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本文厘清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影响新型城镇化的内在机制,并基于2007—2018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2)全国层面,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对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3)区域层面,东部、中部、西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对新型城镇化的直接和间接效应均显著为正,中部直接效应最大,东部间接效应最大。据此,本文提出健全金融支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体系、强化人才支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能力、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多元化发展和加强区域间产业协调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同时释放农村土地,为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条件,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推动农民职业化和农民市民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群体分化是一个长期的协调互动的演化过程,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要鼓励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共建城乡社会和谐与经济繁荣。  相似文献   

3.
中部六省是农业大省,存在着丰富的剩余劳动力。但目前诸多因素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因此,必须强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快中部地区农村城镇化步伐;解除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体制性障碍;推进中部地区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是中部农业大省,城镇化进程缓慢,主要表现是中心城市辐射能力不强,城镇化滞后工业化,产业结构不合理,其原因是由于认识偏差、制度缺失等造成的,因此,需要调整发展思路,完善城镇体系,承接产业转移,完善政策措施,推动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推进城镇化建设,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不仅能够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而且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内在动力。然而,当前农业人口向市民转化进程缓慢,城镇化质量不高。究其原因,农业转移人口缺乏竞争性的职业技能。为此,要通过提升农村社区居民素质教育、企业订单式培训、培养区域能工巧匠、加强“两后生”职业技能培养等多种职业教育途径,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稳步增长。  相似文献   

6.
推进城镇化建设,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不仅能够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而且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内在动力。然而,当前农业人口向市民转化进程缓慢,城镇化质量不高。究其原因,农业转移人口缺乏竞争性的职业技能。为此,要通过提升农村社区居民素质教育、企业订单式培训、培养区域能工巧匠、加强"两后生"职业技能培养等多种职业教育途径,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稳步增长。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城镇化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目前全省城镇化发展总体水平仍然偏低,区域之间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狭窄,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重大问题。新形势下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近年来,福建省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推进城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当前,全省各地正在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从福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剖析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其成因,着力研究和探索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8.
新形势下推进城镇化进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目前正在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研究和探索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9.
从城镇化的角度出发,分析我国城镇化发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产生的深远影响。首先论述现阶段城镇化的发展现状及产生的影响,肯定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镇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其次论述我国农村力流动的变迁历史,结合实证分析,概括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最后以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及社会保障等方面为出发点,结合时代背景,运用产业经济学等相关基础理论,分析城镇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促进作用和制约影响,针对这一进程中引发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期间提升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实现中国经济进一步增长的战略举措。相对于传统城镇化的进程,新型城镇化以人的公平发展权为核心。四川作为西部后发省份,人口流动是其城镇化的重要因素。针对新时期四川外出劳动力回流的现实,四川基于人口空间分布的新型城镇化的路径包括:从城市管理的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的转移、"乡村型"小城镇向"城市型"小城镇迈进、合理增设市辖区并谨慎设置远离城市中心区的飞地型市辖区、城乡空间形态和产业发展的一体化等。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三农问题日益凸现.从农业、农民和农村三方面,运用聚集经济等原理说明发展城镇化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和农民收入增长以及劳动力转移,并提出城镇化进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城镇有质量、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如何提升农村转移人口的就业能力,规避就业风险,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从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入手,深度挖掘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和特点,分析其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总结农民工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就业风险,从制度、经济和农民工自身等层面探究就业风险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对策,以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3.
县域经济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内在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县域经济的发展与城镇化建设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过程.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加快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反过来,城镇化的大力发展又可以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一般来说,县域经济与城镇化协调发展会受到地理区位、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制度与体制、认识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县域经济与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克服上述因素;并且努力做到突出区域特色,充分利用区域比较优势;实施龙头带动战略,推进产业化经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确立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和城镇化中的主体地位;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实施集中和集约经营.  相似文献   

14.
县域经济的发展与城镇化建设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过程。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加快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反过来,城镇化的大力发展又可以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一般来说,县域经济与城镇化协调发展会受到地理区位、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制度与体制、认识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县域经济与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克服上述因素;并且努力做到突出区域特色,充分利用区域比较优势;实施龙头带动战略,推进产业化经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确立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和城镇化中的主体地位;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实施集中和集约经营。  相似文献   

15.
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如何在巨大的人口和就业压力下继续工业化进程,并通过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解决的历史性课题。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大企业与小企业的关系;加快城市化进程,拓展就业空间;加快农业和农村自身的发展;加快制度创新,打破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障碍。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工业化进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国际通用的工业化进程判断标准 ,我省正处于由工业化加速发展向工业化稳定增长的转型时期。在现阶段 ,我省工业化存在着城镇化水平低、第三产业不发达、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和工业产业竞争力低下等突出的问题。为加快我省工业化进程 ,我们应该不断提升城市规模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 ,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7.
中部某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历史并不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的SWOT分析发现利弊兼有,机遇挑战并存。影响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在于为了更好的生存、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以及第一产业劳动率的提高。通过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完善相关制度、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建立劳动力市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8.
农村城镇化指的是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进行转移,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或城市进行空间流动。我国学术界对农村城镇化主要持三种观点:强调农村现代化;建设小城镇提高城市化水平;强调农村功能的转变。时下,我国农村城镇化主要面临:发展整体水平低,速度滞后,城镇化水平地区差异大,空间布局不合理,小城镇建设短板阻滞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困境。因此,为适应新常态发展要求,国家可从四条路径推动我国城镇化水平:夯实农业基础、依托第二产业支柱、着力发展第三产业、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9.
试论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从我国农村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出发,指出“三农”问题的核心在于农民问题。发展农村经济,必须以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出农业为前提,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坚持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0.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辨别农村城镇化的优势和制约因素,并据此选择相应的发展路径与模式至关重要。从浏阳市依托传统产业、新型工业园区、旅游商贸产业和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四种模式中可以得到中国中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的诸多启示:合理规划、选择主导产业;培植支柱产业,打造城镇特色;拓宽资金渠道,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以及合理的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