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单独二孩"政策的放开,为我们重新认识城乡居民的生育意愿提供了机会。本文针对合肥市的育龄期夫妻群体进行二孩生育意愿的大样本调查,通过数据显示,被调查对象中以女性居多,企业职工是主要职业类型,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为主,符合"单独二孩"政策的育龄期夫妻占到了37%;在符合"单独二孩"政策的育龄期夫妻人数中,计划生育二孩的时间以三到五年内居多,同时二孩性别倾向减弱;本文通过对512名城乡育龄期夫妻进行问卷调查与入户访谈,为后续数据研究与分析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前,"80后"群体正大规模进入生育期,在生育政策调整的背景下,这一群体的生育意愿将成为影响生育水平的重要因素。对893个"80后"调查样本的分析后发现,不同代际、户籍、性别和已生孩次结构对"80后"生育意愿产生影响。"80后"的理想子女数偏好儿女双全,如果政策许可,打算再要二孩比例城镇"80后"高于农村"80后",可以预见一旦二孩生育政策放开,城镇"80后"将成为二孩生育的主体,较易生育反弹形成生育堆积。  相似文献   

3.
应从长远和全局高度重视人口均衡发展,充分发挥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资源配置优势,以鼓励一孩家庭生育二孩为重点,着力解决不敢生的后顾之忧;激发适龄未育家庭潜力,打消其不愿生的思想包袱;更大力度推广生殖辅助技术,让一部分不能生的家庭如愿所生。采取组合式生育支持政策,推动经济社会政策与生育政策配套衔接,“多管齐下”构建生育配套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4.
3月15日,两会记者招待会,李克强总理正装以待,气氛热烈而庄重。当记者抛出"社会又出现了要求全面放开二孩的声音"一问时,李克强总理简短有力地回答:"去年我国已经开始实施单独二孩政策,现在正在推进,也正在进行全面的评估。我们会根据评估的结果,也考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的情况,权衡利弊来调整和完善人口政策,并按照法律程序调整和完善人口政策。"短短百字,点亮了全面放开、科学评估和依法管理三个关键词,引  相似文献   

5.
我国妇女的生育水平在20世纪90年代逐渐下降到标准水平以下,并且长时间维持在这个水平线下。这种情况下,我国对于生育政策展开了全面讨论。本文以人口普查中的数据为研究基础,对于我国独生子女模式进行研究,并判断了二孩政策开放后的人口数据。在实际研究中发现,我国二孩政策针对的人群数量较大,并且妇女生二孩的意愿较高,我国人口数量在二孩政策开放后也明显增加。立即全面开放二孩政策可以缓解社会中的人口老龄化压力,增加社会中的劳动力资源。  相似文献   

6.
“单独二胎”政策的酝酿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实行“单独二胎”政策的原因,社会各界众说纷纭,大多集中在社会和人口发展的角度。主要原因有:低生育水平稳中趋降;人口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家庭规模持续缩减;城乡居民生育意愿发生巨大改变。本文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简要分析“单独二胎”政策对家庭伦理所带来的影响,探讨这一政策的伦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实行40多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未富先老"、劳动力短缺、社会养老、"失独家庭"问题也日益严峻。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这是计划生育政策的重大改革。笔者从计划生育新政策的宏观经济社会效果角度分析,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乐昕 《科学发展》2013,(7):21-25
我国生育政策城乡一体化是人口转变与社会发展之必然。一方面,城乡二元的生育政策很难体现城乡公平,用生育政策的优惠来弥补社会保障功能的匮乏这一做法已越来越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二元生育政策本身的复杂性增加了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成本与困难。生育政策城乡一体化应以城市与农村均实行一孩半政策作为既简化又稳妥的改革方案。生育政策城乡一体化还应配备配套措施,完善生育政策的评估指标,将少生与不生纳入评估范畴,促进城乡医疗、养老、教育等公共服务机会均等化、户籍管理动态化,还要正确理解人口老龄化,为生育政策城乡一体化提供良好的执行环境。  相似文献   

9.
正最近,辽宁省政府率先提出,探索对生育二孩的家庭给予更多奖励政策,引发各界广泛关注。从计划生育到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中国也正面临人口结构失衡的问题。不过操心的可不止我们,为了鼓励多生娃,这些国家也很拼!  相似文献   

10.
"单独二孩"政策实施以来,一些关于一孩心理健康的社会新闻频发。本文在"单独二孩"政策开放,原先的独生子女家庭模式发生改变的社会现状下,研究一孩对于原生家庭子女模式转变的悦纳问题。采用问卷调查法探究家长和儿童双视角下问题看待的差异,丰富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为减少"二孩政策"落实的阻碍贡献微薄力量。  相似文献   

11.
徐炯权 《老年人》2014,(2):8-11
20多年前的春晚小品《超生游击队》,道出了一对农村夫妇为了逃避计划生育政策、多生孩子而到处流浪、自讨苦吃的辛酸。20多年过去,人口老龄化问题让我国政府对当前的计划生育政策作出微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对于提倡和实施了30多年的“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生育政策来说,这无疑是一次顺应时代要求和民心之举。我国为什么要在当前放开“单独两孩”政策?新政策出台后,一些符合条件的家庭是否准备再生育一个孩子?落实这一顺应民众期望的生育政策,还有哪些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12.
周斌 《职业》2014,(19):65-67
今年3月以来,全国出现了“单独二胎”新政启动的小高潮。截至目前,至少已有11个省份正式实施“单独两孩”新政。“单独二胎”政策放开,未来将有可能每年拉动中国0.2%的GDP,同时改善独生子女带来的社会问题。既然是关乎社会发展的大事,又有明文政策规定,职工和用人单位都很关注,如何保障由此涉及的劳动者权益?本文从政策法律方面试作解析。  相似文献   

13.
本刊2014年第二期曾以《"单独两孩"政策启动,你准备再生一个孩子吗》为题,报道了我国计生政策调整的新闻背景、符合条件者是否打算再生一个小孩,以及专家对启动"单独两孩"政策的相关配套措施的建议等,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如今,"单独两孩"政策实施一年多时间了,全国有多少符合条件的育龄夫妇提出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80年代初,为了遏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中国政府将“计划生育”定为基本国策。如今三十多年过去,多子多福的陈旧观念早已为优生优育的时代新风所取代。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面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严重以及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需要,我国的生育政策也应有所调整。因此,“单独两孩”的放开不仅是我国人口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同时也顺应了大众的期盼,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流动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流入地外来女性人口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上海作为全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大城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包括外来育龄妇女。据统计,2007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499万,占全市常住总人口的26.86%,比2003年上升了8个多百分点,其中,外来已婚育龄妇女占全市已婚育龄妇女近三分之一。大规模的外来育龄妇女为上海经济神会的飞速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她们的规模、生育行为给全市的出生人数、生育水平、出生性别比,以及计生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罗媛  李鹏程  白璐 《现代妇女》2014,(10):56-57
本文采用自编问卷,对肃南县裕固族妇女的生育观念和生育意愿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发现:(1)裕固族妇女生育目的注重情感效用;(2)裕固族妇女生育年龄相比较于过去普遍推迟;(3)裕固族妇女生育孩子没有显著的性别偏好;(4)裕固族妇女意愿生育数量少。文章在分析裕固族妇女生育观念和生育意愿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老年世界》2014,(4):16-17
2014年,我国“单独两孩”政策将陆续在各省份“落地”。2013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国务院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议案,同意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据了解,黑龙江、上海等地正在组织开展摸底调查,北京、云南等地已启动立法程序。  相似文献   

18.
许敏  陈群民 《科学发展》2016,(10):89-93
针对上海两孩家庭主要的压力,借鉴国外鼓励生育和支持多子女家庭发展的有益经验,建议通过税收优惠和提供补助,加大对两孩家庭的经济支持;完善亲职假期和亲职教育政策,改善生育福利;秉持社会共同育儿的理念,发展社会化儿童看护服务;营造男性分担育儿责任的氛围,缓解女性照管压力;强化对生育女性职业发展权的保障,支持两孩母亲职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当前,社会上存在着对实际生育水平的认识误区,这些认识误区将会影响我们对家庭生育行为选择结果的判断,以及对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不恰当调整。调查表明,特大型城市家庭生育行为选择是谨慎的。但是,由于生育高峰代际传递的结果,未来几年,特大型城市还将保持较高的生育总量,政府部门必须给予相应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以免造成出生人口总量与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短缺的矛盾。  相似文献   

20.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的人口数是得到有效遏制,但农村中的生男偏好观念一直传习至今,在"全面二孩"政策实行以来,男孩偏好的观念更占上风,这其中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因此,有必要对此现象进行系统分析,并找出解决方案,从而推动旧的生育文化向新型生育文化的转变,实现人口均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