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研究走过了一个从“正题”,到这个“正题”的“反题”再到“合题”,可以视为“之字形”或“马鞍形”的曲折的道路。有的学者说是“回归”,我觉得说成“合归”可能更妥当些。诸如:在对文艺的社会学研究和美学研究的关系问题上,新时期前突出社会学研究,新时期后强调美学研究,现在开始表现出两者相结合的势头;在对文艺的客体性研究和主体性研究的关系问题上,新时期前突出对文艺的客体性研究,新时期后强调对文艺的主体性研究,现在开始表现出两者一定程度的结合;在对文艺的“外部规律”研究和“内部规律”研究的关系问…  相似文献   

2.
目前学术界对系统学说与矛盾学说的关系众说纷纭,有“无关说”、“指导说”、“表现说”、“丰富说”、“高于说”和“取代说”等等。笔者认为,以上诸说都没有揭示出二者的真正关系,因而也未能阐明其对唯物主义在当代的发展的影响。本文将从它们最基础最核心的范畴开始,逐层深入地全面地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3.
一过去,不少人从认识论的角度研究艺术,都突出强调美与真的结合,强调艺术的本质在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即“真实是艺术的生命”。从柏拉图的“影子说”、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到莎士比亚、达·芬奇的“镜子说”,到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再现说”,都程度不同地揭示出艺术在本质上具有认识性的这个重要方面,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它们没能看到艺术活动与科学活动是两种本质上不同的活动,甚至把艺术活动仅仅归结为认识活动的特殊形态,这显然又不符合艺术的客观实际情况。它们在承认艺术客观性的同时,并没有给予主观性以应有  相似文献   

4.
刘阳 《理论界》2022,(8):81-86
从中国古代文化在哲学萌芽阶段的“象”思维,到“意象”一词被引入文艺创作、审美领域,“意象”一词都同创作者与接受者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然而,由于严谨的学科划分规范,外加研究范式不同,文艺学与心理科学的研究互相分离,学科间壁垒形成,研究成果难以整合。长期以来,意象研究仅停留在人文学科的思辨范畴里,其产生的心理机制、认知特点和原理,却被文艺研究领域所忽略。本文尝试整合文艺与心理学科对意象研究的成果,重在揭示意象与无意识心理活动的关系,从认知维度和心理分析角度探讨意象产生的心理机制和活动规律,为理解文艺现象背后深刻的心理动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同而不同处有辨” ,“此子宜置丘壑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底蕴 ,它们揭示了典型性格创造的基本法则和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 ,对我国文艺实践产生过重大影响。尤其它们有自己区别于西方的独特而系统的理论话语 ,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表现出一定的深刻性和丰富性 ,更是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6.
文艺来自生活,是生活的再创造。文艺的根本特征是通过形象反映现实,反映时代。只有真实地再现生活,才能创造出富有生命力的文艺作品。斯汤达说:“小说是一面镜子”;巴尔扎克声明,他要充当“法国社会的书记”,为自己的时代“开出恶习的清单”;托尔斯泰认为,“写不真实的东西是可耻的”;罗丹表示:“我没有说过谎话”、“美只有一种,即宣示真实的美”;歌德说:“世界是那样广阔丰富,生活是那样丰富多采,你不会缺乏做诗的动因……我的诗都是应景即兴的诗,来自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获得坚实的基础,我一向瞧不起空中楼阁的诗。”马克思主义经典  相似文献   

7.
要以文艺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为根据来领导文艺,与此相背,可以说是不妥的。近百年国内文艺发展都令人目不遐接,眼花缭乱,恰与历史的变动的轨迹大体吻合,不管人们如何看待,它们都将是在人类文艺行程中产生重大影响的一环。将文艺研究引向文艺固有的特殊、并在实际上对文艺的本质规律作出了历史具体的展示与阐发,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与后继者的有关论述。对此加以历史具体的全面展开的是毛泽东对文艺的论述。但毛泽东未曾明确提出过文艺的本质、规律等概念或范畴,而邓小平提出来了。这就是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于文艺审美“固有的内部联系”,即其本质、规律的揭示和阐述的大体过程。  相似文献   

8.
关于“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问题的讨论《上海文学》一九七九年第四期刊登评论员文章《为文艺正名——驳“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说》(以下简称《正名》),在文艺界引起了热烈讨论。主要观点如下:一、“工具说”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文艺观,还是唯心主义文艺观?《正名》认为,文艺与生活的关系应当是文艺首先的和基本的关系,而“工具说”却要求文艺创作首先从思想政治路线出发,把文艺与阶级的欲望、意志的关系作为首先的和基本的关系,实质上是唯心主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概要》是一部以审美的眼光去审视古代智慧,从而引发现代新知的著作。全书共分两部分,上编言范畴的美学意味及其系统;下编言审美观念的发展及其流变。作者对范畴的研究是全书的精华,他把范畴纳入文艺作品美学、文艺创作美学和文艺欣赏美学三个角度来考察。此书对“味”的研究也具新见,作者对“味”不只停留在审美主、客体的静态考察上,还从动态中揭示出从主体之味到客体之味的物化心理过程,用比较的方法揭示它与情、意境、风格、表现手法的关系及其不同特点。全书对“悟”“意象”“兴会”“神思”“气”等范畴  相似文献   

10.
张中良  赵怡 《学术月刊》2024,(2):158-165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艺工作。“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党从全面抗战的现实需求、形势变化与发展趋势出发,不断调整文艺政策,由对“抗战建国”的认同与独到阐释,到举起新民主主义旗帜,再具体到工农兵方向的倡导与实践,表现出浓郁的务实色彩与高远的前瞻眼光。中共文艺政策有效地应合了时代的召唤,引导延安与陕甘宁边区及各个抗日民主根据地创造出生机勃勃的人民文艺,推动并见证了从民族解放到社会解放的历史进程,至今仍有取之不尽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1.
<正> 1 文艺的源泉在哪里呢?当然只能在生活之中。对于这个问题,古今中外都有人论述过。例如孔子的“兴、观、群、怨”说,王充的“崇实”说,刘勰的“神与物游”说,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说,等等。再如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即生活”说,苏联的高尔基的“文学即人学”说,等等。所有这些论述,尽管深浅不同,详略各异,但有一个根本的共同点,即都是说明社会生活是文艺的源泉。  相似文献   

12.
在先秦佚文中,对文艺的基本态度有肯定和否定两种。否定性的言论从上层统治者如何保持清正、廉明、爱民的政治层面出发,将诗书礼乐、“声色”、“雕文刻镂”、“锦绣纂组”等视为政治动乱、国家混乱、人民饥寒的根源,缺乏对文艺特征、文艺作用的深刻了解。持肯定态度的佚文则颇具开创意义,其对文化知识与社会实践辩证关系的揭示、对语言与闻见知识关系的阐说、关于文学对作者个人作用的概括等,都具有重要的文学理论价值。李斯对文艺的意见,颇具先秦文艺思想的集大成性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13.
周平远 《湖南社会科学》2008,(5):139-142,159
中国文论30年所经历的从“去政治化”到“泛政治化”过程,也是一个从“泛学科化”到“去学科化”的过程。在1980年代具有整体性的“向内转”所引发的“新学科”运动与“泛学科化”思潮中,文艺社会学学科重建工作尽管相对滞后但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与进展;而世纪之交的具有“向外突”性质的“文化转向”所导致的“去学科化”取向,却造成了文艺社会学重建工作的中断或“悬置”。作为文艺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学科交叉,既可以有偏重于文艺一社会之学的“文艺社会学”,也可以有偏重于社会一文艺之学的“社会文艺学”;既可以有文艺学学科定位,也可以有社会学学科定位。无论是“文学研究”还是“文化研究”,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和发展空间。因此,对于当下中国文艺学学科建设与发展来说,建设具有“多维论”性质的文艺社会学现代形态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文学艺术的“雅”和“俗”问题,是一个老问题。近几年来,面对文学艺术创作出现的新情况,又被重新提了出来。《青春》文艺月刊开辟了“文学与商品经济”专栏,《文艺报9》、《传奇故事》等联合举办“环印杯”通俗文学理论评论征文评奖,《上海文论》发表关于大众文艺的笔谈等等,都涉及到“雅”、“俗”问题。应该说,文艺理论界开展这方面的讨论,意在更好地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探讨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途径,使文艺更好地与新的时代、新的群众相结合,无疑是很有意义的。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五十周年之际,我们重温了毛泽东关于普及和提高的论述,联系当前的文艺创作实际,就文艺的雅与俗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5.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到最近十三届四中全会再度强调“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我国的文艺在这10余年中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从题材内容到表现手段,从文艺观念到研究方法,可谓呈现出全方位的跃动。电影创作也显示出前所未有的锐气和活力,时代的改革  相似文献   

16.
文化民族化问题,从五十年代开始,一直在不断地讨论。但是一些理论问题至今也似乎没有说清楚。其中,很突出的一个问题是:文艺民族化,主要是指内容,还是指形式?卽:一个作品的民族特点、民族风格,主要表现在作品的内容,还是作品的形式?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这个一向被认为是“最起码的常识”问题,却在文艺界众说纷纭。有的说,没有内容,哪来形式?文艺民族化首先是内容问题;有的说,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文艺的内容都是社会主义的,文艺民族化主要是指民族形式问题,有的强调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民族语言最能表达民族特色,文艺民族化的关键是语言问题:等等。大家都援例引证,各自从理论和实践上说明自己观点的正确。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文艺启蒙可以上溯到晚清的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发展到“五四”、则成为波澜壮阔的反帝反封建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新时期”以来,从“伤痕文学”到“反思文学”,从“反思文学”到“文学的反思“再到“人的反思”,“十年动乱”中被摧残的人的尊严和价值逐步得到关注和重视,文艺重新承担起启蒙任务,并成为整个文化思想界“拨乱反正”的先声。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文艺的本质特性问题 ,历来是文艺学中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当代文艺学的变革与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凝结和体现在对文艺本质特性的认识不断推进和深化上面。回顾新时期以前的传统文艺学 ,是站在哲学反映论的基点看待文艺现象 ,把文艺看成社会生活的反映或认识 ,是一种反映论或曰认识论的文艺本质观。新时期以来 ,当代文艺学在这个理论框架的范围内发生了一些变革 ,即由过去的运用哲学反映论原理阐释文艺现象 ,推进到深入探讨文艺反映现实的特殊规律及审美特性 ,是为“审美反映论” ,不少学者都是沿着这一路径向前探索推进的。应当说 ,从…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的“势力之发表”说与其美学思想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六到一九○七年间,王国维提出了“势力之发表”说。这一观点首先是对文学艺术本质和功能问题的回答。我们的文艺学通常认为文艺有认识、审美和教育三种作用,此三点涉及哲学认识论、美学和社会学领域,既关系文艺的本质也关系文艺的功能,以往对文艺本质较多强调生活的反映,采哲学认识论的角度,对文艺功能较多强调教化,采社会学的角度;在本世纪初年,王国维却把问题引入心理学领域,对文艺的本质与功能一言以蔽之曰:“势力之发表”。“势力之发表”说的含义又不仅限于谈艺术的本质和功能,这一观点还企图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明人类除了谋生以外之一切活动的本质,因此,这一观点具有人生哲学的意味。实际上,据以提出这一观点的心理学领域正是王国维一九○二到一九○五年哲学探索失望之后的归宿之所,也是一九○六年后的王国维美学思想的出发之地。“势力之发表”说是一个标志王氏美学思想转变的观点,而且构成此后王氏美学的基础。因此,研究该说,对于说明王国维美学思想的历史发展和体系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根据黑格尔思维与存在同一的精神现象学原理和三段式辩证法 ,唐君毅以心一分殊的方式探讨生命心灵不断超越的发展历程 ,视“道德自我”为真实的生命存在和善与美的根源 ,认为求真、求美依于道德心灵 ,从自然美、文艺美到人格美 ,乃心灵不断超越的上升之路。他以为一切人类精神活动都是道德自我的分殊表现 ,并以其心灵哲学的“观照凌虚境”为说 ,言中国文艺的时空观念 ,艺术形象的类与不类 ,以空灵为极致的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