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既要治标又要治本。从根本上说劳动力转移问题是一个宏观的战略问题,更应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找出问题的根本所在。农业劳动力转移必须从我国农村实际出发,立足于农村,应把控制农村人口数量,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作为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中的战略问题,把农业产业化作为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3.
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亚珍 《理论界》2008,(3):11-12
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得不到充分就业,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多数人认为要通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来解决这一问题,各地政府也忽视在本地第一产业内部去积极寻求对策。在我国目前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素质低、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的条件下,第一产业内部转移和吸收剩余劳动力是一条现实可取的道路。农业可以通过产业化经营、调整产品结构、发展庭院经济、搞好综合开发提高农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相似文献   

4.
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有效转移直接关系着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本文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及转移情况入手,通过对制约其有效转移的因素分析,提出大力推进小城镇、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三者互动发展,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最后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刘驰 《理论界》2005,(11):216-217
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源在于农村人口压力与土地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本文分析了农村人口过剩的原因,并提出通过继续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农村城镇化、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以及加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等各种途径来减少农业人口数量,转移农村过剩劳动力,实现农民非农化,最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形成机理与转移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勇 《社会科学》2004,(7):13-17
农业剩余劳动力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概念本质上有所区别 ,当前我国更具实践价值的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构成中有绝对剩余和相对剩余之分 ,两者的产生机理差异导致了针对两者不同的转移战略选择。相对剩余劳动力必须依靠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进行内部消化 ,绝对剩余劳动力的外部转移重点在城乡“中间带”。  相似文献   

7.
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过程中,农业农村的建设显得至关重要,而这一建设的关键在于数量众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如何得到妥善的转移。本文基于福建省情,把福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分为永久性转移和暂时性转移,提出这两种转移的途径是:推进城市化和繁荣短期雇工经济。  相似文献   

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依据与现实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方向是城市;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具有优势;就地转移是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种现实选择;国际转移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可行之路;工程性移民也会对农村剩余 劳动力转移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独特性及其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与转移在形态上与工业化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不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殊性在于“普世性贫困”状态下每一个农村劳动力都是潜在的流出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路径:第一步,实施惠农政策,“分化”转移群体。第二步,解决土地流转和城乡分治的政策限制。第三步,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加大农业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1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分析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否愿意转移、能否实现转移主要取决于预期收益与所付出成本之比较.后者不仅包括为实现转移所支付的经济成本,而且还涵盖相应的心理成本和社会成本.基于综合成本之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路径应呈现出多样化态势.  相似文献   

11.
由于劳动力生产要素市场的逐渐建立和完善、经济快速发展所导致的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改革开放后农业剩余劳动力纷纷向城市与非农产业转移。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出转移规模大、非农化比重大、水平低、转移力度不够、分布不均衡等特点。同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规律表现为:以市场调节为指针;与人均比较收益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相一致;转移空间分布不均衡变化。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及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是制约农业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阐述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及转移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 ,随着黑龙江省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成为全省农村中十分普遍的现象。但是 ,在黑龙江省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的过程中 ,却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本文根据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 ,对黑龙江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及其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课题。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村教育发展的滞后是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凸现的主要原因。必须根据我国具体实际,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实现农村工业化;延长农业产业链,扩张农业内部就业容量;加强技能培训,大力提升农民素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依靠发展"劳务经济"式的转移思路、小城镇建设的适应性等问题需要我们在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认真思考、慎重对待。  相似文献   

1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时期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不能仅仅局限于完善短期就业机制,而应当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结合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城镇化道路、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作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和探讨,以形成一个协调有效的转移机制和政策体系,成为解决我国农业和农村问题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路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立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和现实基础,从户籍制度、劳动力市场、农民工教育及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寻找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性因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聂亚珍 《兰州学刊》2008,(2):103-104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不到充分就业已经成为严重制约农民增收、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湖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更加突出。目前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采取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两种方式,但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必须根据问题的成因,坚持科学原则,采取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性措施,各种渠道协调推进。  相似文献   

18.
陈成文  陈立周 《南方论刊》2007,(5):28-30,17
当前,我国有超过1.5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而且每年还以600万的规模递增。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培养良性社会流动、实现城市化的重要任务之一,要完成这一任务,除了依据市场自发调节外,还要充分发挥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作用,进行宏观调控。合理社会制度与社会政策的设置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本文认为,当前最重要的是在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等基本社会制度方面进行改革与完善,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创造制度性机会。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来20年,山东省农业劳动力供给最高值将达到 3000万,按初步现代化要求,大约需要 1000万,剩余2000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非农产业劳动力以年均8.1%的速度递增。近几年有所减缓。2005年到2015年将进入第二个转移高峰期,年均6%左右。2015年到2020年将进入相对稳定期。要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就要正确处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非农产业对劳动力需求的关系,正确处理发展二、三产业与城镇建设的关系,调整生产力的区域布局,调整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向,正确处理市场调节与政府管理的关系,做到梯度有序,主次分明,流量适度,按初步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到2020年,使全省按一、二、三产业划分的劳动就业结构达到20:30:50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存在着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不仅能够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而且还会促进河北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对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了估算,指出了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影响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推动因素和制约因素,最后提出了加快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