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理论界。学术界对于“什么是‘认知”’、“什么是‘认识”’、“‘认知’与‘认识’是什么样的关系”等一系列的问题展开了讨论,众说纷纭,各抒己见,对于澄清思想起了积极的作用,给人以较大的启发。笔者也想就以上这些问题谈一些自己的见解,以求教于学术界的各位同仁。 要搞清楚“认知”与“认识”的关系,首先须搞清楚“认知”与“再认”的关系。在我国心理学研究进程中,“认知”与“再认”曾经是同义词,但随着西方“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影响,我国学术界基本上已经不再把“认知”和“再认”看作是同义词。“认知”和“再认…  相似文献   

2.
以“仁爱”为价值核心的儒学,对调节人的心理健康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1)儒家求真,有助于形成优良的现实认知;(2)儒家求善,“孝悌”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与和谐的人际关系;“节用而爱人”、“欲而不贪”,有助于人们形成愉快的情绪;“达己,达人”有助于个体发挥创造力,实现并超越自我;(3)儒家求美,在音乐中陶冶情操,化解自我和本我的矛盾,宣泄不良情绪。  相似文献   

3.
作者认为,近年来我国心理学界出现的用认知的专门术语取代认识的基本概念的倾向存在着重大原则性失误。作者指出了这一倾向产生的根源,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分析了由此导致的种种概念与术语、理论与思想的混乱。作者认为,认识是心理学的基本概念,通常理解为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表象、记忆、想象、思维、语言等;认知是心理学的专门术语,表示记忆过程的一个基本环节,记忆过程则是认识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二者之间是一般与个别、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关系,不能把二者视为同一,更不能用认知取代认识。  相似文献   

4.
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因此 ,对唯物史观一系列范畴和原理的全面深刻理解都关联着“现实的个人”范畴。文章着重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现实的个人”作为唯物史观范畴的地位和意义 :( 1)“现实的个人”范畴关系到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 ;( 2 )“现实的个人”范畴有助于全面深刻认识“社会”范畴 ;( 3)“现实的个人”范畴有助于把握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客体向度与主体向度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过程,而语言亦是人类特有的行为能力。自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实验科学的一百多年历史里,思维和语言的关系一直是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在本世纪五十年代诞生的心理语言学领域,这更是核心问题之一。因此,就这一问题心理学界曾出现过许多不同的思想和学说。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1)以华生(J.B.Watson)为代表的思维等同于语言论,即认为思维就是无声的言语行为;(2)萨丕尔(E.Sapir)等人的语言决定思维论,即不同的民族使用的语言决定了该民族感知客观世界的方面,进而决定了其认知方式;(3)与之相对的是皮亚杰(J.Piaget)的思维决定语言论,他认为思维的范畴(逻辑运算水平)决定了语言的范畴;(4)以前苏联学者为代表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的理论。华生及萨丕尔的理论有其理论基础上的缺陷,目前心理学界持之者甚少;皮亚杰的理论也因其片面性而受到抨击。在当代我国心理学界,为相当多学者所赞同的则是思维与语言关系的工具论(以下简“工具论”)。  相似文献   

6.
“彻底清算心理学的资产阶级方向”的斗争,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机械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世界观的斗争。本文试图简要的说明,资产阶级心理学者贴着马克思主义标籤的各种谬论,归根到底,都只不过是资产阶级“遗传决定论”的翻版。马克思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存在。人的观点立场、思想方法以及知识、才能和个性特征,都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毛主席说:“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聚焦新时代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旨在探讨基层政府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困境及其组织学诠释,提出了“横向罅隙”的判识,并结合试点明星县“三块地”统筹推进改革案例予以呈现。在农地改革中,“见地不见人”凸显出的“横向罅隙”,既有助于丰富关于地方政府行为的认知,也有助于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认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相似文献   

8.
图式理论是认知心理学兴起之后,在70年代中期产生的.由于“图式”概念有助于解释复杂的人类认知现象,很快被社会心理学家所采用,后又被语言学家应用到了外语学习和阅读过程的研究中.它改变了人们对语言理解的传统认识,从阅读心理的角度阐释阅读过程构建的本质,促进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理性选择”假设由于其认识论和认知心理学基础上的缺陷,导致建立于其上的经济学对人的行为的研究必然存在某些先天不足,而其合理性则会使现代经济学在吸收批评性观点的同时,努力延长其理论寿命。  相似文献   

10.
“挫折的反应”在心理学中,指的是在遇到挫折时,所产生的心理,行为的应答性变化;“性格的塑造”在文艺学中,指的是对于人物的艺术形象的刻划。文艺家研究人的“挫折的反应”,会有助于他们在艺术地再现生活时深刻而生动地描绘人物。首先,文艺家明瞭“挫折的反应”可以帮助他理解生活中的似乎难以捉摸的一些人的“怪脾  相似文献   

11.
“迁移”的认知心理学研究及其教育应用江林宋广文无庸讳言,本世纪后半叶教育界最流行的口号之一就是“为迁移而教。”这一方面源于教育心理学对这个“传统”问题的更进一步研究,更重要的恐怕是因为社会在知识急剧增长的情况下对人类“应对能力”的有效性设计。当今谁要...  相似文献   

12.
“经济人”利己与利他行为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人”到底是利己的,还是利他的?对这一涉及人性及人的本质问题的认识,单靠经济学自身的分析是难以完成的。借助于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并将其与经济学结合起来分析“经济人”行为,可以看到,利己是“经济人”行为的根本目的;利他是“经济人”实现目的的有效手段;为己利他是“经济人”的普遍持久行为。  相似文献   

13.
“兴会”是我国古代诗学中表示灵感现象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兴会”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反映了古人对文学创作活动的心理特点和规律的认识的逐步深化。“兴会”理论蕴涵着极有价值的文艺创作心理学思想 ,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文学创作中灵感现象的本质与特征 ,进而认识和把握文学创作的心理规律 ,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面对现代科学在物质世界研究中提出的新的层次:微观下面的渺观,宇观上面的胀观,现代哲学和认识论要拓展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和研究视野,就必须思考和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理解人类已认识(或作为一种科学暇说)的“极”事物(如“极小”的渺观,“极大”的胀观)现象?人类的认识能否突破这些“极”现象的界限而达到新的“极”现象的层次?概而言之,人类的认识会不会达到极限? 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不仅有助于我们从哲学上概括新的自然科学成果,以促进自然科学的研究,而且有助于我们在新的科学与社会历史条件下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能力无限性与有限性的思想,把哲学认识论的触角不断仲向新的时空领域,以彻底驳斥时空有起点、上帝创造世界的谬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  相似文献   

15.
“人格”不仅是个心理学问题,更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学问题。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与整个社会的真实状况之间,往往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由于以往的理论家主要是在心理学框架内和“个人定向”(Individualistic Orientation)的方法论指导下来探讨“健康人格”的基本特征,致使已有的理论认识对宏观的人格问题尚缺乏足够的解释力和影响力。随着学科交叉与综合趋势的加强及其优势的日益显现,尤其是随着服务于人类健康的医学科学在理论法则上从“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  相似文献   

16.
某些发达国家利用世界日益高涨的绿色浪潮 ,构筑起非关税的“绿色壁垒”,限制或禁止外国商品的进口 ,以达到其贸易保护主义的目的。为了提高我国产品的出口效益 ,全面抢占广阔的国际市场 ,拉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我国必须打破出口贸易中的绿色壁垒 ,实施经济的“绿化”战略。为此 ,需要采取下列措施 :(一 )强化国民绿色经济意识 ,培育绿色经济行为 ;(二 )发行“绿化”彩票 ;(三 )实施扶持绿色产业的政策措施 ;(四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五 )积极发展生态工业 ;(六 )切实有效地发展“绿色金融”;(七 )实施符合国际标准的绿色认证制度 ;(八 )努力实施国际绿色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17.
认识社会关系——认识论研究的新领域认识论是关于认识(包括知识)的理论科学。认识的本质结构,应是一个通过多极认知主体的活动方式实现出来的关系系统。因此,认识论的基本目标,是要在理论上再现动态的认知关系系统。回溯认识史,在认识论的沃野上,历经数千年人类思辨智慧的垦耕劳作,虽已硕果累累,但是蛮荒野地依然存在。“认识社会关系”——在各认知主体之间存在的认识交往关系,就是在我们视野之外未被拓荒的领域。  相似文献   

18.
从心理学角度看,“小心眼”是缺乏自信的一种情绪体验,是影响人际交往的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心理学家认为,形成“小心眼”的原因大致有三点: 一、自我认识不足和错位的比较。“小心眼”的人在自我认知时,通常是建立在错位的比较心理上,他们习惯于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相比,当然是越比越  相似文献   

19.
“心物”,原本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所表述的主观意识(心)与客观物体(物)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心理学的根本问题,所包含的“心性之学”、“性命之理”具有鲜明的心理学思想特色。汉魏六朝文论家用“心物”来描述文艺的起源、本质以及创作与鉴赏过程中主客体之关系等问题时,是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着眼,因之,“心物”也就成为汉魏六朝文艺心理学的纲领性范畴。  相似文献   

20.
今本《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乾坤两卦各多“用”辞一爻)卦含卦名与卦辞,爻含爻题与爻辞.《易传》凡七种十篇,包括:(一)《彖传》上下两篇;(二)《象传》上下两篇;(三)《文言传》;(四)《系辞传》上下两篇;(五)《说卦传》;(六)《序卦传》;(七)《杂卦传》.据《汉书·艺文志》载:“易经十三篇”.颜师古注云:“上下经及十翼故十二篇.”《易经》在西汉中叶之前都是单独成篇,而不附于《易经》之后.熹平石经《周易》就是十二篇,《易经》和《易传》都是单独成篇,并不附于《易经》之后,这便是西汉中叶以前《周易》“经”和“传”的内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