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对近年来学者们在民族心理方面所做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主要涉及民族心理概念、民族心理结构、不同少数民族的心理研究以及民族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等领域,从总体上呈现了近年来我国民族心理研究的线索和基本轮廓,并指出了这些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开展蒙古族心理研究是发展民族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是由我国民族文化多元性和民族心理的差异性决定的。重视对蒙古族心理的研究有助于全面掌握人类心理活动规律 ,丰富现有的心理学理论 ,发扬蒙古族优良传统 ,提高蒙古族教育素质 ,贯彻党的各项民族政策。要确立我国民族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收集和整理民族心理资料 ,培养大批民族心理研究人才 ,加强与各个毗邻学科的联系与合作  相似文献   

3.
[提要]跨民族友谊是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渠道,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载体和途径。本研究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本质,以及跨民族友谊在我国民族政策及民族工作背景下所具有的跨文化交融性、跨群体转换性和高度普遍性。同时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本质和跨民族友谊的新时代特点,深入梳理跨民族友谊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路径,并探索当前我国民族工作大局之下跨民族友谊的培养机制,使其更有效地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4.
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又是我国的边疆地区,与许多国家毗邻。政治心理是社会心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对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西部民族地区的政治心理状况对促进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针对西部民族地区存在一些消极、落后的政治心理状况,提出优化西部民族地区政治心理的措施以促进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5.
冯特作为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而为人们所熟知,其早年建立了科学主义取向的个体心理学。多年研究之后,冯特意识到仅仅研究个体心理并不能对人类心理形成完整理解,因而冯特在其晚年转向并建立了人文主义取向的民族心理学,他认为民族心理学研究是对个体心理学研究的补充和延展。冯特民族心理的基本宗旨在于考察人类群体心理及其发展过程,其研究方法为文化产品分析法,主要是对团体生活和人类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分析研究。冯特民族心理学思想的特点在于注重文化在民族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强调人类心理的群体性,注重人文主义取向的研究范式。冯特的民族心理学思想对当今心理学研究的纵深发展与跨学科延伸具有历史性的理论价值,对促进我国民族心理学发展与心理学内源性本土化发展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同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也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概括了民族文化心理的基本特征;其次,分析了民族文化心理对当前教育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最后强调民族文化心理是可以改变的,但仅仅依赖其自发改变是不够的。教育作为改变民族文化心理的一个重要机制,对民族文化心理的重铸将起到巨大、直接的作用。要想发挥教育在重铸民族文化心理方面的作用,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终生教育观、素质教育观、个性教育观、开放性教育观和民族性教育观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藏族与维吾尔族两个民族学生的色彩审美属性及其性格特征的考察研究,阐明了在民族教育当中应该重视性格心理教育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民族互嵌关系格局在我国具有深厚的历史、地域、经济、政治和文化基础,是符合我国民族工作大方向的关系框架。民族互嵌能够得以实现,跨民族的交往、接触方式与质量是重要保障,其中跨民族友谊是一种理想的族际接触形式。当前,国外跨种族友谊研究的对象、内容、方法与结果并不完全适合于我国国情及民族心理研究本土化的背景。因此,本研究基于我国民族工作实际,对国外跨种族友谊研究与我国国情的切合性进行反思,同时对我国跨民族友谊研究的相关成果进行梳理总结与提炼,在此基础上从民族心理学研究本土化的角度提出我国跨民族友谊研究的未来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9.
我国有十二所民族学院,这是培养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的摇篮。民族学院充满了民族气息,它除了具有其它院校的共性外,还由于各民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教育以及道德观念的不同,产生了各民族心理素质的差异,从而导致了民族教育的特殊性。要使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事业在今后的四化大业中有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民族院校(包括其它院校开设的民族班)不仅要研究青年心理,而且要研究民族心理,建立完整的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心理学。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民族学生特点的管理办法,是提高民族院校教学水平、加快培养少数民族四化人才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到目前为止,所谓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很少涉及到‘审美’,而一般审美心理的研究又几乎罔谈‘民族’。”①梁一儒先生的《民族审美心理学概论》一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推出的一部富有特色的学术新著。民族审美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边缘性学科,在美学———审美心理学—...  相似文献   

11.
民间信仰圈研究是近年对多民族社区内部民族关系研究的一个新视角,社区内各民族之间信仰圈的制衡实际上是各民族对社区内统一资源的争夺在文化上的反映,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民间信仰圈在明晰民族边界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汉族信仰者的心理,促进了社区内和谐民族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反对法西斯侵略要求世界和平是老舍的《四世同堂》表现出的伟大主题,但更深层次的是老舍对中国古老民族文化心理的沉思。作品剖露出在民族危难中不同的心理性格,形成了民族的渣滓、民族的基石和民族的精英三种心理性格系列,从而抨击了传统的升官发财的观念和苟且偷安的心理,呼唤爱好和平与英勇刚毅相糅合的理想的民族心理性格。作品对民族文化心理的剖露是一种艺术的沉思。老舍在不同国度的民族性的比较中揭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因袭重担;将人物的活动和心理性格的描写置于古老民风民俗的环境中,使作品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将热讽和冷嘲相映照、描写和议论融一炉,深刻形象地揭示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性格。《四世同堂》当列入世界最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林中。  相似文献   

13.
宏观文化心理学以宏观文化为其文化观,这种文化观不但备受学者们的青睐,而且以此为指引展开研究会得出独特而科学的研究结论。民族教育研究对文化的认识相对狭隘,探讨宏观文化对我国民族教育研究的启示。文章首先探讨了宏观文化心理学的基本主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独特的文化观,然后通过卡尔·雷特纳的种族心理研究进一步体验或理解宏观文化的精髓,最后从我国民族教育研究的局限出发分析宏观文化对我国民族教育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习语是民族文化的沉淀和结晶,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各民族的文化心理,它反映在民族成员的伦理观、宗教观等各个方面。由于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在习语翻译时应克服定势思维倾向,应持文化相对论的态度。对习语中民族文化心理的认知就是要对文化差异认可和认同,实现跨文化的“超越”。  相似文献   

15.
澳大利亚民族文化心理的自卑与优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大利亚民族文化心理的自卑与优越张安德民族文化心理的形成和影响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从普遍性而言,它是历史的产物,又对历史和社会发展产生影响。从特殊而言,不同的条件产生不同的民族心理和不同心理的民族。因而,我们在探究澳大利亚民族自卑与优越的文化心理时...  相似文献   

16.
民族心理学研究在不断深入,但如何从发展的视角对民族心理进行考察尚有待探讨。民族心理对文化实践的依赖性决定了在对应研究中需要综合考虑宏观演化和微观发展两个层面的影响。在该框架下,厘清民族心理的概念,对民族心理产生的生态环境和文化实践背景进行剖析,探索其可能具有的基因基础,对于了解民族心理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囿于目前主流心理学内容框架多基于多数群体,在研究方法的选择和研究结果的解释上需要相对谨慎。  相似文献   

17.
夏商周三代是我国的幼年时期,也是古代东方文明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一向为人称道的华夏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大体就在这一时期奠定了基础。而夏商周时期的教育,对这种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形成,无疑是起了一定的作用。因此,研究这一时期的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弄清它形成的基本过程,找出其特点,不是没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不断强化我国的散杂居民族研究,推动了这一研究领域的拓展。我国散杂居民族研究需要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深刻把握散杂居民族的共性和个性,推动民族问题研究的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9.
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民族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它起到了大学预备、承先启后的过渡作用,是一个特殊教学层次。对此阶段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我们摸索了许多年,逐步积累了一些经验。我们认为首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业成绩、其次是民族、地域、风俗习惯以及心理特点等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多年来,我们在摸清学生心理特点与改革思想教育方法方面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民族预科生初人学的心理状态预科学生来自不同省区和地域,学生之间不仅存在着分数的悬殊,而且存在着习俗、志趣、气质等方面的差异,尤其人学后的心理变…  相似文献   

20.
当代民族认同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认同问题是社会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及民族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一个交叉领域,它与民族偏见、文化适应、心理健康等研究领域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而是国外相关学科研究的焦点之一,而我国有关民族认同的系统研究还很少见。本文基于民族认同研究的起源和民族认同理论发展的系统梳理,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关于民族认同与文化适应、民族认同与心理健康、民族认同与人格及民族认同与民族偏见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并对我国民族认同研究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