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术界》2006,(4)
刘文良在《中州学刊》2006年第2期上撰文《当前文化批评的四大误区》指出,文化批评作为文学批评的一种手段,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兴起,给文学批评注入了很多活力,强化了文学批评与时俱进的内涵,拓展了文学批评的批评空间;但如果把握不好,又很容易使本已面临困境的文学批评遭遇更大的尴尬。时下流行的文化批评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误区:一是理论先行,疏离文本。这导致批评结论的千篇一律,催生或加剧文学批评的公式化、模式化,磨蚀了我们对文学作品进行正当的文学鉴赏或文学判断的能力,导致作家和读者文学意识和文本意识的弱化。二是大而…  相似文献   

2.
徐杰 《学术论坛》2016,(4):97-102
文学语境作为一种理论范畴,它指涉着一种围绕文学作品的周边场域,在场域之中文学创作、文学阐释和文学文化等融为一体。文学语境批评在西方文学批评思潮之中呈现出建构与解构两种截然不同的认知模式:其一是建构性的文学语境,是以作家和接受者为主要理论维度的文学语境,像伽达默尔的“理解”语境和巴赫金的“对话”语境;其二是解构性的文学语境,体现于无主体的无边语境,像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德里达和卡勒的无边解构性文学语境。解构性的文学语境批评,主体早已被解构得无影无踪,而建构性的文学语境批评不仅没有抹去语境的主体维度,反而在理论中明显地将主体凸显出来。但是,建构性文学语境和解构性文学语境同时具有无边界性,这种困境可以从维索尔伦的“语境永久协商性”理论、二律背反思维和“语言与文本”差别性分析三个方面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3.
文学批评就是对文学作品价值的评价活动。为进行评价,需有一定的标准。当今文论界却有两种从不同角度消解标准倾向。一种是消解价值的后现代文学批评。它意欲通过文本精细分析,瓦解原文的向心性,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实现差异喧哗。它的批评要旨是对差异性的追求,认为坚持任何批评洞见本身就排斥了其它见解,会造成批评的盲点。后现代批评可谓是一种永不停息的自我解构运动。  相似文献   

4.
从文学活动的几个环节入手考察,当代文学批评的三阶段——新中国成立十七年时期、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以来——某种程度上对应着从作者导向批评、作品导向批评到批评家导向批评模式的转换。这样一种演变情况表明,文学批评并不是知识生产,而应该是作者、作品、读者和世界等各个环节之间关系的体现。当代文学批评实践中始终存在着的"批评过剩"现象,正可以看成是文学批评缺席的表现;但若从现代性的双重性的角度看,"批评过剩"现象又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某种程度上,文学批评的有效性正体现在两者间平衡关系的把握中。  相似文献   

5.
尽管生态批评已经获得了学界多方面的肯定——特别是在其浓郁的现实情怀、崭新的批评视角、深刻的自我反思等方面,但在学科定位、方法论以及文学观等几个密切相关的基本理论问题上,备受质疑。目前看来,生态批评还只是一种理论资源,并且在方法论上也还存在着许多比较突出的问题,比如非逻辑化、非历史化、非差异化等。就生态批评的文学观而言,生态批评认为,文学可以引导人们以生态的观念来看待世界,进而能够影响乃至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或行为模式,由此可见,生态批评仍属于比较典型的外部研究模式,很容易单纯地将文学文本仅仅看作是承载生态观念、生态思想的文献或工具,对文学本体则不太关注。  相似文献   

6.
张树政 《理论界》2015,(1):122-126
原型批评是西方文学评论中的一种形式,它盛行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原型批评是通过对神话的分析和探根,凭借文学文本中的意象、细节描述、情节和人物类型对文学文本进行解读。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原型批评的理论基础是人类学和心理学,它在文学批评领域对文学文本的分析和探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原型批评家弗莱借助人类学家弗雷泽和心理学家荣格的理论提出了原型的概念并将其运用到文学文本的宏观分析之中。美国文学批评家费德莱尔进一步发展了原型批评理论,从七个层面探讨了成长小说的范式,为文学文本的微观探索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6,(3):122-131
明清小说文本中的小说批评史料较为丰富,有着较重要的研究价值。明清小说文本中的小说批评随时间演进而愈加普遍,形态多样,其中的咏稗诗尤为值得注意。其与常态的小说批评形成互补互证的关系,在小说观念、小说文体、小说创作、小说功能、小说传播等问题上有着独到阐述,在文献佐证、传播小说思想及理论阐释等方面具有多重意义。就当下的小说研究格局而言,明清小说文本中的小说批评却难以得到应有关注,这种局面应该加以改变。  相似文献   

8.
文学批评的精神价值维度立足于对人的精神关怀,以文学及批评自身对人的精神拯救、精神塑造与精神提升为价值标准,以同文学一道参与人的精神建设为价值目标.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存在着精神价值之维不健全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以文本意义阐释遮蔽精神价值判断以及对文学精神价值导向的偏差.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利于文学批评更好地承担起推动文学发展的历史使命,也利于文学批评在回归其精神建设者的身份的同时充分实现自身的价值,并由此获得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9.
文学伦理学是中国学者提出来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也是一种新的文学批评理论,在20年来的中国文学研究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现有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并不完善,有的时候还引起很大争议。文学伦理学关于文学的产生、文学的本质、文学的功能之观念,对文学创作会产生什么样的具体影响?如何修正现有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让它更加符合中外文学史的实际?伦理批评作为一种新的批评理论,对于开拓文学研究的新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而对作家的文学创作则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文学伦理学批评只具有单向性,而不具有双向性,不可将相关理论用于对当代作家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语言由于其在人类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以及作为文学中的本体性要素,导致20世纪初发生的语言变革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生的重要激发机制和显现表征。语言变革促发了文学批评在批评对象、批评测度、批评话语方面的系列变化,而这一切又恰恰构成了中国文学批评具有“现代性”的真正质素。  相似文献   

11.
论社会批评     
社会批评,又称社会学批评、社会派文学批评或社会——历史批评.它是人类文学批评史上历史最悠久的几乎遍及全世界的最大的批评流派.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社会批评几乎伴随着文学批评的整个历史发展而发展,并逐渐形成一个具有系统化的批评方法体系.所以,西方学者把它称为世界文学批评的五大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12.
意象批评作为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的一种独特批评方法,与受西方文学精神影响较大的现代文学作品在理论衔接上出现断层,继而出现否定性话语。但意象批评在古代存在较高理论价值,因为中国古代文学建构起一个以感性体验为核心的内在审美规范,并从《诗经》、《楚辞》开始便确立起意象批评存在的价值,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生命力的激发点。意象批评在现代也具有较大的意义,中国固有民族心理和传统文化精神的稳定性为意象批评的存在提供了丰富的土壤,而意象批评的形象性阐释更容易沟通阅读者与文本的距离,提高阅读理解的效力,同时也维护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民族性。  相似文献   

13.
究竟什么是文学批评的对象呢?是作品还是作品的审美形态?是存在于批评之前的具有固定意义与价值的东西,还是在批评中生成与变动的东西?如果说文学批评的对象不是在先与固定的,而是在批评过程中生成与变动的,那么它又是怎样呈现的呢?它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呢?对这一系列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了各类文学批评的特色,在相当重要的程度上规定了批评理论的创建与更新,制约着批评的深度与广度。回首往昔,放眼当代,大致可见文学批评在两极震荡中发展的特征:外在的客观批评和主观的印象批评。前者常预先设定一套客观的理论范畴与观念,推演分割文学作品,或描叙与评价图解式地呈现在批评意识里的文学。这种文学批评仅是停留在对文学作品语言体的批评上,例如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就是缺乏丰富完整的感受,充满公式化与概念化的文学批评,与其说是反思文学的血肉之躯,还不如讲是在以作品表演与宣扬自己的理论。这种文学批评虽然是以严密而又合理的方法与观念从事批评,因而具有客观性,但是它只是揭示了文学的语言结构与简单化的意韵及形态。而这些相对于文学的真实存在而言,只是外在的东西。后者高扬自我  相似文献   

14.
十九世纪的文学批评,在推翻形而上学的新古典主义批评体系的时候,曾经生机勃勃。当时,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孔德(1798—1857)在把社会发展归纳为神学(或虚构),形而上学(或抽像),科学(或实证)三个阶段之后,满怀信心地断言实证阶段是“固定的”、“最后的”。但是,历史却无情地作了否定的回答。实证主义把文学批评导向从因果关系出发解释文学现象的狭径;文学史的研究又以时代需要为价值尺度,这就使文学批评囿于文学外部,去探寻产生文学的、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地理的原因。同时,在另一个方向上对形而上学的反拨物——非理性主义的批评,则强调文学的直觉性,使文学研究停滞于印象的初阶上,对作品分析很难深入。显见,它们在历史地完成了对旧体系的批判之后,走向自己的反面,凝固、老化、结成一层坚硬的壳,维护它最后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论当代中国的文化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批评在当代中国的出现,既来自于文艺学与美学学科知识更新的要求,更源于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本土社会与文化现实的挑战,无疑是文化批评历史性出场的根本性原因。文化批评是文学批评的内部成员,它与审美批评具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旨趣。它们可以相互补偿,却没有高下之别。文化批评不是审美批评,也不同于庸俗社会学批评。就文化批评与文学自主性的关系而言,文学的自主性可以从两个不同的层面上来加以理解:一个是制度建构的层面,一个是观念与方法的层面。作为现代性制度建构的文学场的自主性和作为文学观念与文学批评方法的自主性理论并不存在必然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为使下面的论述能在一个简明的框架内进行,笔者首先对本文中所使用的"学院派批评"这一概念做一界定:所谓学院派,是指在高等院校里从事文化、文学批评的学术群体;所谓批评,是指对当下文坛诸如文学现象、作家作品等等的评判文字.  相似文献   

17.
文学史是什么?在不止一篇文字里,笔者说过,文学史应该是文学结构史或结构的文学史。同样,对于文学批评史,笔者也主张,应该着意研究文学批评史的结构系统。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注重批评运作过程,反对琐碎的枝蔓描摹;需要倚重批评模式构造,反对并消解被神化了批评大家。总之,犹如文学史不应是作家作品论的简单组合一样,文学批评史  相似文献   

18.
文学是用语言表达的艺术,也反映文化精神和日常生活,因此文化批评与文学批评在批评对象上相交,而文化批评在文化精神和日常生活维度展开,文学批评在审美维度展开。文学批评包含若干方法子类,其中母题研究和原型批评既属文学批评也属文化批评。以文化研究为背景的文学批评,在比较文学“、五四”新文学、历史小说、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等研究领域更有阐释时空。文化批评在文学研究中的恰当应用,是由作品的文化内涵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代文学批评,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意识形态批评,其次是道德批评;上世纪初及80年代以来,引进西方各种理论与方法的同时,出现了运用各种理论来演绎批评作家作品的分析批评。这几类批评都不是从直接的作品阅读体验出发,而是从作品外在的意识形态与伦理道德或是某种抽象的理论形态出发,用作品来验证意识形态、道德伦理或某种理论,文学价值附属于意识形态价值、道德伦理价值或是某种理论形态价值,忽略了批评家的阅读快感与想象力的创造活动,扼杀了文学批评活动的生命与活力。对此,应改变现代批评的外在判断属性,回归文学作为人生体验、想象创造与语言媒介的本性,重构想象批评。  相似文献   

20.
为使下面的论述能在一个简明的框架内进行,笔者首先对本文中所使用的“学院派批评”这一概念做一界定:所谓学院派,是指在高等院校里从事文化、文学批评的学术群体;所谓批评,是指对当下文坛诸如文学现象、作家作品等等的评判文字。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学院派批评日渐强盛,甚至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