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2 毫秒
1.
投入产出要素是林农专业合作社运行的实质内容,反映合作社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职能发挥情况。本文在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分析了福建林农专业合作社的投入产出情况,分析结果显示:福建林农专业合作社人力要素面临诸多挑战,资金、土地和技术等要素投入水平有待提高,经济总产出水平较低;林业专业合作社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率和生态效率,但没有转化为经济效益。最后提出加强林农专业合作社制度建设、提高投入产出效率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 ,我国在 2 0世纪 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农民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 ,在许多方面背离了合作社的基本原则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社 ,而是异化了的合作组织。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原理 ,从制度环境因素和要素相对价格入手 ,分析并揭示了我国农业合作社发生异化的根源 ,探讨了矫正异化了的合作社的对策措施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我国农业合作社的定位原则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计量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1949—1978年中国大陆农业生产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土地产权制度下,所激励的生产要素投入量不同,从而农业总产出有较大不同;在投入相同的生产要素和政策要素下,农业的产出也有不同。综合比较后认为:“所有权农民私有、合作或适度统一经营”是相对较好的制度。因为在这种制度下,能较大程度地激励各生产要素的投入,土地和劳动等要素的利用率也较高,从而使农业总产值高速而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4.
合作社是弱势经营者为改善自身的生产经营条件和生活状况,在互助合作的基础上,自愿联合经营的社团法人。其特征是在保留社员独立经营的前提下,通过合作社的联合经营增强社员独立经营的能力,从而构成独特的双层经营体制。欧洲传统的合作社因存在内在制度的缺陷而缺乏效率,从而引发美国新一代合作社在实用主义“进化论”的指导下进行制度创新。新兴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有借鉴西方先进的合作理论并与我国实际密切结合起来,进行制度创新,依法规范运作,才能成为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有效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5.
叶松勤  廖飞梅 《理论界》2012,(11):50-51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节约社员与市场之间交易费用的一种组织创新和制度安排,在推动农业市场化和合作化进程中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然而,资金匮乏已成为严重制约农民专业合作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而需要得到政府融资的扶持。为了探讨政府扶持如何有效缓解农民合作社的融资难题,我们不仅需要全面剖析政府支持合作社融资所面临的现实困境,而且更需要优化政府支持合作社融资的路径选择及制度架构,从而提升政府扶持的成效。  相似文献   

6.
解决当前我国农业困境的思路是农业发展应该走合作化道路。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业合作社的解体主要不在于社员退出权利的剥夺,而在于呼吁机制的缺失。缓解和克服合作组织中的机会主义倾向和搭便车行为有两个基本机制:一是在合作社形成过程中的退出机制,成员能够以此保证最低限度的单干收益;二是在合作社运行过程中的呼吁机制,成员可以以此直接惩罚机会主义者。基于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合作组织的维持根本上依赖于健全的呼吁机制。  相似文献   

7.
财产稀少性内在要求的制度安排是所有权具有排他性和稀少性.然而,我国公有制财产所有权的制度安排却是缺乏排他性和具有丰裕性(所有权人人有份),形成财产稀少性同所有权丰裕性之间的矛盾.因此,我们有必要认识这种矛盾形成的原因及其危害性,积极创新公有制财产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8.
《东岳论丛》2017,(1):41-53
本文围绕“为什么有的农民合作社走向了规范的如体现普通成员利益、强调益贫性的发展道路,而有的合作社会主动偏移合作社的本质特征”的问题,以合作社初创形态即元合作社为分析基点,构建了“规模扩张—要素匹配—合作社演进”的研究框架,透过合作社规模扩张的三个驱动力分析了中国合作社的演化路径。研究结论表明:第一,若合作社初始成员即创始成员投资资产专用性较高时,因专用性资产与新增成员要素匹配的需要,这种基于服务规模的扩张能催生出规范的合作社。第二,初始成员为扩大合作社资本规模面向新增成员吸收投资时,这种基于资本扩张的需要亦能催生出规范的合作社。若这两种演化路径前提条件不具备时,合作社易偏移本质特性轨道,这也是国内许多合作社不规范的重要原因。第三,因获取政府补贴的需要,合作社规模的扩张并不一定能促进合作社规范发展。本文研究结论有如下启示:合作社制度选择是市场力量的使然,即使合作社偏离了本质规定性,但在某种情境下这对合作社而言未尝不是一种“最优”的选择,因此对于这种现象我们不能妖魔化。  相似文献   

9.
:财产稀少性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 ,是所有权制度安排的基础。稀少性财产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所有权制度安排 :排他性所有权和非排他性所有权。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财产稀少性可以同非排他性所有权相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产稀少性只能同排他性所有权相容。现在 ,我国正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内在需要的是稀少性财产与排他性所有权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李松龄 《河北学刊》2001,21(1):65-69
所有权的基础是稀少性,所有权的不同制度安排对资源的有效利用有很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人们对稀少性对象的认识不一致,就会对所有权作出不同的制度安排,从而就会产生不同的资源利用方式。我国的制度变革最终涉及到财产关系的变革,这种变革不是否定公有制的财产关系,而是要为传统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缺乏排他性的所有权恢复排他性,以使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