内容为题材创作的文学。  相似文献   

19.
再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期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中国文学自开始“文学革命”至30年代抗战爆发,占主导地位的是既注重文学的自身价值,又要求文学为社会改革服务的倾向。抗战发生后,背离这一传统而强调文学仅仅是政治(包括救亡和社会改革等内容)工具的倾向呈螺旋形上升,至“文化革命”期间而达于极致。70年代末又向原来的传统回归。但到80年代后期,以融合着人生追求的文学自身价值为中心的潮流逐步发展,到90年代遂取得了主导地位。所以,90年代文学与其以前的文学具有重大差别;这一时期也就成为当代文学的开端。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经历了从进化论文学批评观下的多元化批评,到以现实主义模式独尊的阶级(政治)论文学批评观,再到以社会政治为主导的多元并存的文学批评观的曲折变化历程。这一具有开创性的理论化层次的文学批评道路,有着历史历程碑的重要意义。但这种严重倾斜到非文学的社会立场之上的文学批评观,在文学与社会的基本关系上是颠倒、错位的,导致了一系列批评观念的偏误,需进行严肃的辨析和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