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0 毫秒
1.
人只有在“思想”的严格性中,方能成为彰显存在的“此在”。文章分析了海德格尔关于人之本质的阐释及其存在论中隐含的伦理学问题,认为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人道主义的批判及其可能重建,建基于他对存在的独特理解中。  相似文献   

2.
萨特提出“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主张存在主义是一种真正的人道主义。海德格尔不同意萨特的看法,他认为萨特的观点遗忘了存在,依然是形而上学的。海德格尔相信,重要的是为存在之真理效力的人道,而不是形而上学意义上的人道主义。阿多诺等则从本体论入手,揭示了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分析海德格尔关于人之本质的阐释,得出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人道主义的批判以及对它可能性的解释奠基在他对存在的独特理解中。  相似文献   

4.
靳宝 《兰州学刊》2009,(6):40-44
以海德格尔解释学的现象学视野来看,康德是在传统形而上学的轨道上运思的,他对于主体性的阐释缺乏适当的存在论之领悟境域,因而他对主体的存在方式没有进行彻底地追问,由此错失了世界现象。海德格尔借助现象学的意向性方法,从时间这一领悟境域重新思考了此在的生存建制,把康德对主体性的追问推进到了存在论的维度。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阐释为形而上学的一次奠基活动,由此将康德为形而上学奠定的基础归结为先验想象力。但是,康德由先验想象力到统觉的退缩和未能阐明认识有限性的存在论后果,显示了此一奠基的不牢靠性。由此,海德格尔从此在的生存论建构出发,实现了形而上学奠基的置换——基础存在论。基础存在论为形而上学奠基的关键在于具体澄清作为时间性的操心。海德格尔通过源初时间性建构起操心之结构的整体性,从而完成了此在形而上学的奠基。海德格尔所奠基的这一形而上学扭转了传统形而上学的致思取向,将哲学的使命规定为对人的"实际生命"的关涉。  相似文献   

6.
存在不是什么--论海德格尔的否定存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梦海 《社会科学》2002,(3):38-41
“存在”问题贯穿在海德格尔思维之路的始与终 ,但与传统形而上学不同 ,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属于“存在不是什么”的否定存在论。本文围绕海德格尔的前后期著作 ,着重探讨了海德格尔否定存在论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与马克思在对人的本质进行重新理解的基础上 ,都实现了存在论的革命 ,他们不再去追求脱离了人的“超验本体” ,而是关注基于人的生存的存在。海德格尔追寻人的存在的意义 ,马克思关注人的存在的样态。海德格尔运用胡塞尔所开创的现象学方法 ,认为此在作为“常人”沉沦于世 ,存在被遮蔽了 ,他要寻求一种存在的“澄明之境” ;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批判地继承了辩证法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 ,人的生存状况处于一种异化的生存样态 ,必须对这种生存样态进行扬弃 ,达到一种自由自觉的生存样态 ,即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亦即存在之思,它有别于传统的形而上学的本体之思,其原点是"存在论差异"."存在论差异"在前期是指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差异,后期是指存在自身的差异.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本源其实就是"Ereignis","Ereignis"不是本体意义上的本源,而是一种生成着聚集着的差异,就是作为"之间"的命运."存在论差异"是海德格尔本源之思的原点,海德格尔正是在这一基础上不断开启存在之思的境界,同时又在开启中不断深化着"存在论差异"的.  相似文献   

9.
文章尝试从生命存在的角度分析列维纳斯对海德格尔存在论的批评。列维纳斯,法国犹太裔哲学家,早年致力于研究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称赞海德格尔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但对海德格尔后来倒向纳粹集权政治的立场大失所望,这也促使列维纳斯重新思考个人与他者、个人与世界的关系。列维纳斯在其代表作《从存在到存在者》中,借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现象学方法,探讨“我-他者”的人生现象学,批判海德格尔存在论中隐秘的形而上学之恩,使海德格尔“存在”的基本范畴,从个人生存的“亲在”、“此在”、及其对于有限的生存的“‘烦恼”、“忧虑”的体验中,转向由“我-他者”共在的现实世界中。  相似文献   

10.
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中,海德格尔把所有的人道主义思想都看成是形而上学.同时,他也把马克思的哲学理解为人道主义和形而上学.如何看待这一判断?海德格尔对马克思的误读是基于生存哲学的标准而产生的,这在客观上造成对唯物主义的误解,它低估了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详细梳理了海德格尔对动物迷醉结构的现象学分析,通过将动物之贫困在世的存在方式与人之形成世界的存在方式的比较,揭示了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差别,从而比以传统存在论为基础的各种人道主义更为原始地提高了人性的尊严,并有助于理解海德格尔追问存在意义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存在论研究是一个核心领域。依照时间顺序,马克思主义存在论研究大体产生了三种类型,分别为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和生存论。在现代西方哲学界,海德格尔创立的存在论实现了存在论传统的现代转向。但是,后期海德格尔为了避免形而上学的误解,放弃了存在论。在他之后,西方哲学界的存在论研究趋于停滞。对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而言,既然已经承认马克思的思想具有存在论维度,就需要将这方面的研究继续推进。我们要反思现有的三种研究方式,并在批判地分析海德格尔思想转向的基础上,阐明生存论研究方式向历史存在论研究方式的转向。  相似文献   

13.
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境域和“新”唯物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喜 《文史哲》2003,2(3):110-114
面对海德格尔的生存论路径 ,一般唯物主义缺乏在世的“存在论领会”,后人对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基础也存在误解。当唯心论把一切存在者“引回到主体或意识”时 ,却始终不对主体或意识的存在方式进行追问 ,这同唯物论把“存在”或“实在”与物质等同一样 ,在方法论上错失了其存在论基础 ;教科书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捍卫者和他的对手 ,按他们各自的方式 ,将马克思哲学读进了西方形而上学里面 ,而海德格尔的生存论路子似有可能与马克思主义进行一种创造性对话  相似文献   

14.
在<现象学的基本问题>中,海德格尔对康德实践哲学的存在论解读主要聚焦于对其敬重现象的阐释.他认为敬重这一特殊的情感是自我领会、自我揭显的一种卓越样式,而康德却没有把这种自我领会(自在目的、行动)的存在论含义揭示出来,海德格尔深化了康德道德自我的存在论意义,并且从存在领会的生存实践层面分析了人的本真生存,恢复了康德主体伦理学的实践特征.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和康德的伦理学在敬重这一概念上得到了充分的融合和体现,也为我们理解海德格尔的思想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15.
朱立元先生在《当代文学、美学研究中对"本体论"的误释》一文(载《文学评论》1996年第6期,以下简称"朱文")中指出,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思想标志着本体论的现代转折和复兴,"其核心与基础是对人的存在即此在的探索,并由此在进而追问存在的意义。"而张弘先生的批评文章《作为美学基础的本体论的若干问题》(见《学术月刊》1998年第1期,以下简称张文)则认为,"'基础存在论'只是海德格尔整个存在论的准备性工作",以前者来指称后者就是以"建立于人本主义形而上学上的生存论哲学或萨特式的存在主义来代替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为…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对于康德主体形而上学的批判集中于对其主体(自我)概念的批判,在他看来,康德是在传统现成存在的存在论轨道上运思的,他以"被制作存在"意义上的存在作为人格的领悟境域,以无世界的自我来为世界的存在提供担保,因而他对主体的存在方式没有进行彻底的追问,由此错失了世界这一原初的现象。海德格尔不仅还原了康德领悟主体的境域,而且从存在论的角度深化了对自身的源始经验,指出了在世之在(超越)乃是主体性的基本结构,从而为康德的先验哲学奠定了存在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在海德格尔1928年夏季学期的讲座《从莱布尼兹出发的逻辑学的形而上学始基》中,“自由”成了核心关注之一,对于他整个思想具有根本性的重要意义。这个讲座从自由与命运、必然性、合法则性、约束之间的内在统一关系出发来理解自由,把自由规定为超越性和成为根据的根据,用它来统一作为“元存在论”(即作为逻辑学之形而上学始基)的哲学和《存在与时间》中的基础存在论,并试图从作为绽出统一性的时间性来解释这种自由的源起。这样的自由观念一方面与《存在与时间》一脉相承,另一方面表现出了重要的差别,成为海德格尔突破《存在与时间》之困境的一条新路,从而与其思想的“转折”有着根本性的关联。也正因此,这个讲座中的自由观念一方面更彻底地突破了西方传统,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其“过渡”性质。  相似文献   

18.
主体形而上学颠覆后所留下的主体空场,迫使哲学重新思考现代人的命运及其存在意义。作为广义的存在论哲学,马克思与海德格尔都十分重视时间和历史问题,因为一种后形而上学主体乃是在时间和历史中生存着的存在者。但是,基于不同的立场和方法,在关于时间、历史的分析中,在关于现代人的命运及其存在的意义的思考中,马克思与海德格尔却开出了两种迥异而又互补的哲学路向。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的思想历程经过了从存在论向人本身回归的过程。早期海德格尔关注的哲学问题是“存在”。而后期,海德格尔转向对人类生存现实的关注。主要表现为对技术世界的追问。在“泰然任之”中,海德格尔把“存在论”作为理论基础,追思了人类在技术世界中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哲学的存在论是没有经过主客关系洗礼的原始存在论。其“天人合一”论不同于西方近代哲学的主客统一论。后者主要是认识论上的“统一”,前者则为存在论上的“合一”。程朱与陆王两派从不同角度所讲述的“天人合一”,都存有漠视主客关系和认识论的情况。形而上学本体论与反形而上学本体论,是西方近代哲学与现代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水岭。程朱理学大致属于前一阶段,而陆王心学则与后者有相近之处。海德格尔在西方哲学史上起了打破旧形而上学本体论传统,把人从抽象本质世界中解放出来的作用,人的独立自主性被他拉回了具体的现实的世界;王阳明在中国哲学史上也有着打破形而上学观点,把人心从抽象的理的世界拉回到唯一现实的具体世界中的首创精神,但王阳明的非形而上学存在论与海德格尔那种经过了主客关系思想长期发展之后的非形而上学存在论相比,实有时代上的新旧高低之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